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杞县一高,曾经改叫杞县一中,据说是杞县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学,坐落在东汉大文学家蔡邕故里陈留圉、今杞县我老家圉城古镇北关。今年是杞县一高70年华诞,按说我并没有资格为此说三道四,因为我并没有在这里读过高中。不过,我在这里当年的杞县一中上过一年半初中,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次回老家探亲,总要到杞县一高大门口看看。如今杞县一高70年华诞,我厚着脸皮记述一段文字,也算是对曾经就读的学校的回忆和纪念吧!</p> <p class="ql-block"><b>曾经的杞县一中</b><br>早在五十年前,杞县第一高级中学曾改叫杞县第一中学,设有高中和初中两个学部,高中部12个班,县南部各公社的高中学生都在这里就读;初中部有6个班,圉镇周边的初中学生和来自杞县各地有关系的初中学生在这里就读。那时候初中高中都是两年学制。后来,杞县师范在杞县一中组建,整个一中就有三个学部组成了。<br>一中的校园很大。从北到南得跑上一里地去,从东大门到西边围墙也得有300来米。一条大道直通向西,大道两侧是体育场,路北是2个排球场,路南是6个篮球场和游乐场,下课总爱来这里打秋千。这里还经常放电影,影像打在教室的东山墙,感觉挺新鲜的。环绕篮球场和排球场,是400米标准跑道,平时常见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跑步。可能是坐落在岗上的缘故吧,一中地形自东向西三级跳,也叫三级台阶,和咱中国的地形差不多。从东大门进去是一马平川,走完东西大道东段,便要上升一米多,这算是第二台阶,这是东西大道中段。与南北大道交叉口向西,要迈上第三台阶。以南北大道为界,路东是教学区,路西是寝办区。那时候没有教学楼,教学区只有单层带屋脊的排房式教室,每排3个教室,共有8排教室。寝办区也是单层8排,坐落在第三级台阶。<br>学校食堂的饭菜很香。老师食堂在校园东南一排临街的房子里,学生食堂在校园北部,食堂前边是个广场,学生们都是在广场上就餐。食堂后边是伙房和粮食面粉及蔬菜仓储。学生凭票在几个窗口买饭,秩序不太好,很拥挤,有一次我亲眼看到有人从黑压压的头顶端一碗汤洒到人头上,引来一阵哄吵怒骂。食堂的菜很有特色,清汤白菜那叫一个香,这几十年再也没有吃到那个味道。馒头也有特色,都是方形的,有褐色的很甜,有黄色的很香。学生食堂广场东边,有一口水井,抽水用的器具是一套比较古老的机械。<br>一中的校园像大花园一样很美。校园里长着许多参天大树,有法桐、梧桐和泡桐,不同的功能区有不同的花果树木,真是春天百花齐放,夏天遮天蔽日,秋天百果飘香,景色真的是美极了。东西大道东段两侧是两排高大茂密的法桐树,那树干需要两人才能搂抱。篮球场西边的高台上,沿台边是一排青翠的梧桐树,上头结的梧桐豆很好吃,白色乳汁甜甜的带香味,那时候经常爬到树上摘梧桐豆吃。每排教室的屋后栽了很多石榴树,春天开花红腾腾的。每排寝办前头是果园子,有杏树园、桃树园、柿子园、苹果园,春天百花盛开好看,秋天果子飘香好吃。教学区的北头是一片泡桐树林,每到春暖花开,树上密密麻麻是紫粉色喇叭花,飘着清香特别诱人,夏天很多人在树荫下乘凉,课间学生们也喜欢在林子里打闹嬉戏。泡桐林东面,排球场北面,是个大菜园子,里面不知是什么菜,青翠欲滴。<br></p> <p class="ql-block"><b>转学到杞县一中</b></p><p class="ql-block">1973年我考上初中,我爸就通过王忠礼老师,把我转学到这里初一三班就读。尽管那时候才13岁,我已被一种自尊心充斥,总想着如果我是个高中生该多好啊!由于自己只是一个初一新生,每当和在这里读高中的同村大姐姐相遇,我便不由低下高贵的头,生怕被姐姐们认出。</p><p class="ql-block">我们班有很多是外地的学生。赵绍玉、赵绍英他们家是傅集西村的,当时他们的叔叔赵凤林在一中当书记,就从傅集中学转到这里了。夏学海也是尉氏的,老家在杞县啥公社,他在这里上了一年不到就回尉氏了,那时他爸爸夏凤鸣是尉氏的县委书记。后来他们家搬到洛阳孟津了,大前年我联系上了夏学海,得知他从孟津公安局退休了。</p><p class="ql-block">我在杞县一中读了一年半,成绩位列三甲。