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生命中的国防绿,纪念父亲百年诞辰

战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一建军节,是我们父子母女两代军人共同的节日。小时候的建军节,我们和父亲在他的军营里共度;长大后的建军节,我们与父母在各自的军营中庆度;如今退休后的建军节,我们只能在缅怀父母的哀思中度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父亲张孝先</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名张忠廉)</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2年6月24日出生在山东荣成宁津一个叫洼里的小山村,1940年10月参军</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年18岁)</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1年10月入党,1986年10月离休,1995年12月2日病逝,享年73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母亲金淑英</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名尹淑莲)</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3年11月25日出生在山东荣成宁津一个叫马栏耩的小渔村,1939年5月入党</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仅15岁半)</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4月首次参军,1949年12月转业,1950年7月再次入伍,1953年6月转业,1980年11月离休,2018年2月15日故逝,享年95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母亲都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参军入伍的老兵。趁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我将从父母遗留下的戎装照片中、荣誉勋章中、晚年日记中、珍藏军史中寻觅出的父母军旅经历碎片,进行拼接、还原,编辑成美篇</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父母亲生命中的国防绿》</b><span style="font-size:20px;">,做为我们姐弟呈现给父亲百年诞辰的礼物,为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光荣的革命家史,让红色基因代代赓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1940年10月参军加入荣成县大队</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立营)</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后任战士、班长、文书、副指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1939年5月入党后,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工作,先后在村、区、县妇救会任干事、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受荣成县党委派送,1941年12月~1942年7月,母亲到抗日军政大学胶东分校学习</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刚满18岁)</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大学员主要是部队干部战士,而母亲所在女生连是地方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干部,学校为统一着装,给女生连发放了军装,那是母亲第一次穿上军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在女生连,既是学员,又兼任文书。在抗大,母亲系统地接受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理论和党的建设、动员人民群众等教育,还学习了一般军事常识和基本战斗技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抗大学习期间,母亲经历了1942年春季日伪大扫荡的严峻考验。那次日伪军大扫荡的重点是胶东牙山地区我抗日根据地,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以及胶东抗大当时就在这一带活动。 胶东抗大为了便于长距离机动,杀伤敌人、保存自己,安排女生连学员就地疏散或返回原单位,理由是女兵连缺少军事训练,体能欠佳。母亲得知后,表示自己是老党员,身体好,坚决要求跟着学校行动。此后数十日,胶东抗大和胶东军区主力相互配合支援,在当地抗日群众掩护下,灵活穿行在日伪军扫荡空隙中。行军几日后,学员们体力渐渐不支,但母亲一直咬紧牙关</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亲是裹过小脚又放开的,俗称“解放”脚)</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紧跟连队,与扫荡的日伪军“兜圈子”,直至彻底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企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11月~12月,日伪军又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展开了40多天的秋季大扫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月5日,荣成独立营奉命掩护地方政府机关、东海军分区兵工厂和人民群众突围,父亲与战士们几次出入包围圈,最后一次突围至高落山附近时,父亲右腿中弹负伤。先是通信员背着跑,后耽心通信员脱离部队会遭遇危险,父亲命令他放下自己去追赶大部队,自己简单包扎伤口,爬行好几里地,天亮前来到西桥村晒场,隐蔽在玉米秸杆垛中,后被村长康自维发现并收留在家养伤,躲过了日伪军的搜查。“扫荡”结束后,将父亲送到部队医疗所治疗</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年父亲20岁)</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母原本约定是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再结婚的,营长得知下个月要送父亲去上抗大,而且毕业后不一定能再回到独立营,临时动员父母亲在1944年7月9日把婚事办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时正规部队干部结婚标准是“258团”,即25岁、8年军龄、团职干部,父亲差的太远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婚礼很简单,地点就在临时营部,桌上只有一盆炒花生,干部战士凑在一起热闹一阵,晚上睡觉的铺盖还是营部从老百姓家临时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睡到下半夜2点多,连部通信员在窗外喊,“营部通知紧急集合,打俚岛据点抢粮日伪军的伏击”。