<p class="ql-block">天龙山</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大小石窟共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画像、浮雕、藻井1144尊(幅)。</p> <p class="ql-block">石质完整,光源充足,展现着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杰作,反映了不同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1924年~1925年(民国13年~民国14年)间,外国侵略者对石窟进行了掠夺和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修整,恢复了天龙山胜迹。</p> <p class="ql-block">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p> <p class="ql-block">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p> <p class="ql-block">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景,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00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p> <p class="ql-block">佛首馆</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佛首为山西天龙山石窟第八窟的佛首,建于隋代,该佛首造型娴熟、比例适当、线条柔和、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终归故土。</p> <p class="ql-block">该佛首是第一尊从日本回来的天龙山佛首。这尊佛首见证了天龙山石窟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实物标本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晋祠</p><p class="ql-block">出太原西南行约四十余里,有一处好山好水。好山名悬瓮,因山上原有一巨石,状如瓮倒悬,故名。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似从悬瓮中流出,从远古流到如今,滔滔不绝,这便是有名的晋水。</p> <p class="ql-block">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p> <p class="ql-block">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 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p> <p class="ql-block">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p class="ql-block">在晋祠中轴线最后隅。前临鱼沼,后拥危峰,雄伟壮观。创于北宋天圣年间。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晋祠之铭并序碑</p><p class="ql-block">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唐太宗撰文并书。碑高195 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 日”。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酬谢叔虞神恩,铭文歌颂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国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唐皇室政权。全文一千百零三字,行书体,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颇有王右军书意。刻工洗炼,是仅次于《兰亭序》法帖的杰作,可谓行书楷模。</p> <p class="ql-block">献殿</p><p class="ql-block">在晋祠内鱼沼飞梁之前。原为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创建,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简洁,出檐深远,外观酷似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p> <p class="ql-block">晋祠周柏,在晋祠院内共有两株。一株名为“齐年柏”,另一株名为“长龄柏”。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来到晋祠大多数人要与“齐年柏”合影留念,成为了一种时尚。</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宝”是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p><p class="ql-block">在晋祠圣母殿前。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其结构为水中 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桥面,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乙翼下斜至岸边。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造型逼真,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p> <p class="ql-block">晋水源流</p><p class="ql-block">在晋祠内。源流主泉难老流量1.8立方米。源上建水母楼,头层三间带廊二层为三间。歇山式屋顶,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两渠。水温保持17摄氏度,常年不息。唐代诗人李白《咏晋祠》 诗中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龙鳞沙昔草绿。”</p> <p class="ql-block">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晋祠内,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被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晋水由智伯渠溯流而上,即难老泉。整个泉系,形成一组的建筑组合。其中有七孔八眼的泉眼,有神奇的中流砥柱、张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还有“南海眼”的难老泉亭,然后是水母楼。难老泉水从源于一丈深的石岩中流出,泉水常年恒温17℃。水的流势不大,清澈如玉,常年不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崔娥”名句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叫柳四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出名的贤惠善良,但她婆婆故意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担水。</p> <p class="ql-block">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为了刁难她,只喝身前一桶的水,将身后一桶的水用来饮马,还将水桶特意做成上平下尖的形状,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能休息,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想用她担的水饮马。</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想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说:“早闻你贤惠善良,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但千万不能抽出来。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就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于是,婆婆让柳氏回娘家,抽出来马鞭,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婆婆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银杏,是我国独有的世界著名珍稀树种,人称活化石,生命特长,生长缓慢。在晋祠博物馆王琼祠前,蔚为壮观的两株银杏树,一左一右,一雄一雌,树干十围,树高20米以上,树枝繁茂,形如华盖,距今均有500年的树龄,为国家一级古树。</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p> <p class="ql-block">古晋阳城</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97年,晋国公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在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地带据险筑城,因在晋水之阳,取名晋阳,为晋阳建城之始。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春秋五霸"之一晋国解体,晋阳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山西始有"三晋"之称。</p> <p class="ql-block">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太原市南的古城营村,发现了春秋晚期董安于所筑的晋阳古城遗址。当时所存的晋阳城南城墙残长626米,宽30米;西城墙残长2700米,其中有900米高出地面约7米。从连接现存于地上和地下的城垣遗迹来看,此城的南北长度估计可达4500米左右。经过二千五百年的风风雨雨,仍能保存如此“完整”,可见当年的晋阳城绝对是大邑。</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作为古晋阳城的文脉延续,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古到今,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并被传承下来。如今城内遗留的文庙、县衙、关帝庙、以及随处可见的历史民居建筑等无不彰显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而赵氏与凤凰落晋阳的故事也就这样被流传。</p> <p class="ql-block">宋太原府</p><p class="ql-block">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下令焚毁晋阳城,在晋阳故城北,今太原市小店区一带,新筑了平晋县城,后又选择在东北方向十余公里的唐明镇,今太原老城区,修筑城墙,兴建了太原府城。</p> <p class="ql-block">明太原县</p><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平晋县城被洪水淹溢,山西巡抚和太原知府上报朝廷,请求朝廷重建。经核准后,公元1375年,开始在汾河以西晋阳古城遗址上的南关村,建立太原县城。明清两朝,太原府城和太原县城并存,具有隶属关系。</p> <p class="ql-block">明太原县城,东门曰观澜,西门曰望翠,北门曰奉宣,南门曰进贤,其中北门朝东开,东西瓮城城门都朝南开,南门正南,恰似展翅高飞的凤凰在空中翱翔,北瓮城内有两口水井、恰似凤凰的一双眼睛,南门正对关外的宝华阁,恰似凤凰的尾羽高高翘起,古城内的十字街,恰似凤凰的腹部高高隆起,时人美其称为好汉坡、凤凰腹,故曰凤凰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其中四周城堵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周长为3.8公里,不及晋阳古城二十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p> <p class="ql-block">明太原县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明清两朝既有太原府城,又有太原县城,但行政级别不同,具有隶属关系。太原县城内外共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与形成都是对古晋阳历史文化传承有力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清太原县</p><p class="ql-block">明朝灭亡后,清顺治年知县郜焕元,筹集资金、组织人力,对南城垣及城堵用砖进行了砌护。</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七年(1678)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先后对西、北城墙损坏段进行修缮,对护城壕疏浚并植柳。</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太原老城区被称为太原府城,晋源镇则被称为太原县城。民国时期,沿用了1200多年的太原府被撤销,继而产生了太原市这一名称,然而太原县改名为晋源县,取意“晋水之源”。</p> <p class="ql-block">古城修葺</p><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修复保护工程于2013年开工,由太原市政府启动修复,太原市龙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距市中心20公里。</p> <p class="ql-block">2020年已基本完工。游客进入修葺后的景区,就能领略到明清时期太原县城的历史风貌。顺着城墙、历史遗存、挂牌历史民居、护城河、金牛湖等景观游览一番,更能够感受这座古老县城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日,始建于1375年的明代太原古县城历经八年修复后正式开放,“凤凰城”开城迎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