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23日乘坐厦门航空的早班飞机,准时抵达山西省会城市≈太原,出发前跟旅行社约了接机服务,所以一下飞机,报备好各种落地防疫手续,出了机站,等了一会,接机司机就到了。来接机的司机是个微胖的中年男子,中等个子,戴着一幅眼镜,衣着整齐,态度亲切,跟我们核对好相关信息,就带我们去了停车场,一辆八层新的7人座车子,内部归整得宽敞整洁,按惯例,第一天旅行社只负责接机入住,并不做行程安排,所以我们没有让旅行社安排食宿,而是自行选择住在太原市,最具市井风情的柳巷步行街上的一家快捷酒店,从机场到酒店开车只花了20多分钟。一路上,司机师傅训练有素,边开车,边沿路给我们介绍这座城市,古往今来的名人轶事,讲得既不天花乱坠,也不自贬自卑,倒也十分贴切。下车之前,司机师傅告知我们,旅行社稍后会安排导游,电话联系我们,告知接下来的行程安排,就这样,我们顺利入住预定的酒店,稍作休整,便开始了第一天的太原自由行,打卡地一晋祠。</p> <p class="ql-block">太原市内交通十分便捷,乘公交车就可以到达市区内各个角落,就说晋祠,距离市区有20公里,票价也就2.5。我们通过高德地图,查到酒店附近去晋祠的直达车站,经过40分钟车程,一路顺畅地到达晋祠景区。作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晋祠跨越了整个中国封建时代,<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晋祠志》中如是写道:“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span>祠内的文物古迹不计其数,在众多文物精品中,数“晋祠三绝”的宋代侍女像、难老泉和周柏唐槐数最有名。</p> <p class="ql-block">晋祠起初叫做“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的开创者姬虞(即唐叔虞)而建。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晋祠就已是一处游览胜地了。后来,历朝历代不断对晋祠加以扩建修缮,尤其是到了北宋时,晋祠更是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圣母殿的建成使得晋祠的整体布局有了很大的改观,圣母殿一跃成为晋祠规模最宏大的主体殿宇,殿前的古迹鱼沼飞梁也得以重修,此外还增建了会仙桥、金子台等。金代增修了献殿,明万历年间又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钟鼓楼和水镜台等。宋元之后又陆续修建了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吴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等等,终于造就了今日我们眼中这个由百余座不同朝代、风格迥异的殿、祠、庙、亭、楼、台、阁、坊等组成的气势恢宏的晋祠。</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是晋祠内最重要的一座戏台,也是人们进入晋祠大门最先看到的一座建筑。“水镜”之名出自《汉书》中的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思是善恶忠奸人尽皆知一想那戏台上演的一出又一出的戏,无非讲的也是善恶忠奸之事,这座水镜台也不例外。在古代,各种祭祀活动一年要举办十几场,遇祭日必唱大戏,所以水镜台曾经是个人头攒动的热闹之处。我驻足在戏台下,寻思片刻,“四爷”一直举着相机在拍戏台飞檐斗拱的局部细节,这些无法复制的精湛工艺正是文物保存价值精髓之处。</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增建的对越坊</p> <p class="ql-block">献殿位于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献殿高9.7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当心间敞门,四周宽厚的槛墙上安直灵栅栏,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献殿当心间前后辟门,四周设低矮槛墙,门扇为直灵栅栏门,其余各间在敦厚的槛墙上安直灵栅栏。献殿造型,体量确为殿堂,但外观又好似一座凉亭,玲珑而稳定。献殿的梁架设置,既省料,又坚固,只在四橡柑上放一层平梁,上立驼峰、蜀柱,平梁两端用驼峰架在四橡献上。殿顶架构简洁明了,梁身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合理,坚固耐久,殿内宽敞明朗,给人以稳健而舒适的感觉。这座献殿建于800多年前的金代,确实非常稀罕,晋升为国宝级文物也是理所当然。</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穿过献殿,迎面便是鱼沼飞梁,根据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远在《水经注》中的记载,鱼沼飞梁应该建造于北魏以前,至少己有1500多年历史了。