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有时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外景</p> <p class="ql-block">壁画。</p><p class="ql-block"> 壁画窟顶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和四壁上部多绘天宫伎乐,四壁下部为药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面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本生和因缘故事,位置适中,醒目突出。这类故事画的构图,除单幅的外,多为横卷连环画形式。例如,莫高窟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表现了作战、被俘、审讯、受刑等场面。以白色为底,色调清新雅致,风格明快洒脱,是西魏壁画的杰作。北朝佛教重视禅行,故此时洞窟内容多与僧人坐禅观佛的宗教活动有关。北魏壁画多以土红为底色,用青、绿、赭、白等色敷彩,色彩热烈厚重,风格朴拙浑厚,并有浓厚的西域佛教艺术特征。西魏以后多用白色壁面为底,色调趋于清新雅致,风格明快洒脱,呈现出中原风格。</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59窟开凿于北魏早期,宋代重修,位于九层楼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顶为前部人字坡顶,后部平棋顶。西壁表现多宝塔从地涌出,在壁面上凸塑出半塔,上开一龛,内塑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并坐说法像。龛外塑两菩萨像,塔柱南北侧各塑一菩萨。南壁现存上层三个阙形龛,内塑弥勒菩萨像。下层一圆券龛,内塑趺坐佛。北壁现存上层四阙形龛,内塑弥勒菩萨像,下层三圆券龛,内塑禅定佛、说法佛像。龛之间绘千佛和供养菩萨,壁下部绘药叉。此窟塑像以塑造手法概括,底纹线条洗练,神情端庄含蓄,而成为敦煌石窟雕塑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壁画</p> <p class="ql-block">壁画</p> <p class="ql-block">壁画</p> <p class="ql-block">壁画</p> <p class="ql-block">壁画</p> <p class="ql-block">雕塑菩萨</p><p class="ql-block"> 唐代时期敦煌菩萨的特点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草药国最昌盛的时期。作为经济、文化的外在标志和作为佛教昌盛标志的寺院石窟艺术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唐代三百年间的敦煌壁画艺术,随着河西历史的变化,其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敦煌石窟研究者们把初唐至吐蕃统治者占领河西、敦煌前划为前期,把吐蕃统治者占领敦煌后至唐灭亡划为后期。唐代前期是李唐王朝社会昌盛繁荣的上升期,这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也呈现一派生气勃勃景象。大型经变画《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西方净土变》《芳方净土变》《弥勒经变》《华来经变》已经出现,并成为壁画表现的主要内容,这些大型经变画中都有许多胁侍菩萨和大量的供养菩萨。此时的菩萨已经人体比例适度,姿态优美,面相有方额广颐形,有条长丰满形,头束高髻,上戴花冠,素面如玉,长眉入鬓,多是丰腴莹润的风貌。菩萨的姿态也有多种,有的是肢体修长,亭亭玉立;有的是身姿扭曲“一波三折”尢如S形,在开元、天宝年间,还出现了“丰腴腻体”、“曲眉丰颊”的杨贵妃形。菩萨身上衣冠首饰,华贵富丽,珠光宝气。唐代的菩萨已经进一步女性化。尽管嘴唇上有的还画着蝌蝌式的小胡子,这胡子好似脸上的装饰品,而整个动态的神情,已非“勇猛丈夫”像,而是大家闺秀和皇亲贵妇像。其代表作品是初唐第57窟南壁说法图中的观音菩萨和初唐第220窟中的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 榆林窟第25窟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其南壁观无量寿经变是依据《观无量寿经》绘制,中间为观无量寿经变的主体部分——极乐世界,左右两边为该经的序分部分十六观和未生怨华华。</p><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主体部分,极乐世界中部为七宝池中的露天殿堂,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施无畏印,肃穆庄严,头顶上罩着华丽的宝盖和幡幢,上方飞天撒花飞舞,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座左右,供养菩萨四面环绕。