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诗书通清梦,唇间余温涤吟魂 ——七月读书报告(闫广慧)

闲云野鹤

<h3><br>1,《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希尔姆已经不再哭泣了,只是看着地板,好像在努力劝说他的灵魂不要再呆在他那瘦小的身体里,而是从身体溜出去,滑到地板上,然后飞到空中,飞到云中,飞到很远的地方。(爱尔兰 约翰.伯恩 李亚飞译 小说 湖南文艺出版社 )<br>  “我们试图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你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当犹太人集中营的长官对他九岁的儿子布鲁诺说这番话的时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离他们居所不远的集中营里,有数以百计的像布鲁诺年龄相仿的孩子和他们的犹太父母被关押经受着非人得出待遇。为了能使孩子心灵健康的成长。那些大人们善意地编织谎言,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阳光和平和的。后来布鲁诺通过后院小储藏间的窗户翻出,到外边的世界“探险”。在集中营一角遇上了后来成为他朋友的犹太小男孩什穆埃尔。他们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铁丝网进行着秘密的友情。布鲁诺告诉什穆埃尔,他爸爸是士兵,做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工作。什穆埃尔告诉布鲁诺,士兵收走了他们的衣服,给他们穿上条纹衣,至于那一天到晚冒着烟和难闻气味的烟囱据说烧的是他们的衣服。后来布鲁诺在什穆埃尔的帮助下,换上条纹衣爬过铁丝网去里边探险,寻找什穆埃尔的爸爸,结果遇到集中营大清洗,布鲁诺也被送进毒气室。一个单纯干净的孩子和他的朋友就这样带着他最这个世界虚假的美好一起去了另一个世界。<br> 读这本书感觉很压抑。成人玩的那套把戏伤害到的何止是童真建造起来的王国,然而真相总是很残酷的,孩子成长的代价就是最后成为他们父母的样子。布鲁诺的父亲是个彻头彻脑的反犹太的纳粹信徒。但他还是一个好父亲。他不想让他的孩子过早看到世界的黑暗和残忍的一面。所以努力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可像什穆埃尔这样的孩子就在他的眼里就不一样了。所以他说,关在集中营里边的不能算做人。人性与兽性并存在他的身体里,这也是他最后痛苦挣扎的原因吧。<br> 说回战争,二战不仅给犹太人带来苦难,就是德国本土的民众被希特勒拉近战争的漩涡一样受到了伤害。战后的德国痛并思痛,最终走上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需要东亚岛国好好反思借鉴。 </h3> <h3><br>2,《红城堡》:虽说还没有什么把握,但我相信明天,也许我会碰上一个柳暗花明的明天呢! (日本 渡边淳一 之乎译 小说 青岛出版社)<br> 对与境外不良出版物的渗透,中国图书严苛的三审三校制可以像一道防火墙防止一切病毒入侵。凡是有毁三观和反动不健康的书籍很难不被过滤和筛选掉的。但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对日本国民作家渡边淳一的作品格外的法外开恩。渡边的文学一向是反道德和婚姻的,他的不伦爱情观除了是他众多小说的创作主题,在他的非虚构文学《钝感力》和《男人这东西》里也有对两性在价值观、情爱观上的非主流的诠释。所以,如果不对渡边的小说有正确理性的理解,那不但不是鸡汤反而是容易吸食容易上瘾的毒品。<br>  《红城堡》的开放程度堪比《金瓶梅》,如果单从文字的表象,我们很难找出它存在的意义,而渡边也不会单纯为了感官的刺激去写一本非常无聊的事。那么在这本小说要说的究竟是什么?<br> 红城堡是位于巴黎的一个邪教组织经营的专门调教女性的场所。日本医生克彦和妻子月子是对只有名分的夫妻。克彦为了改善夫妻生活,就把妻子骗到法国,然后交给了红城堡,而他谎称月子被绑架,从岳父岳母那里骗取巨额金钱作为调教妻子的酬劳。等到妻子二个月调教期满后,他把完全变了一个人的妻子接回日本。他本想着从此后便可以过上性福的生活,却没想到最终的结局却是月子对红城堡的生活产生了依赖,然后完全抛弃了丈夫回到了城堡。<br> 这是一部探讨性与婚姻的小说,同时又是一部探讨不平等婚姻后边凤凰男的辛酸与不幸的社会严肃话题。克彦是一个从乡下穷小子走进城市然后成为一个社会和经济状况还算不错的医生。让他更有成就感的是他还走狗屎运,娶了美丽高冷的富家女月子作为了终身的伴侣。