父亲耽心天黑,母亲路况不熟,一边通知连队集合,一边捡起路边的电话线交到母亲手里,告诉母亲:电话线是通到县委的,扯着走就能回到县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结婚日让母亲终身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这张照片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拍的,是第1张父母亲合影照片,也是唯一1张父母亲都穿军装的照片,我刻意前移放在这里,就是想借以弥补父母亲结婚时没有条件拍照的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4年8月,荣成独立营选送父亲到“胶东抗大”深造学习,分在政治干部队。在校期间,父亲学习了社会发展简史、抗日理论、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党的建设等课程;也学习了连排战术、伏击战、袭击战、拔据点等军事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大学习虽然只有5个月时间,但对父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为今后在部队从事政治思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由地方武装进入主力野战部队的转折点。</span></p><p class="ql-block">【注】两张照片同拍于1945年,左图拍摄于年初父亲抗大学习毕业时(属抗日战争时期);右图拍摄于年底留校任政治处组织干事时(属解放战争时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进入改编后的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7师79团,任政治处组织股长、3营教导员、师直工科长,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潍县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1948年4月参军,分配在27师政治部民运科任干事,与父亲并肩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淞沪战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对潍县战役记忆特别深刻,1948年4月23日父亲所在九纵27师79团3营担任主攻第一梯队,营教导员孙洪文在突破城墙时的战斗中负伤,父亲战场受命接任该营教导员,与营长王学志一道,带领全营继续作战。战后,该营8连获得“潍县英雄连”称号,并荣立集体特等功;7连获得“潍县战斗模范连”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注】图文转自《光辉征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画册,第159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9月23日,济南市区战斗打响。父亲所在的3营再次担任79团主攻,冒着硝烟弹雨,奋不顾身架梯登上城墙,但伤亡巨大,未能站稳,改助2营再次破城。进城巷战中,营长王学志和父亲指挥各连沿道路搜进,穿插包围歼灭负隅顽抗之敌…… 在巷战中,父亲被流弹击中左大腿,仍坚持指挥作战,直至战斗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4月,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打下潍县后,部队备战攻打济南,整编扩军是当时的重要工作之一。母亲响应地方党组织的号召参军入伍</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年25岁)</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分配在9纵27师政治部民运科任干事,具体负责配属的民工担架连、运输连共约500人, 参加他们日常工作,以了解情况,协助解决问题,确保完成平时运送给养弹药,战时转运伤员的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济南战役是母亲参军后打的第一仗。战斗打响后,母亲一直在担架队,根据各团战斗进展和伤亡情况分配担架数量,整天往返于前线和后方医院之间。说来也巧,部队打入内城后,伤员陆续被抬出城,母亲竟然发现躺在担架上的父亲,看到父亲神志清醒,只是左大腿负伤,放心不少,将担架护送到师手术队后就告辞返回担架连,了解当天运送伤员情况,布置第二天工作,再到师机关汇报情况,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才去师手术队看望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晚年留下了11本日记,其中有学习时政的笔记,有外出旅游的日记,还有战争年代部队生活的回忆片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0月济南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正要开始,出发那天部队发了一套棉衣,是老百姓纺线织的土布,没有罩衣,头年10月穿上身,次年3月把棉花拆出来,当夹衣穿,破了补补再穿;到渡江时,才发了一套工厂织的细布单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1月22日,淮海战役打下碾庄,次日在高伟科长带领下,与本师3个团接收俘虏的同志汇合,对抓获的俘虏进行甄别:伤病员转到救护所医治;想回家的发放路费;愿意参加解放军的清点人数分给各团带回,充实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师机关抓紧战场休整时间印制宣传品,宣传战场起义政策、俘虏政策、土改政策等,还让距敌近的连队做饭送到前沿,对敌喊话,诱敌投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五一节前,母亲</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1)</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战友们拿到华东军区颁发给参战将士的“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兴奋地佩戴在胸前,拍下了这张极具纪念意义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非常庆幸弟弟张战平能在报刋博物馆查找到父亲任81师直工科长期间,在9纵《胜利报》上先后发表的</span><b style="font-size:20px;">《认真检查学习领导 把干部学习提高一步》</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怎样发挥机关干部的领导作用》</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谈谈我们的机关干部学习和今后意见》</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篇文章,让我们子女在70年后还有机会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父亲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讲问题直接了当、说改进切合实际、定措施具体可行的朴实文风。</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12月,随着大部分国土解放,新中国成立,部队大批干部战士转业,充实地方经济建设。