中国古代将水塘分为两种,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晋祠这片沼古时多鱼,因此叫做“鱼沼”。古语说:“架虚为桥,若飞也。”架在沼上的板桥因此又称“飞梁”。鱼沼飞梁因此得名。这座鱼沼飞梁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连通沼岸四方,结成“十”字形,而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字形。这种形制构造在国内现存古桥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例,非常珍贵,因此它被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据说,航拍这座鱼沼飞梁,恰似一只展翅的蝴蝶,整个造型十分地漂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过鱼沼飞梁,就是晋祠第一大殿一圣母殿,坐西朝东,背山面水,是晋祠中最珍贵的建筑遗存,不但殿内40多尊栩栩如生的彩塑代表着宋代彩塑艺术的最高水准,而且整个大殿原汁原味地保存了北宋建筑样式,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堂雄伟而宽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内部竟然没有一根明柱,仅在四周设有廊柱和据柱撑起殿顶的屋架,建筑学上称之为“减柱营造法”,是一种十分精巧的技艺。由此,我们可以对北宋木构建筑的高超技巧可见一斑。柱子少了,空间大了,这才摆得下40多尊精彩绝伦的彩塑人像。由于彩塑人像面部表情过于鲜活生动,以致于让“四爷”浮想联翩,恍惚间,好像这40个神态迵异的侍女随时会从大殿深处款款移步走来,“四爷”脑洞大开,有点不敢看下去了,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拉起我的手往外走。</p> <p class="ql-block">盘旋在大殿前廊廊柱上的八条木蟠龙雕凿于北宋中期,同样是木雕中的珍品,也是国内现存木构建筑中年代最早的蟠龙大柱。</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也是晋祠楹联匾额最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无论是寓意、书写还是雕刻手法都十分精炼,有着非常珍贵的文物保存价值。</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北侧就是晋祠内千年柏,这株被明未清初的大学者傅山称为“晋源古柏第一章”的古柏,至少己有2800年树龄,整棵树己歪向圣母殿一边,与地面形成大约45℃的倾角,看上去好像立刻就要轰然倒下一般,但实际上,它巍然不动地保持这个姿势至少100多年了,这颗活久见的柏树,见证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成败兴衰,它若有知,想必一定隐藏了许多我们未知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晋祠内还有3大神泉,难老泉、善利泉、鱼沼。其中以“晋阳第一泉”的难老泉最出名。据说此泉的水温常年恒定在18℃左右,上千年来,泉水从悬翁山下的岩层中涌出,奔涌不息,又从水塘西岸的石雕龙口注入塘中,天籁般的流水声听来犹如仙人抚琴,晋祠“难老泉声”由此而来。北齐文人取《诗经·鲁颂》中的句子“永锡难老”,将其命名为“难老泉”,此泉无论是旱季、雨季、泉水始终清澈见底,出于对古迹保护的需要,现在周围都加装了长长的护栏,人无法探身一看究竟,我只能单手拿手机,从护栏中伸进去,“咔嚓”拍了一张,细瞧相片中,泉水中的凉亭倒影,确实十分清晰。泉上这一凉亭也是珍贵的古迹,始建于公园6世纪中叶的北齐年间,明嘉靖年间重修过,但梁架结构仍保留了北齐的建筑风格。亭子虽然不大,却有不少匾额题刻,以傅山所书的“难老”立匾最负盛名,苍劲洗练,似有神韵,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不但是座祖庙,还有佛寺,而且兼有道观,其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既宏大,又不失精致;既壮美,又不失亲切。整个祠的布局用建筑大师林徽因的话来说:既像庙观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人园亭。</p> <p class="ql-block">晋祠有三株古槐,数东岳祠旁这颗汉槐最为古老,已有2000多年,可惜己经枯萎了,只剩下跟我身高差不多长的树干。</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面积之大,建筑之宏伟、古迹之稠密,往往超乎游人的想象,若不看攻略,随意闲逛,难免会有遗漏之处。好在事先做过功课,参照景区导游图,按图索骥,游览线路倒也设置得非常妥切,整个祠游览下来,行走步数19000,历时3个半小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