他本以为这是上天的福祉,却不成想却成为了噩梦 。月子和她的家人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他在月子父母面前也是全无尊严。这造成了他的自卑心理,并以致影响到了他和月子的关系。克彦是不肯承认他们糟糕的夫妻关系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地位差距造成了。反而认为是月子性格使然。最后,妻子的出走才最终让他明白心理的障碍才是一切的不幸的原罪,是两人永远也难以跨越的鸿沟。</h3> <h3><br>3,《耶稣的童年》:为什么要习惯饿着?饥饿就像你肚子里的一条狗,你越喂它,它就要的越多。那么,你为什么拿出一种苦行僧的口吻对我们说教?你告诉我们要压抑自己的饥饿感,让身体里边的那条狗饿死。为什么?饥饿有什么不对?如果不说出来我们需要什么,那欲望怎么表达?如果我们没有食欲,那么我们怎么活?(南非 库切 文敏译 小说 浙江文艺出版社)<br> 身为文学大师,库切十分有亲和力。他对不同阶层的读者都是世法平等,读他的书没有障碍,也不会觉得枯燥或佶屈聱牙。所以,他便拥有比一般的诺奖作家更多的拥趸。<br>  《耶稣的童年》是他从南非移民澳洲后写的一部新移民小说。不要被小说的书名所迷惑。这不是一部有关宗教的小说,而之所以起这样一个书名,是和书中主人公身份不明的弃儿大卫有关。老男人西蒙在移民入境到西班牙的时候,在船上捡了一个一切都是空白的男孩。西蒙给他起名大卫。小说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形同父子的老少展开。小说没有什么花哨的写作技巧。使用朴实简单的单线叙事。这就像许多歌手选秀节目中的素人歌手演唱的歌曲,全凭情感打动人。一个成名的大作家能这样低姿态的写作,也着实可见其心之诚。虽然库切自《耻》之后,再无超越。但他的写作水准也是蛮高。从小说的类型来划分,《耶稣的童年》应该划分到“教育小说”的范畴之内。但小说的核,远比形式更复杂。有些读者看到宗教,有些看到社会批判,也有读者读到了人性大课题。而我没有那么多的看法,只凭感官触觉觉得十分舒服,这也就够了。</h3> <h3><br>4,《帕洛马尔》:人决不能抑制自己内心的需要,要解释,要翻译,要把一种语言解释成另一种语言,要把具体的图像翻译成抽象的词语,要把抽象的符号变成实际经验,反复织就一张类比推理网络。人不可能不思考,因此也不可能不进行解释。(意大利 卡尔维诺 萧天佑译 小说 译林出版社 )<br> 《帕洛马尔》是大师卡尔维诺留在世上的最后绝唱。此书出版一年后,卡尔维诺谢世,至此文坛少了一个睿智的思考者和幽默的文学大师。<br><br>  严格意义上说,《帕洛马尔》不能算是一部小说。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而这本书中除了假托笔者的帕洛马尔这个观察者之外是不存在人物的。其次也无矛盾冲突和情景展示。所以它更像是一本掩映在叙述中的对人生的全部思考。书中无论是喧嚣的城市,还是流动的海洋,浩瀚的宇宙星空还是爬行动物,飞翔的鸟类,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最后他写道如何学会做死者。而最后也一语成谶,他以文字的死亡总结了他自己的一生,最后给了自己一个临终总结。<br> 这本书相对他其他作品多少有些晦涩,笔者读后也是不能完全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还好笔者依然对这书留存有极高的兴趣,放一放笔者还是会重新阅读,期望能真正走进卡尔维诺的内心世界。</h3> <h3><br>5,《五号屠场》:奔驰车只撞坏了一盏前车灯,但凯迪拉克莎翁后车身成了修理厂的梦中艳福。后备厢和挡泥板都被撞瘪,合不拢的厢盖就像村里的呆子张开的嘴,在解释说啥也不知道。挡泥板耸耸肩,保险杠做着持枪姿势。(美国 库尔特.冯古内特 虞建华译 小说 河南文艺出版社)<br> 有本书只看腰封就足够吊胃口:他用二十五年,写废五千多页,出版后被美国离奇整整禁了十八次,后被评为世界百大禁书TOP第一名,《时代》周刊“100本永恒经典”,豆瓣热门幽默小说TOP8。写那本书的作者拥有大量段位级的粉丝拥趸(村上春树、阿特伍德、格林厄姆.格林、多丽丝.莱辛、木心、麦家... ....),他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写作的大师,也是美国黑色幽默的鼻祖。此人就是库尔特.冯古内特,那部被奉为神作的小说就是《五号屠场》。<br> 是什么原因使得美国对这本小说胆战心惊又恨之入骨的?这就得从二战时期的一段旧事谈起。1945年,盟军在欧洲战场获得一连串的大捷。德国纳粹战败,在投降书上签字是早晚的事。为了加速战争结束的步伐,和打击德国民众的信心。