在这个大背景下,母亲服从组织决定,依依不舍地脱下还没有穿够的军装,带着刚出生2个月的女儿</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战地)</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了军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11月~1952年11月,27军正式编入志愿军战斗序列,入朝参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在朝期间,任职志愿军81师242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第二次战役、第五次战役及机动防御作战、金城地区阵地防御作战、以及担任元山</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海岸)</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登陆二线防御作战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再次响应征召参军入伍,任81师留守中队副中队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入朝后,父亲所在的242团作为81师先遣团,加强给80师,执行围歼新兴里之敌的穿插任务。团党委立即召开全团誓师大会,进行战斗动员。在战前准备阶段,父亲亲自组织连队开展战场纪律、革命气节教育,并带领机关干事们到连队教干部战士学习战场英语喊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父亲在照片背面注有“242团 1950年编为81师先遣团 执行穿插任务时召开誓师大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第二次战役中,242团但凡遇到紧急关头,总是团长带头,与参谋长和主任</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分别带着机关干部下沉到各营,直接参与一线指挥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这些图片都是父亲在一线作战时拍的,每张照片背后都编写了序号、还注明俘虏军官的职务、缴获的装备等信息,不仅有照片,连底片都保存完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战役 新兴里战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11月27日,81师242团加强给80师,向新兴里、内洞峙地区美军第7师31团</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北极熊团)</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及加强第32团1营、师属炮兵57营发起进攻。经殊死激战,将该敌全部歼灭,上校团长麦克莱恩被击毙,“北极熊团”团旗被缴获。此战创造了朝鲜战场成建制歼灭美军一个加强团的唯一战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图文转自《光辉征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画册,第247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战役 新兴里战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1950年11月28日战斗中,242团9连副班长叶永安,带领战士用集束手榴弹和炸药炸毁敌人4辆坦克,战后获‘反坦克英雄’称号</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被击毁的敌坦克)</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图文转自《光辉征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画册,第248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战役 咸兴南道追击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12月11日9兵团电令:美陆1师残部与第7师残部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突破兄弟部队守备阵地南逃,令我军向地境方向加速追击。我军不顾天寒地冻和连日作战的疲劳,以无比顽强的精神追歼逃敌,狠狠打击了美伪军,毛主席致电说:东线作战在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242团1营在新上里歼灭美军第3师第7联队第2大队G中队6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图文转自《光辉征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画册,第251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五次战役 追歼李伪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1年5月16日,担任主要穿插任务的242团2营在泉村、上水内里一线沿公路插入。81师师长兼政委孙端夫亲自率领并指挥穿插营作战。一夜穿插敌纵深120余里,进行大小战斗13次,17日凌晨到达指定地带,提前40分钟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切断县里以南公路的任务。战后,华东军区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赠予旌旗“用正义的钢刀,穿透侵略者的胸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图文转自《光辉征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画册,第254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7月,转业未满1年的母亲,放弃上海大城市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再次响应国家征召,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第二次穿上军装</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亲时年27岁)</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部队,母亲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就独自到操场练单杠,拉上跳下,练跳远跑步,希望能通过人为自然流产,达到能够随部队赴朝参战的目的,但事与愿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被分配在27军81师,并被指定任职师留守中队副队长。全新的岗位全新的工作,母亲感觉肩上的责任更大了,转运途中不管是长途的火车,还是短途的马车,只要车一停,就奔前跑后看看家属孩子们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到达宿营地第一时间到下属各团分队转一圈,将收集到的情况写出“宿营报告”,逐级上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母亲回忆,到达曲阜后,上级领导主要强调了四项任务:一是保证留守人员的安全,使各级前线指战员无后顾之忧。二是安排留守人员收听电台广播,及时了解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作战形势;组织留守人员学习政治时事,通过读报看文件提高思想觉悟。三是鼓励留守人员学习文化。