初二放暑假时,我家落实回城政策,就回到尉氏了。想起这个,我在杞县一中连初中都没毕业,又怎么能有资格成为杞县一高的校友呢?</p> 初一三班的毕业照,有些同学成了高中生 <b>杞县一中的钟声</b><br>在杞县一中上学,印象最深的是听钟声,每天都听好多遍,浑厚悠扬的钟声,感觉像是美妙的音乐。每当钟声响起,我还联想到电影《地道战》里高老忠和高传宝用粗绳拉动敲响挂在树上的大钟。<br>有一次自习课,我约着几个同学去看看那发出洪亮乐音的大钟。来到教导处一打听,东头那间房子门前那个圆不楞腾的家伙就是大钟,走近一看,原来是个废旧不用的锅炉,一米多高,一米来粗,从锅炉身上的圆孔往里看,有很多直上直下的铁管子。这时该下课了,办公室里走出一位打钟师傅,他拿着一把铁锤,朝着那锅炉的炉身敲了下去:当-当,当-当,真震撼,不说余音绕梁三日,却也是嗡嗡作响了一阵子。这就是我们学校唯一的大钟,也是学校最高命令的执行者,就是它的不同响声,决定了我们上课、下课和放学、熄灯休息,它的响声也伴随着我们学生时代的喜怒哀乐。<br>从此我把这个不起眼的锅炉看得很重,在一中诺大的校园,唯有这雄浑的钟声不仅传进每个房间、角落,而且是我们进入课堂的命令,它的每一次敲击声都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像家长的声音,是老师的命令,指挥千余学生的一切行动,没有一个学生不听的。这当当的钟声还是我们期盼下课、放学最想听到的声音。<br>杞县一中的钟声有不同的敲法,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清晨,“当-当-当-当-当”连续五声,间隔三秒再接着敲,这代表着要起床了;上课前十分钟,“当-当-当-当”连续四声,间隔三秒接着再敲,代表打预备,告诉学生准备上课了,没有赶到学校的抓紧赶往学校;十分钟后“当-当-当”连续三声,间隔三秒接着再敲,代表上课;“当当”连续两声敲,代表着下课了;如果一次一声“当”,有间隔的敲几次,表示熄灯了,学校一天的活就做完了。如果是“当当当”的无间隔连续敲击,表示要全校集合了。可以说,敲钟的纪律性是极为严明的,点数不会有任何差错,保证了学生们正常上下课和课间活动。那时候,敲钟用的那把铁锤神不可犯,学校再捣蛋的学生,也不敢去乱敲一下。<br> 现在杞县一中早已恢复改成杞县第一高级中学,原来的初中部也迁出单独组建了圉镇第一初中。以前学校数十排单层蓝墙红瓦房变成十余栋四层教学楼和宿舍楼。学校全部为三年制高中,师生多达五千人之多,整个杞县南半部的高中生都在这里就学。上课也不用敲钟了,都使用电铃了,那口锅炉大钟也不在原地了,现在一棵法桐树下供老校友瞻仰参观。<br>没有了钟声的时代,虽然是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可总是觉得少了什么。那口老锅炉大钟,陪伴很多校友走过了无数春夏秋冬,送走了一批批的学生,现在想起它,也算是我们少年时美好的回忆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难忘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我在杞县一中就读的一年半,有几个老师让我难忘。</p> <p class="ql-block">李仕胜是数学和物理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他三十五六年纪,应该和我爸差不多,身体瘦弱,中等身材,古铜脸色,深色衣服,冬天喜欢穿对襟棉袄,平头短发,常戴一顶褪色的蓝帽,精神头十足。课堂上,他几乎不用看讲义,讲数学课手里拿着教具,边讲课边在黑板上画图,让同学们听得懂看的明。讲物理课也是这样,一边讲一边同步做着实验。</p><p class="ql-block">我喜欢听李老师讲课。只是我每一次考试,数学成绩总是上不去,平时做作业也是感觉有点吃力。有一次我买了一本数学题解,做作业时不会的就看题解,题解上只有答案,我也只写答案,放弃了做题的步骤。李老师看完我的作业说,参考题解也可以,但为啥是这个答案,要一步一步做出来,不然一知半解成绩是上不去的。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用数学题解了。</p><p class="ql-block">李老师非常关爱学生。那是个夏天,我们几个从寝室搬到教室里就寝,因为天热,就在教室外摆上几张课桌当床。