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逝去的家园之一百——伍家桥村

无边

伍家桥,位于东安县芦洪市镇,距芦洪市镇政府5公里,距东安县城49公里,距永州市冷水滩城区27公里 伍家桥有7条古街,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5条清、民时期的古街道,最具观赏和文史建筑美学意义的是清同治年间解甲归田的湘军“精毅营”主帅席宝田领衔的各退役部属将领家族,在应水河东岸自南向北所修建的成片官民结合的府邸。 古商业街,街还在,商不起 建筑群坐北朝南,背靠旋帽岭,面对稻田,应水河从田园中蜿蜒而过。建筑群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由石生槽门、资生槽门、龙眼槽门、仲篪槽门、井眼槽门、六和槽门、霞轩槽门等席姓院落组成,彼此相邻,长达1000余米。均为官宅大院。院墙为条石垫基、青砖砌就,高约4至6米。每个大院都建有气派的门楼(本地俗称槽门),槽门前均有石灰岩条石与方形石板铺就的椭圆或方形坪台,供落轿下马之用。院门前建有方形或半月形池塘,水映槽门,独具特色。院内是多正多横的房屋格局,工艺精湛。 当时,因工程量大,从湘南甚至全国各地来征召而来的各类工匠人数繁多,为存放建筑材料与解决工匠们的居住食宿问题,席宝田家族又临时搭建了从“积谷仓”到所修建的府宅前,面向应水河带有内弧形的简易工棚。后因工程量大、作业时间久、工人数量多,工匠们闲暇时间就产生各种生活消费需求,席氏家族发觉有商业经济潜力,就将工棚加以改造修整,并考虑到夏季涨水,最后形成,面向应水河,整体比稻田高1.8米,长约220米,通道宽约3.3米,顶为加椎粱瓦盖棚,外沿设置为离地50公分高,串穿成片每间隔四米为一支撑立柱的整木条凳(供人息坐),里为连排成片整齐的商铺——“半边街”。后成片的大宅院建成后,当地经济结构发展变化,消费群体和购买力大增,市场更为繁荣;该半边街的生意兴隆,人群过往的街道上有瓦檐遮风挡雨,边有木条板凳休憩,内为铺面商号经营,独局特色,名声远播。知道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都是远近闻名的商业街和十里八乡村民的赶集地。 临河街的吊脚楼 应水河上的古桥,桥面是后来重新铺的 当年由建设席氏庄园的工棚发展成为商业繁荣的“半边街” 笔者于2021年10月国庆假期到东安县寻访古村,首先到了与卢洪市一山之隔的邵阳塘田市镇,探访了席家一处庄园(收录于“寻找逝去的家园之九十一”)。夜宿卢洪市镇,镇子比较大也较为热闹,不虚是曾今的东安县治所在。第二天早餐后,便来到了伍家桥村。车过伍长公路上的一座石拱桥停下,便起飞无人机俯瞰,发现了小河北岸有青瓦屋面的大院,自东向西排列,断续连绵足有1公里之长。于是再过桥返回穿桥洞而入半边街,在一老药铺遇见一位老大哥,他便带着我一直走到霞轩大院。 应水河上的石拱桥 桥头一家生产草纸的店铺,几位上了年级的大叔大妈在忙碌 穿过这个桥洞就进入老街 曾今的中药铺应该是没有经营了,主人正整理剃头的工具箱。 跟他聊起来,他热心地关上门板,领着我去看老宅子 霞轩大院(长子席启悌,清知府) 霞轩槽门 我一个大院(一个槽门)地行走。被这些150多年前的建筑所震撼,然而更多的是为这些被岁月所破坏的残垣断壁所伤感。这里的建筑经历的第一次破坏高潮是“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第二次破坏高潮是改革开放以来,文物盗卖猖獗,很多在各种运动中劫后余生的木雕花板和石刻很多都被文物贩子偷窃甚至明抢,也有的村民受不了诱惑或者来自文物贩子的恐吓,自己拆掉变卖,完整的一套石库门被一万元买到他地。以至于因为破坏太多,得不到文物级别的保护。对这样体量大,又有历史价值的百年老建筑,当地文物部门是否可以说服当地政府,给予应有的保护。 瑞庆堂仲篪槽门(席芝田,清同知) 院子里很多建筑倒塌或拆除 雕刻精美的柱础 六和大院和六合堂账房(席蕙田,清正四品),黄埔军校21期席代奎出自此院。 六和槽门 山墙 被偷掉的柱础 账房先生的“余庆书屋” 建筑破坏比较严重,室内变成了鸡舍 井眼大院不复存在,只有门前这口古井经久不竭 资生大院和龙眼大院 龙眼槽门,黄埔军校21期席宏德出自此院 高墙内是原资生大院,里面全部拆空另建房屋 原资生大院的槽门处 席府老账房大院,黄埔军校21期席吉禄出自此院 院子已破败不堪 梁坊上精致的雕饰还能显示当年的气派 曾今席宝田的府邸,后传给三子席启驹,黄埔21期席增光(国军旅长,席宝田重孙)出自此院。 现在只剩个围墙和半个槽门,里面有个敬老院。 院子里晒着茶籽 村里另一处古井 席宝田(1829-1889) 清末湘军将领。字研芗。湖南东安人。清廪贡生(秀才),曾被清廷诰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世袭骑都尉兼一云骑尉,追赠太子少保,紫光阁画像,誉为“中兴功臣”。族人从其军,被提升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数十人。1852年在家乡举办团练,对抗太平军。1859年,在湖南与石达开部作战,获胜后升知府。1860年,奉湖南巡抚骆秉章命,募千人,号精毅营,不久赴郴州、桂阳等地,阻击广东天地会起义军。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后,在江西石城杨家牌击败太平军八部,俘获幼天王洪天贵和干王洪仁玕等,清政府以记名布政使遇缺题奏。1867年招募湘军万人,赴贵州残酷镇压苗民起义军。1869年在黄飘战役中被击败。次年,所部占领苗民军根据地台拱。1871年又攻陷凯里。1872年杀害苗民首领张秀眉。 席宝田在江西镇压太平军、在贵州镇压苗族起义军时,每攻占一地,令士兵烧杀抢掠,遂成巨富,引起舆论谴责,称病退职,离黔回湘。在东安重建孔庙,修县志,置学田,办书院,于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病卒,时年六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