四是妥善处理烈士家属及遗孤,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做好安抚优待和安置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工作,妈妈还要照顾我和姐姐,还要参加“妇干校”学习,得知有干部要到前线去,就组织家属们用政府给的孩子保育费,买些猪肉,制作成便于携带和保存的肉松带到前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1951年6月26日出生在曲阜孔庙里的,第一个抱我来到人世的是留守医院的军医阿姨,第一次睁眼看到的是母亲军帽上的八一红五星和那身绿军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不止一次听母亲说过:不到2岁我就被送入托儿所。父亲从朝鲜战场回国,一进家就想抱我,吓得我躲在母亲身后,抱着母亲的腿说,“不要这个大叔叔到我们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的,抗美援朝战争让我和姐姐的幼年缺失了父爱,但照片上13个孩子、22名解放军叔叔阿姨负责我们的保育、炊事、警卫工作,严重倒挂的幼、保比例,让我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军队对我们这些新中国第一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爱。</span></p><p class="ql-block">【注】第一排右1是笔者张战卫</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右3是姐姐张战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美援朝战争是父亲参加的最后一场战争,也是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场战争,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有197653名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其中有27军5046位英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9月12日~16日,以张战平为团长的第27军暨第九兵团志愿军二代参访团,在抗美援朝战争七十周年前夕,肩负英雄父辈的终生愿望,奔赴平壤、开城、安州、妙香山等地进行了为期5天的参观访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朝鲜是父辈浴血奋战的战场,弟弟张战平</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胸前佩戴着父亲当年抗美援朝的勋章、纪念章,手捧着父亲当年的戎装照片,在烈士纪念碑前祭奠英烈,替父亲缅怀那些长眠于此的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1952年12月~1969年11月,驻守江南,隶属南京军区;1969年12月~1978年6月,战备转移至华北,归属北京军区建制;1978年6月~1986年10月调至西北,隶属兰州军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不在乎生活环境,不挑拣工作单位,不计较职务待遇,跟随父亲北上再西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10月18日,27军撤离朝鲜,凱旋回国。母亲也结束留守处工作,归建242团政治处任干事,负责编制在战场上牺牲和负伤的指战员名册,寻找家人,落实优撫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这是母亲第二次转业前与处里部分同志合影,母亲抱着的是女儿张战卫。</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6月,母亲为第二次办理转业证时拍摄的照片</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年30岁)</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3年6月至1970年5月,母亲先后在华东物资局所属的其美仓库任指导员;真如仓库任股长;江苏储备物资管理处任科长。这些仓库都是原国民党政府的军事物资仓库,接管后用于储备钢材、有色金属等重要的战略物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照片是1964年母亲(左)与李国荣阿姨(右)在仓库办公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4年春,父亲拿到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纪念章时,非常激动,翻出之前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三级国旗勋章,一并佩戴于胸前,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些是父亲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见证与荣耀!更是一份老兵的军旅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保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O式军装配套的布质胸章,背面红色印章系时任团长周言恩的名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中类似的小事很多,细微之处最能体现出父亲内心对军装、对部队的深厚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薪金制。父亲当时任团政委,被授予中校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4月28、29日,父亲先后荣幸地收到“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筹备委员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发出的邀请函和观礼证,作为解放军代表团成员,与来自全国各界先进模范代表一起,在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典礼,观看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盛大游行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1月~1969年8月,父亲受27军派出,出任常州市革委会主任,坚定执行“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在极其复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严格把握政策,有效制止武斗,对稳定常州市地方局势起到了一定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1968年3月25日江苏省常州市革命委员隆重成立,父亲作为部队派出的革委会主任,在成立和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苏联继续加紧向中苏边境增兵,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同年11月,父亲所在27军奉命开赴张家口地区,执行保卫华北、保卫首都北京的战备任务。