有一次,夜里很黑,我们几个睡得迷迷糊糊,我咋一醒就坐了起来。突然,一个黑影向我跑来,我不觉害怕起来,扯着喉咙尖叫一声,那黑影嗷的一声拐头窜出去了,这才使我意识到那是一条狗被我吓跑了。几个同学也醒了,纷纷给我安慰。这时,李老师也来了,问我怎么回事。我说我看到一个狗跑了,我很害怕。李老师一听笑了:明明你胆子真大,声音也大,我在值班室都听见你喊了。说的是呢,那么远咋教李老师也听见了呢!第二天上课,李老师忍俊不住把这事说给同学们听,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几年后我回圉镇探亲,听说李老师调到后城学校教初中数学,还专门去学校看望李老师。过了很多年,听说李老师退休了,我又专门去看看李老师。最近我又回圉镇一趟,到李老师家里看看,他没在家,邻居说他去开封他孩儿那看病了。</p> 谢青生是我的语文老师,30多岁,身材瘦削,中等的个子,脸盘白白净净,我觉得人家说的白面书生就这样吧,头发不太长还向后梳理人称背头。他每次上课都要笑眯眯的亲自点名。他的咳嗽声我觉的有特点,略带高音调的铜音:“ku-ku”。据一同学透露,谢青生老师他患有肝炎病,时常发作,讲课时总是右手叉腰,略略躬身。看到他如此形象,我总是报以敬重而仔细听他富有情感的讲课,欣赏他行云流水的板书。我也在想,谢老师带病上课,如果我我不注意听,岂不是对不起老师的真心付出!<br>还好,我的语文课不错,每次考试基本都是头名,分数都在98.5以上。谢老师看我成绩好,就问我说“李明你能改考卷吗?”我说可以。从此,每次考试完,我都会跟着谢老师改卷子。而我,也真把自己当做老师一样,认认真真地为每一位同学改试卷。嘿,别说,这改卷子的活还真不错,让我记牢了很多知识点,我的语文成绩更好了,我也悟出谢老师对我的良苦用心了。<br>我非常喜欢上谢老师的语文课,尤其喜欢每周五下午的作文课。有一次让写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我很快以面貌改变为由记述了通许县城的前后变化。星期一每个班的语文课上,谢老师朗读了我的作文。此后,我的作文也经常在年级课堂上作为范文展示。<br>我回尉氏后,听说谢老师也调到杞县城西关一所学校。后来我回老家探亲,还专程去县城的学校看望他。此后我很长时间没有再见过谢老师,直到199几年,我电话找到在县城关镇教育组工作的他,几分钟谈话之后,再也找不到联系谢老师的机会。 <p class="ql-block">孟宪爽是英语老师,据说那时初中英语他讲的特好。孟老师身材略显高大,看样子他有五十七八,带着深色帽子,脸上略显皱纹,下吧上布满灰白色的胡子茬,如果不剃须可能也是大胡子。他爱穿中山装,灰白色的,蓝色的,干净笔挺,左上兜插着一支钢笔,搭眼一看就是个文人。第一次给我们上课,他先做了自我介绍: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英语老师,我叫孟宪爽,啊,孟宪爽!爽字的音拉的特别短。有一次给我们讲个笑话,看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从上衣兜上钢笔多少,兜上别钢笔不能太多,别一支钢笔是小学,别两支是初中,别三支是高中,別四支是大学,别五支就是修理钢笔的了。</p><p class="ql-block">孟老师讲英语十分重视发音的口型。那一次讲音标,他那接近方形的嘴随着不同的发音变换着口型,我看着看着眼睛就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老师中,还有教音乐、美术和地理的闻秀莲老师是谢青生老师的夫人,女高音歌声特好听。教农知的孟玉林老师据说都六十多岁了,讲课向来是不带教材和讲义的。教化学的李存恕老师、教体育的鲁传智老师、代教数学的吴进礼老师都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孟现爽老师</p> <p class="ql-block">杞县一高变化很大,历经改造后,十几栋教学楼寝办楼拔地而起,体育场铺成了塑胶跑道,偌大校园花树掩映,五六千师生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年从这里走出去很多才子佳人,我祝贺他们的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