由丘吉尔亲自签发,实行了英美联军对德国本土进行一系列空中打击。而这次他们选择的主要打击目标则是德国东部名城德累斯顿。德累斯顿历史悠久,古典文化气息浓厚,它是德国巴洛克建筑之最的城市,同时它又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没有战争工业,也没有值得一提的部队。英美联军之所以选择这个开放的城市,并没有什么战略价值,目的也就是捡软柿子捏,以最小得出代价换取最多无辜平民的死亡,以此满足那些政坛大鳄的报复心理。结果德累斯顿几天内就变为废墟,有三十多万平民丧命于地狱般的火海之中(死亡人数是日本广岛长崎核轰炸死亡人数的总和)。后来,就连始作俑者丘吉尔听到那种惨状也不得不发出灵魂忏悔:如果我们走得太远,是否也会成为禽兽?就是这样一个不容忍不正视的历史事实。美国政府始终要么讳莫如深选择逃避和要么对自己的罪行进行狡辩(与日本军国政府对中国所犯罪行的态度如出一辙)。作为二战时期被俘在德累斯顿一家屠宰场做苦力的美国老兵冯古内特,亲历了这场人间浩劫。他是轰炸后幸存下来的美国战俘之一。这场非人性的反人类罪行给他一生造成了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二战结束,他回到美国家中,就开始构思,打算写一本这样揭露德累斯顿大轰炸真相的书。结果可想而知,他经受了多大的压力和迫害。但好在这本书得了出版传世,这也给历史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br> 谈到这本书的存世意义,除了现实意义之外,就是此书的荒诞离奇的写作手法。黑色幽默,是不是一种幽默?把一个沉重、严肃、压抑的主题,用一种轻松、玩世不恭、荒诞不经的手法写出来,它会不会影响到批判现实的力度?这些疑问在这本书中都得到答案。显然小说是成功的,同时也给后世的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br>  《五号屠场》故事没有叙事线,没有开头,也没有结束。它就是一个接近呓语的状态。而把小说贯穿联系的唯一纽带就是它怪诞的叙事线。书中交替穿插,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实与科幻浇铸在一起。上一秒主人公比利还在战俘营,下一秒就结婚生子,再下一秒他又被外星族劫持到外星空间中。而这种反复交错的叙事看似无章法乱如一团麻,其实也正是再现了比利,也就是作者因受到战争创伤变得思维混乱无逻辑的病态写照。这种看似随意散漫的叙事模式,其实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它给传统的阅读习惯可能造成不适,但却在非主流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非常光明的道路。<br></h3> <h3><br>6,《11/22/63》:我把手帕折起来,轻轻按住年轻女子红色裙子的洞。我不知道她伤势有多重,但她能连续清醒地说出一串生动的话,这些话不是从她妈妈那里学来的(但谁知道呢?)。当聚集的人群中一个男人走得太近,让她感觉不爽时,她咆哮着说:“别看我的裙子,你这爱管闲事的混蛋,再看你的付钱。”(美国 斯蒂芬.金 鄢宏福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br> 给予对老金个人的崇拜,笔者很难对他写的书给以客观的评价。所以,一下所说所写都可以看作个人观点,不接受批评,谢谢!<br> 《11/22/63》是老金以1963年11月22日发生在美国的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为主线的悬疑小说。这本书老金用了720页来写这个历史事件。主角从2010年穿越回1963年去改变历史,刺杀总统行动,但他改变不了现实的残酷。反而推进了更大灾难的发生。小说中的那种无奈情绪让人感到压抑。同时小说得人主线一个爱情故事也讲得凄美无比。最终作者选择让主角重新恢复历史的顺序,便作为一个旁观者回到1963年看着自己的爱人过上平静甜美的生活。<br> 老金始终是最会讲故事的一个了不起的人。尽管字的量对读者阅读压力很大。但笔者还是顺利通畅的读了下来。这本大部头虽然不能算是他的巅峰之作,但也差不到那里去,属于中上水准。由于在这本书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读下来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以致影响到了这个月的阅读计划,加之渡边淳一的《化妆》也是大长篇,所以这一个月就不期望数量上完成指标了。</h3> <h3><br>7,《化妆》:女人一旦厌恶男人的一点就会厌恶他的一切。就像齿轮一样,一旦转错了方向就会永远错下去,一度觉得讨厌的事情就会永远讨厌下去。