七宝池殿前的平台上乐天成八字形座在毯子上,吹奏着不同的乐器,他们手中的乐器,主要有海螺、筚篥、笙、琵琶、洞箫、笛、排箫、拍板,中间一伎乐人肩挂腰鼓,伸双臂,撇手指、提左腿作击鼓腾跳之姿,造型略显肥胖但动作轻捷并不笨拙。旁边有迦陵频伽鸟拨奏五弦应和。七宝池中,几身莲花童子在嬉戏打闹,有的莲花童子在捉鸭子有的一个莲花童子头钻进水里,露着屁股,另一个童子在张望神情紧张,还有莲花化生,童子双手合实,等待花开,是下辈生想观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12窟建于唐代,甬道宋代重绘。洞窟窟形为覆斗型,西壁开龛。主室窟顶藻井画四云头团花井心,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画千佛,中央趺坐佛各一身。西壁盝顶帐形龛内唐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马蹄形佛床,壸门六个,各画伎乐。龛顶中央画棋格团花,西披画九身坐佛、两侧各一菩萨,南、北披各画六身坐佛、两侧各画一菩萨,东披十二身坐佛、两侧各画一化生。龛内西壁上画垂幔,下屏风二扇,画剃度等故事;南壁上画垂幔,下屏风二扇,画九龙灌浴等故事;北壁上垂幔,下屏风二扇,画三会等故事。屏风画内容为弥勒经变。龛沿画海石榴卷草边饰。龛上画帐顶图案,两侧飞天各一身。龛外两侧存两座土台,台上原有塑像,已失,龛下画文殊、普贤、五台山等。龛外南侧画普贤变一铺。龛外北侧画文殊变一铺。南壁西起画金刚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各一铺,下屏风画模糊。北壁西起画报恩经变(两上角论议品,西下角亲近品,东下角序品)、药师经变各一铺,下屏风画模糊。东壁门上画降魔变、门南弥勒经变、门北画观音经变各一铺(残)。</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20窟</p><p class="ql-block"> 此石窟开凿于初唐(中唐、晚唐、五代、宋、清重修)。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此窟壁画,每幅皆是上乘之作,是唐代莫高窟中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p><p class="ql-block"> 唐代壁画题材非常丰富,大致可归纳为:净土变相,经变故事画,佛、菩萨等像,供养人。不再以故事画为唯一的重点,原来印度佛经的故事,也被中国画家心中宗教应该给人的喜悦和幸福画面代替。</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特别喜欢菩萨,觉得菩萨好像就是母亲,无论你做错了什么事,他们都会原谅你,还一样爱你。你有了困难,他们也会全心帮助你,保护你。</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菩萨形象,都用中国流畅的白描线条勾勒。他们的衣纹和飘带的流动,手指的纤巧灵活,表情的尊贵大方,至今仍然受到全世界各国画家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初唐的敦煌壁画中,不论是菩萨还是供养人,已经完全是中国自己的现世中人物的特色。菩萨常常盘腿而坐,低头沉思,好像在安静中得到了智慧。</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第0003窟 主室 南壁</p><p class="ql-block"> 南壁正中绘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立像,十一面自下而上呈3、7、1式排列,一双手合掌于胸前,一双手捧宝钵于脐间,一双手托持化佛于头顶,其余大手均不持物,小手共四圈,团团围绕于大手;两上角飞天各一身,手托供品,跪于云端;东侧帝释天,下趺坐梵天女;西侧梵天女,下婆罗门。</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第0003窟 主室 南壁</p><p class="ql-block"> 南壁正中绘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立像,十一面自下而上呈3、7、1式排列,一双手合掌于胸前,一双手捧宝钵于脐间,一双手托持化佛于头顶,其余大手均不持物,小手共四圈,团团围绕于大手;两上角飞天各一身,手托供品,跪于云端;东侧帝释天,下趺坐梵天女;西侧梵天女,下婆罗门。</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第061窟 五代</p><p class="ql-block"> 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世纪中期所建的功德窟,宋代重修部分壁画。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覆斗形殿堂窟,窟中央有二层台式中心方坛。