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善忍 成就人生

韶黎

<p class="ql-block">孟子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挫折苦难与成功之间的关系。面对挫折、打击、磨难,只有能屈善忍,才能最终转败为胜,东山再起。</p><p class="ql-block">范雎是战国时魏国有名的策士。他擅长辩论,多谋善断,而且胸怀大志,有意建立一番功业。但是,他出身寒微,苦于无人引荐,不得已只能先在中大夫须贾的府中任事。</p><p class="ql-block">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范睢也作为随从 前往。齐国国君齐襄王久闻范雎有雄辩之才,十分欣赏,便差人携金十斤及美酒赠予范雎,以示对智士的敬意。范睢对此深表谢意,却没有接受其赠礼,想不到还是招来了须贾的怀疑。须贾执意认为,齐襄王送礼给范雎, 肯定是因为他暗通齐国。</p><p class="ql-block">须贾回国之后,将此事上告给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便下令动大刑杖罚范雎。范雎在重刑之下,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他蒙冤受屈,申辩不得,只好装死以求命。于是,魏齐让人用一张破席卷起他的“尸体”,置于茅厕之中,又指使宴会上的宾客,相继以便溺加以糟蹋,并说这是让大家知道卖国求荣的下场。</p><p class="ql-block">如此飞来横祸和巨大的打击,几乎使范雎一命鸣呼,而范雎以异于常人的意志,忍受了这一切难以忍受的摧残和折磨。为了脱身,范雎许诺茅厕的看守者,如能放他逃出去,日后必当重谢。看守者在魏齐醉后神志不清之时,趁机请示说要将范雎的“尸体”抛到野外,借此将他放了出去。范雎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出魏国,隐匿起来,并改名为张禄。</p><p class="ql-block">范雎装死逃出魏国后,辗转来到秦国。入秦后,他充分施展辩才游说秦昭王,最终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范雎的建议,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霸业方略,使秦国对关东列国的影响不断加强。秦昭王因此任命范雎为相国,封为应侯。</p><p class="ql-block">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过一道只有1.5米高,0.4米宽的小门。一个成年人只有弯腰侧身才不会碰壁撞头地过去。生活路上曲曲直直,怎么可能一路大门大踏步地往前走呢?遇到小门时我们时常需要低头、侧身、弯腰。范雎的例子正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范雎知道生活中需要屈身隐忍,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大作为。</p><p class="ql-block">朋友,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各种各样能不能忍受的困难、挫折,有的来自自身,也有的来自外界。当人生或事业因严重的错误而遭遇失败时,让我们横下心来忍受别人所难以忍受的一切,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去赢得新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