(日本 渡边淳一 : 程长泉译 小说 青岛出版社 )<br> 渡边淳一的书也读了三四本,一直以为他的三观不正,文笔过于媚俗。但看过他的这本《化妆》,对其认知发生了改变。原来他的书也可以情动人,而且会有如此细腻的文笔。看来过去以偏概全是武断了。<br> 这是看到过的渡边写的最正经的一部作品。没有情*色描写,没有毁三观的偏激观点。有的只是忠实现实,认真的讲解人性,谈情感,诠释日本从事特殊行业女性的情感纠葛和心路历程。 <br> 京都高级料理店的阿常家三朵金花赖子、里子和槙子,都是貌美如花倾国倾城。赖子原有一个孪生的姐姐。在她和姐姐一起做歌姬的时候,双双被客人多去贞操。后来姐姐因此怀孕而轻生。这件事给赖子心理造成极大的阴影,即便后来他做客小酒店的妈妈桑,也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男性的侵犯,并信奉了独身主义;里子在姐姐赖子出走东京独自打拼之后,就结婚和妈妈阿常一起经营家里的老字号料理店。在其间她和自己的客人暗生情愫,最后有了那个男人的孩子,并和丈夫离婚执意生了下来。从此做了单亲妈妈;槙子是家中得出老小,也是思想最开放的一个。她在大学时代做过很多荒唐的事,追星、吸食毒品、生活不检点。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嫁人。但婚后不到一个月就后悔了被婚姻束缚的生活,有了解放自我的想法。这三姐妹代表了日本社会平民阶层和从事歌舞伎职业女性的人生感悟和精神追求。赖子选择自由,他就必须忍受孤独;里子追求真挚的爱情,那么就要失去家庭;槙子最不日本,她是个务实和利己主义者,同时也就意味她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她们都在彷徨,也都在努力的向着心中的目标艰难前行。但就像小说开头写的那样:真是的,樱花干吗开得那么拼命呢?是啊!人生就如绽放的樱花,越是努力灿烂,越是离凋谢不远。人生道路坎坷曲折,倘若我们只是低头看着脚下蹒跚前行,那么或许就错过太多路上的风景。<br></h3> <h3><br>8,《童年.少年.青年》:按照我的意思,一个作家的、一个写文章作者的人格,几乎是诗的人格;因为我用自传的形式写作并希望尽可能使你对我的主人公发生兴趣,我希望不留下著作气派的任何痕迹,并因此避免了著作气派的一切习气。(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高植译 传记 吉林出版社 名家名译 ) <br> 作为公版书的典范系列 ,“名家名译”许多出版社都做过。其中质量和体量比较大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著名译插图本”系列以及上海三联书店出的“世界名著名译宝库”系列。其间译林也有过尝试,但没有坚持下来,半途而废没有形成规模。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名家名译”只做了高植译的托尔斯泰作品系列四本。虽然不成规模,但质量确实很有保障的。<br> 高植是中国最资深的俄文翻译家。早在抗战时期,他就将《战争与和平》介绍到了国内,是我国最资深的托尔斯泰翻译家,同时也是俄文原著直译为中文的第一人。但1952年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时候,译者署名却莫名其妙成了与郭沫若合译(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文学再版,译者重新恢复为高植一人)。其中内幕不得而知,有文章披露1938年《战争与和平》初版时,作为文坛前辈的郭沫若为提携后进,给高植译的《战争与和平》写了一个序,至于后来怎么变魔术成了两人的成果,大概成了解不开的谜。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是,郭沫若在《战争与和平》出版的哪一年(1952年)获得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而那时他正担任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一职。充分发挥我们想象力,往深处想!<br>  《幼年、童年、少年》是托尔斯泰写的一本自传。虽然它在文学爱好者心目中远不及《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地位高,属于可读可不读的书。但是如果从研究托尔斯泰领域来看这又是一本非读不可的作品。托翁用简练的文笔对自己人生早期的经历进行了概括。当然这也就成最权威的研究托尔斯泰一手资料。<br></h3> <h3><br>9,《红煤》:宋长玉问:“煤明明是黑的,怎么说是红煤呢?”