在敦煌文献中,又被称为“文殊堂”。主室窟顶绘巨大的华盖式藻井,中心为五莲团龙鹦鹉。四披中心绘说法图,周围满绘千佛。窟顶四角各有一圆拱形凹壁,内分绘四大天王。即,顶东南角绘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大部毁),西南角绘南方毗琉璃天王,西北角绘西方毗楼博叉天王,东北角绘北方毗沙门天王。南壁、北壁和东壁上部总共绘有11 铺大乘经变,下部绘佛传故事画和供养人形象。其中,西壁上部通壁绘长达13米、高3.6米的大幅《五台山图》,南壁和北壁上部各绘五铺经变画。在南、西、北三壁的下方又绘有三十三扇连屏式佛传故事画,共有128个画面,全画总长28、7米,幅画画并附文字榜题128则。在东壁、南壁、北壁还保存了数十个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图像和题记。中心佛坛上塑像俱毁,仅背屏上留有四处狮子蹄痕,背屏上还遗留狮子尾巴的残迹。佛坛狮足两侧各有两圆形座痕,狮足迹两侧和前方各有二较小座痕,上层坛上两侧的前方,各有两像痕。东壁上部绘维摩诘经变一铺,下部绘供养人形象。盝形顶甬道,顶中央画六联环团花图案,南、北披画缨络垂幔。甬道南、北壁现存有元代所绘炽盛光佛、诸星图、十二天宫以及助缘僧、尼等形象,道并有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供养人题记。甬道东部顶南侧为63窟,东部顶北侧为62窟,此二窟为隋代修建,在凿建第61窟时受到破坏。现在甬道东端抬头可见此二窟。元代在此窟前室及窟前曾建皇庆寺,后西宁王速来蛮于1351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 第172窟 盛唐</p><p class="ql-block"> 建于盛唐。覆斗形殿堂式洞窟。 主室窟顶画团花井心,周围圆形网幔,四角各一飞天,四披画千佛。 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塑一善跏坐佛及二弟子四菩萨,均为清代重修。其中二菩萨为半跏趺坐,余为立像,背光两侧画六弟子,龛顶画菩提宝盖,龛外两侧塑二天王,龛外南、北侧龛沿处画二天女。 南、北壁画巨型观无量寿经变各一铺,北壁画面人物、建筑之布局及空处理更为悦目。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初唐经变画比较,人物的组合,建筑的布局,以及透视关系的处理,都已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透视的画法,中部大殿是建筑主体,画成仰视,显得高大;两侧配殿,画成俯视,利于表现其广阔;后部楼阁,则取平视,显得深远,从而使视点大致集中在中轴线偏上的部位,略有焦点透视的效果,使人感到真实亲切,遂使图中殿堂、楼阁、错落有致,形成一个宏伟的宫殿建筑群。 东壁门上画净土变一铺;门南上画地藏观音等四菩萨,中普贤变,下模糊;门北上画药师等四菩萨,中文殊变,下宋画女供养人一排(模糊),其中背景山水云霞缥缈,一气呵成波澜起伏之水纹,反映出此期线描、晕染相结合运用于山水画之成就。 甬道盝形顶中央画团花图案,南、北披宋画垂幔,南壁宋画供养菩萨三身(模糊),中部为第173窟窟门;北壁宋画供养菩萨四身,存三身。 前室顶残存宋画经变;西壁门上宋愿文题榜两侧画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门南宋画维摩诘经变,门南文殊,门北维摩诘;南壁宋画千手眼观音一铺,中被凿成穿洞,画面残损严重;北壁宋画千手钵文殊一铺,中被凿成穿洞,穿洞上画趺坐五方佛一铺。</p> <p class="ql-block"> 敦煌睡佛莫高窟的睡佛是在第158窟,有16米长,高度有两至三米。卧佛表示的是佛祖释迦摩尼涅槃(即为解脱轮回、跳出生死的一种境界,多数人将其理解为圆寂)时候的样子。睡佛身后的画像,画的是释迦摩尼的弟子,表现的是他的弟子们看到佛祖涅槃时的不同状态,有的是笑着的,有的悲伤的大哭,还有的困惑等等不同表情。</p>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日,我们同学四家七人游览了敦煌莫高窟,这是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留念</p> <p class="ql-block">留念</p> <p class="ql-block">留念</p> <p class="ql-block">参观现场</p> <p class="ql-block">参观现场</p> <p class="ql-block">外景</p> <p class="ql-block">参观现场</p> <p class="ql-block">参观现场</p> <p class="ql-block">外景</p> <p class="ql-block">外景</p> <p class="ql-block">购买了敦煌莫高窟明信片,加盖了纪念戳,办理了实寄业务,营业员态度非常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