后移防至河北邯郸、石家庄,任师政委、军副政委,兼石家庄市委第一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12月~1973年3月,父亲接任中共石家庄市委第一书记,继续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在这期间,父亲从未接收地方给予的生活照顾,积极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种公益活动,每次植树造林,爱国卫生活动,抢险救灾等都积极参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片是1973年春,父亲不顾自己年逾半百,亲临一线参加抢运生活物资的劳动,真正做到从我做起,身先士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1978年期间,父亲多次组织并带领部队干部战士到大寨参观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注】上图卫生队在野营拉练途中在大寨参观学习。(1排左4铁姑娘队长郭凤莲、3排左3大寨大队长陈永贵、3排左2父亲张孝先)。</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部队帮助大寨建造人造小平原时,官兵与陈永贵同志合影。(前排左4大寨大队队长陈永贵、后排左2父亲张孝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7月,父亲调至位于甘肃的兰州军区第19集团军任政委。初去乍到,父亲察看所有驻防地形地貌,走访所有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父亲在山丹军马场时拍下的照片,女儿我看到照片第一眼印象是: 父亲头发花白了,但眉宇间、身姿里依旧透着军人特有的气质,军人的风骨早己融入血液中,一生都不会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2年初,父亲张孝先</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右)</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金淑英</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左)</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儿张战地</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1)</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战卫</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7)</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婿张桂勇</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2)</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建华</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6)</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儿子张战平</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4)</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琳</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5)</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分别从甘肃张掖、江苏无锡、河北邢台和山西高平,齐聚石家庄,在家门口拍下了这张全家两代8名军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亲是转业军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都到齐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的唯一性,显得尤为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2年9月1日~11日,父亲作为兰州军区的代表,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闭幕式后,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等中共中央领导与代表们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父亲的位置在站立第二排的左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北京回到甘肃,父亲亲自到下属各部队传达宣讲十二大文件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注】图为1982年10月,父亲在西宁55师农场留守处的干部战士宣讲十二大文件精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3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span><b style="font-size:20px;">《挡风的大树》</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一记兰州部队某军原政委张孝先端正党风的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3年11月30日,解放军报刊登了</span><b style="font-size:20px;">《树老雄风在》</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一记兰州军区某部原政委张孝先的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篇文章深入报导了父亲自律清廉的事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是1983年5月调到兰州军区政治部任顾问的,任期三年中,父亲除了主抓平反和落实政策外,还参与全军史料丛书编撰工作。1985年3月13日,在参加编写《红军长征》、《八路军》、《新四军》史料编撰工作会议时,受到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等领导接见,并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注】第一排右3是杨尚昆;第二排右5是父亲张孝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10月父亲正式离职休养,他选择离休不离军营、离休不离战友,回到老部队27军干休所颐养天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离休后,一以贯之地关注着老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关注着子女们在各自部队、各自岗位的工作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父亲早就知晓27军将赴滇轮战的消息,也知晓在79师高炮团任团长的女婿成建华将率部参战,毕竟是第一个走上战场的子女,父亲内心有点纠结,即想亲自去团里为女婿打气鼓劲,为女婿送行,又唯恐自己曾经军首长的身份,去了会惊扰到部队的正常工作,思前想后,“委派”儿子张战平前往高炮团代为送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12月6日,部队从官庄火车站登车,通过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在指定时间安全到达集结地文山州平坝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12月至1987年4月,为了适应战区热带山区丛林环境作战,为了适应从炮兵到军工的转变,更为了战时的生存,高炮团指战员在平坝战前集训地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超强度临战训练,最后以军工运动会形式,检验训练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4月,27军正式接防进入阵地。