老人说“煤是黑的不假,一见火不就变成了红的吗?生铁也是黑的,一烧透也是红的。”老人还一指河坡一些红色的花朵,“你看那地黑不黑,你再看地里长出的花朵有多红!”(刘庆邦 小说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br> 刘庆邦的这部长篇远不及他的中短篇好,《红煤》是一本略显功力偏软,驾驭能力超差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农村走出的青年的奋斗史。这个题材前人已经写烂,如果没有新高度,那么注定会失败。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笔者手头还有一本他的另一本长篇《平原上的歌谣》,笔者也会尝试去读,看是否会有惊喜。</h3> <h3><br>10,《漫长的告别》:说一声再见,就老去一点点。(美国 雷蒙德.钱德勒 小说 姚向辉译 海南出版社 读客)<br> 之前笔者已经读过雷蒙德.钱德勒的二部小说,《高窗》和《重播》。书中的男主一样是私人侦探马洛,单核上两部中的马洛比起来,《漫长的告别》中的那个形象更立体,性格个鲜明,内心更丰满,思想更复杂,轨迹更直观。之所以能够造成如此强烈的良好印象,最终还是要归咎于这本书的优秀,村上春树非常膜拜这本小说,前后曾经读过十二遍,并亲自翻译成日文,他称是《漫长的告别》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了写作之路。(有人更推崇他的《长眠不醒》,笔者已把此书列入下个月的阅读名单中,待读过方可下结论。) <br>  马洛是钱德勒“硬汉推理”标志性的一个人物。他不同于任何一个推理小说中的大侦探那种睿智和缜密。他这个人物甚至有点太落魄,有些窝囊。在小说中他不止一次被人羞辱和痛打,总是有点狼狈。他被嘲笑“”骑着红色大摩托的人猿泰山,一条“硬汉”,随便被践踏,几毛一块就可以雇来办事。任何人都能要他玩儿。没钱、没家人、没前途。什么都没有的廉价货。在这本小说中,他甚至没有女人缘。即便他自作多情的金发女郎其实也是把他当作工具用为目的,完了还要栽赃陷害他。当然,马洛自身品质则是过硬的。看重友情,为朋友可以遭受毒打和死亡恐吓,他也视意外之财粪土,坚持做人的原则。也许他破案靠的是运气而不是超人的智商。可被命运眷顾的人,往往有他被眷顾的原因。马洛这个人很可爱,也很真实。 <br> 说回小说的叙事结构。作者设计的很巧妙、两个看似完全不搭的人命案,因为一个人主线被合理衔接在一起。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写作技法很考验作家的功底。显然,雷蒙德是成功的。<br></h3> <h3><br>1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意大利 卡尔维诺 萧天佑译 小说 译林出版社) <br>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一个充满布尔乔亚情调的书名,只看到这个书名就足以让许多文学青年倾倒。但到我们打开书真正去阅读时,才发现它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的。卡尔维诺不伤大雅地给我们开了一个小玩笑。 <br> 这是写作风格多变的卡尔维诺一部实验小说。正如他在书中描述的那样,就像一阵风把两部书稿吹落在地,粗心的编辑胡乱把它们收拢在一起交付给了出版社印成的两部相互间没有逻辑联系的小说。它打破了常规创作的完整性,但仔细阅读又分明可以捕捉到完全割离的叙述中作者思想电光火石般的闪光点。这本是小说奇妙处还在于这些“嵌入的小说”的章节标题正好串成一个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2)在马尔泊克镇外,(3)从陡坡斜倚下来,(4)不怕风吹或晕眩,(5)在逐渐累聚的阴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7)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8)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9)环绕一空墓,(1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卡尔维诺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玩弄文字的高手。过去没人敢这样写,恐怕以后也无人敢挑战。作家中的作家,名不虚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