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字 任有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制作 张国光</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兵2007年从经委总工岗位退休,名副其实的成了老百姓。作为一名党员,又不能混同一个老百姓。为回报家乡父老乡亲,也为有益身心健康,就参加了片区的多项活动。以先进文化引领,编写积极向上的文艺节目,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与此同时又参加民事调解。在调解中,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情感修复为主,经济赔偿适中为主的指导思想,共计办理案件百起,无一反弹。为当事者挽回经济损失320多万元,老百姓满意,政府认可。关心下一代从娃娃抓起,也是我们份内的工作。虽然上了年纪,但量力而行。老有所为。当然乐在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国庆长假,想园一个梦。就是回我原工作单位国营287厂(国营烽火机械厂)看看,返回时顺便走走新开通的神河高速公路。回味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看看现代建设的新景象,也算消闲散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梦想就会有收获。儿子鼎立相助,孙子们随从。而在宁武工作的侄儿卿卿早已等候。10月1日清晨,我们满怀喜悦,冒着绵绵秋雨 ,沿黄河公路南行。一路上看到停产破败的五小企业,残垣断壁,只有那高竖的烟囱似乎向人们招手拜拜。他们曾经为县域经济发展,支援农业生产作出贡献,如今被时代抛弃。不知那些曾经挥汗如雨,日夜劳作的工人们,为求生存走向何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保德县城上忻保高速,因雨天车辆少车速只有80。过五寨岢岚就到达宁武,一路顺风。路上手机铃声不断,是妻侄卿卿问讯车到那里。下高速上省道行走大约40分就到东寨。远远地我们就看见卿卿站在岔路口等待,相见那一刻,我们握手拥抱,姑亲表亲,暖在心中,写在脸上。作为导游的他生怕我们走错了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车到东寨,时近中午。卿卿原准备在此吃午饭,由于我想念老厂心切,决定首先看看老厂的情况,就临时改变到景区吃饭。卿卿前边带路,朝着管涔深沟进发。环顾高山苍松翠柏,俯视汾水清澈见底,真让人心旷神怡。走了好大一会车停下来,目的地已到,我准觉的走路时间太长。因为过去我由287步行到东寨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仅五六华里。不管怎样,下车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顺着山沟慢步, 第一眼便看到小桥下昔日隐隐约约的标语。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过了小桥,我前后左右的仔细看,从方位和房屋看了几遍,怎么看都不象我287厂的模样。再从路过河对面的两个山洞看,好象那就是三厂供电的变电站。当年还和老友杨石小在这里打牌吃过饭。我的头脑一下就清楚了,原来是到了187厂(长城机械厂)。187厂的生活区二层家属小楼已经被沤泥弯和张家崖的村民进住。紧靠公路拆了几座厂房,平出一块地盘,投了少许资金搬来一块不太值钱的巨石,由张老(原装备部江阴基地政委)书写了"三线情"几个大字,看上去还算苍劲有力,就此成为红色军工遗址旅游点。原来187家属楼右前方还盖了一个简易的凉厅,一个不大的广场。在家属楼的第三排一单元朝广场口开了一个小饭馆,里面卖山药稍稍莜豆面混合河捞,还有烧酒和凉拌小菜。在此住足观看有一个小时才慢慢离开。简单的在冰洞景点停车场吃了碗河捞充饥后,我们全家游览了万年冰洞,当年宁武三厂近万名军工只顾抓革命促生产,无人知道这一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游览景点已到六点,孙子提出回城休息。我执意要回老厂287看看,夕阳映红了管岑山头。车驶出张家崖返回东寨,下车一看,当年进厂的车都要路过雷鸣寺,现在景区承包商一张铁丝网将原来的路围了·起来,钞票就装满了腰包。我们沿着现在的道路向前走,十分钟就到了窑子弯。我看到高处的长途台机房已经破旧,但还有原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窑子弯村民有的已经搬进厂供应科的库房居住。顺着汾河前行,不远处就看见了原来的水源井房基础和支撑送水管道过河的水泥柱石,所有铁管道已经拆除一空。大地贝生活区的楼房已经被闫家崖和闫家坪的村民占有,一户一个单元还有富余。五间服务社的房子存放村民的饲料,职工子弟学校的教室已是村民的猪舍羊舍,职工医院已经坍塌,留着一堆堆碎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小桥上就能看见对面的小山坡,那里原来是287厂的烈士陵园,因为人走楼空,不知老军工的忠骨,现在何方?再往前,看见汽车队车库和大修厂房已经不见踪影。拐过进厂的第一个山弯,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287厂大门。三十年间虽然饱经苍桑,依然不减当年威严。但是门卫岗楼只留有基础石,警卫队的住房已经坍塌掉大半。突然我看见原来厂部三层办公楼保存完好,顿时心情非常激动。快步走近仔细一看,这里已经变成了美术摄影写生绘画培训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走近办公楼时,突然楼门口跑出一条大黑狗向我们狂吠,我大步向它走去,那大黑狗竟然向我摇起尾巴,好像似曾认识当年的主人。