高炮团一营的任务是高炮阵地的对空防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上图成建华(左)与政委房怀富研究布防图;下图成建华(左)与一营营长徐汝民研究炮阵地布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炮团二营的任务是实施对一线部队4个步兵团的军工保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年作战期间,军工战士每天胸前挂着“光荣弹”,身背70~80斤弹药和给养,冒着40度高温、越军的冷枪炮弹,和一不小心就会误踏残雷的危险,冲过百米生死线,爬过2公里堑壕,悄悄绕过连说话都能听到的敌人哨位,把物资送到一线阵地;冒雨在泥泞的草丛山路中抢运伤员…… 据27军《南疆之战》记载,高炮团二营“共出动人员25000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次)</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行程215000公里,向一线阵地背送各类物质1120吨,抢运伤员烈士xx名,出色完成了上级赋予的235团、236团、237团、241团阵地的军工保障任务,受到各级领导的表彰和一线战友的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6月1日,部队轮战结束返回营区时,父母亲以部队老首长和父母亲的双重身份赶到官庄火车站,迎接凱旋的部队和女婿。</span></p><p class="ql-block">【注】与父母握手的是时任27军军长钱国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于近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习惯,父亲对中越战事的关注,和对女婿参战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出发前的送行,凯旋时的迎接,更体现在成建华参战的540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阵子我即要早中夜三班倒,还要照顾刚上一年级的女儿,确实困难不小,好在父母亲一直频繁给我写信,字里行间都是对我和成澜</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孙女)</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的牵挂…… 记得有一次我写信时随便聊到无钖猪肉供应紧张,没想到父亲真就买了1整箱军用红烧肉罐头寄给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知道,我们姐弟的每次回家探亲都是父母的最大期盼,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成建华在前线的1987年,两个弟弟</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战平和张琳)</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的探亲假,父母亲都关照他们先绕道无锡来探望我,希望能帮助我解决点问题;来陪伴我几天,希望能给我以情感慰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往事己经过去三十五年了,至今想起仍倍感温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建华做为团长,不负组织重托;做为女婿,不负父母亲期望,带领高炮团圆满完成赴滇轮战任务,战后高炮团荣立集体三等功,下属军工四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军工六连荣立集体二等功,军工五连荣立集体三等功,成建华个人也荣立三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6月21日,父亲张孝先</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团军老首长)</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婿成建华</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79师高炮团团长)</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共同出席了北京军区在27集团军隆重召开的赴滇作战部队总结表彰大会,国防部长秦基伟代表中央军委出席并做重要讲话。会后的这张照片是父亲唯一一次因工作与子女的同框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注】站立第2排右9为父亲张孝先</p><p class="ql-block"> 站立第3排右1为女婿成建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人的儿女军中的兵。我们姐弟不光与父母亲聚少离多,姐弟四人之间也是离多聚少。最让父母亲欣慰的是我们姐弟4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先后都步入了军营,穿上了和父亲一样的军装,从事着他们热爱的、未尽的事业,为保卫祖国,有的象母亲,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军营;有的似父亲,把终身奉献给了国防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们与父母亲拍的最后一张全家福,我们都穿上了最新款的八七式军装,父亲却已经离休,将脱下的最后一套军装悬挂在衣橱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我们姐弟都退休了,从父亲1939年参军,到儿子张战平2014年退休,时间跨度75年。在这75年中,我们家父子母女两代8个军人,共计服役了223个春秋,穿过8款不同年代的军装,其中有父母亲穿过的八路军军装、解放军军装、志愿军军装、五O式军装、五五式军装;有父亲子女两代共同穿过的六五式军装、七八式军装;还有子女们穿过的八七式军装、九七式军装、O七式军装…… 正是这些军装,组合成了父母亲生命中的国防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这张照片拍摄于1989年春,时年父亲67岁,母亲66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南征北战,缴获战利品不少,但我军有“一切缴获要归公”的严明纪律,没有留下什么,唯有一支德国造的“毛瑟”手枪、几十发子弹一直珍藏在身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说,手枪是在济南战役中缴获的,那次他左腿负了枪伤,是团首长批准留作纪念,并派人送到医院的。父亲十分爱惜,经常擦拭、上油,保养得非常好,直到1994年10月,27集团军军史馆落成,父亲将这把珍藏了46年的手枪捐赠给军史馆,希望能得到更好的保管,为教育部队后继的年轻干部战士,继承发扬光荣传统起到更大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4年10月17日,27军军史馆建成并召开隆重的开馆典礼,来自全国各地的华野九纵</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27军)</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前辈齐聚石家庄,父亲在会上一下子见到这么多过去的老首长、老战友,那几天乐得就象换了一个人似的。</span></p><p class="ql-block">【注】第一排左8为27军第一任军长聂凤智夫人;第一排左10为志愿军27军副军长詹大南;第一排左11为志愿军27军参谋长李元;第二排左11为父亲张孝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征战疆场13年,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仅我知道的就有三次负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是在1942年日伪军的秋季大扫荡中,奉命掩护地方政府机关、东海军分区兵工厂和人民群众突围时右腿中弹负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次是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中,在城中巷战时左大腿中弹负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次是在1948年10月底淮海战役中包围堰头之敌时,营指挥所被敌炮火击中,副教导员当场牺牲,父亲被炮弹气浪掀翻在地,造成炮震性耳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后,经医疗部门检验鉴定为三等甲级伤残。伤残状况“左股骨下端及膝关节盲管枪伤,肌皮神经受损,左脚麻木,左下肢、足趾运动受限……” 伤残之痛苦伴随了父亲的后半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父亲的最后一张戎装照片,是刚离休时专门请宣传干事拍摄的,冲放了5张5吋照片,分发给我们时就明说了,给各家留个念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5年12月2日,父亲走了…… 带着战争给他留下的伤残,刚强坚毅地走完了人生73年的光荣生命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非常感谢北京军区组织对父亲从军半个世纪的肯定:“……张孝先同志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于人民忠于党。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一致。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作风正派,顾全大局,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非常感谢27军领导,在父亲病重期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在父亲病故后,以军队特有的仪式为父亲送上最后一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的骨灰被安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母亲的最后1张照片,时年92岁高龄,己经卧病在床近一年。可在2015年9月3日,当干休所领导亲自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章送到床前时,母亲异常兴奋,迫不及待地让女儿把她扶到轮椅上,换上绿军装,佩戴上纪念章,将这无比自豪的瞬间定格成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在我们两代8个军人的家庭中,母亲的军龄最短,但她在5年时间里,以两次响应国家征召参军入伍,又两次服从军队安排,转业地方的行动,为儿女们树立了“若有战,召必回!”的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年之后,母亲在与父亲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况下,以边工作,边承担起我们姐弟四人的衣食和教育,直到一个个都送入军营的行动,默默支持和成就了父亲将终身献给国防事业的志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应该说,父亲和我们姐弟生命中的国防绿,都离不开母亲的默默付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左图: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右图: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渡江胜利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1952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给志愿军将士的“和平万岁”纪念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左下图:1952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右下图:1954年,全国政协常委会、抗美援朝全国总会颁发的“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左图:1953年7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右图:1958年,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祖国解放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6月18日颁发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党中央、中央军委为表彰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参军入伍的、现军队离休干部的历史功绩,并激励他们保持和发扬革命传统,特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荣誉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一生征战,枪林弹雨打下江山,为建立新中国立下卓越功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左图: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国所有抗战老战士颁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章名由胡锦涛总书记亲笔题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右图: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再次向全国抗战老战士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表彰他们的历史功绩,彰显他们的荣誉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说战旗是整个部队的荣誉象征,那么勋章就是军人个体的荣誉见证,八一军旗永远辉印勋章的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父母离我们而去己经多年,但他们存留给子女的勋章,承载着他们的全部荣光,述说着他们辉煌的军旅人生,他们的国防情怀和至尚荣誉己永远根植于儿孙们的心中!万古永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