闻狗叫从邻近平房唤出服务员,当她知道我曾经在208房间办工,便热情善意地领我上楼去,那大黑狗竟然向我摇起尾巴,好像似曾认识当年的主人。闻狗叫从邻近平房唤出服务员,当她知道我曾经在208房间办工,便热情善意地领我上楼,而那狗也通了人情,摇着尾巴跟到楼门。上了二楼,服务员轻轻将208房门打开,将我们让进,我的儿子马上用相机为我留影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房内摆放着四张单人床,上面放着干干净净的被褥,是为学生和游客准备的。问及每人每天的收费,服务员答道,每人每天食宿70元,学生可以打七折,现在看来也算适中。办公楼的对面是当年为军工带来欢乐的大礼堂,但是和现在的高楼大厦相比实在寒酸,还不如养殖户的一个鸡棚。办公楼下原来的灯光球场已荒草齐胸,此情此景,不由得我从脑海中映出287厂篮球队队员巴特尔,刘德和轩岗矿务局球队龙腾虎跃拼博的身影。看了看消防队的车库,里面已经堆满了五谷杂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厂部办公楼,顺路 向各工区走去。想当年287厂抓革命促生产,热火朝天,一片繁忙景象。通勤车和送材料,拉配件的车辆来回穿锁。高大的厂房内,中频钢炉炉火通红。一炉炉钢水铸出精细的军工产品。马铁车间和冲压车间机声隆隆,三班倒的工人忙个不停。全厂的核心技术是炮管热处理,处理后要探伤和精像,要使双37高炮能适应温带热带和寒带,在各个地区都能打得响打得准。所以这个车间的员工百分之八十是专业技术知识分子。其中清华北航名牌生很多。蜡模车间的女工心灵手巧,在一块快蜡锭上制出标准的模型。夜幕降临,道路两旁的路灯通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夜班的男女工,路远的坐通勤车,路近的就三三两两结伴去车间。五区大锻的五吨汽锤,生产时轰鸣声尤如响雷,与小锻空气锤铮铮铮声音相交融,优美动听,长时回荡在深山谷中。夜深人静,如果在厂区附近漆黑的山头上发现敌特打信号弹,厂保卫科就会马上组织厂警卫队和辖区民兵柯抢实弹上山围捕。有许多青工,也自愿抄起棍棒积极参与。辛劳紧张使大家汗流浃背,湿透衣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沟生活虽然艰苦单调,但在那个时代,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建设大三线的热潮中,职工们一腔热血报效祖国。大礼堂内正在召开的技改动员会或是表彰大会,老书记段廉,老厂长杨金华激动人心的讲话,使人们摩拳擦掌,热血沸腾,群口快板《快乐的军工》获得一等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枚军工章,一套《毛选》价值千金,鼓舞同志们再接再厉,再立新功。简陋的大礼堂,工会每天晚上放电影,故事片战斗片给千名职工带来无限欢乐。特别是每月一次连队文艺汇演,那些自编自演的精彩节目,能让大家心情舒畅,眉飞色舞。曾记得,我们编导的表演唱《师付给我来理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家感到虽在山沟,生活丰富多彩。每当公休假日或休班之余,大伙结伴上山,春天挖野韭菜包饺子,夏天摘山杏,采蘑菇钝豆腐,秋天采茶叶打榛子,冬天踏着积雪在密林中追逐野猪撵兔子。每年12天探亲假,加上轮休旅途,一年能回家20天。‘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 ?两地分居,思念亲眷,也是不假的事实。但是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军工事业,我们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着青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深山里高大的厂房,立功的钢炉,已经拆除一空,夷为平地改作它用。只有那半山腰断断续续的爬山烟囱,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六区模具和非标厂房虽然无门无窗但还保留着原样,现在已经成了村民的羊圈和牛棚。办公室里住着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妇,正烧火备晚饭,还是老传统莜面窝窝山药蛋。登上芦芽山 顶,俯览西马坊曼头山沟底,286厂同样荡然无存。想起当年宁武三厂,近万名军工不畏艰苦,不怕幸劳,月薪39·56元,但是尊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制造出一门门铮兰双37高炮和一辆辆军绿火箭布雷车。为巩固国防建功立业,我们感到无尚光荣。高高管涔松,清清汾源水,必将伴着三线情流淌千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里,让我想起当年的老领导段廉,杨金华,李泽林,张体仁和王贵亭。共同工作的老同事伊福生,谢志英,马迎理,张志忠,魏有发,杨大站,张友海。车间师父李连怀,梁满仓,技术员张振宇,谷玉荣和军代表王舜裕,蔡计安,朱光琦。我深深地感谢他们对我的教育培养和工作支持。更思念我的老乡好战友苗占田,张再林,张玉发,赵换文,候梅兰,尹同生,耿仓仓等。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保卫科的战友王景龙,赵计怀,尚永波,李文增,毛复华,牛桂英等同志。在敌社情调查,围捕敌特,刑事侦查的各项工作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287的安全,勇于担当,坚守尽职的那些个日日夜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宁武一游,儿孙随行,还爱妻之愿,了老兵之情,言传身教,激励后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