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界碑,是国与国之间分界标志之一。国界碑常用石、木、水泥等材料制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国界碑两面或三面镌刻或书写相邻的国名及国界碑编号,根据有关边界文件立于分界线上的特定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般的人,往往见到的国界碑几乎都竖立在旅游景区或有重要纪念意义之地。这些国界碑高大威武,色彩鲜艳。</p> <p class="ql-block">红河河口国家口岸</p> <p class="ql-block"> 比如前些年,我多次重返第二故乡云南,无论在勐海打洛的中缅第一寨勐景来,德宏瑞丽的一寨两国,还是在勐腊磨憨、瑞丽姐告、红河河口、麻栗坡天保国家口岸,都能看到竖立在两国交界处的十分漂亮且庄严的国界碑。即便我连当年在中越边境坚守阵地65昼夜,击退越军一次次地袭扰和攻击,毙敌39人,伤敌40余人,以我连牺牲2人、伤若干人的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的八里河东山1019高地29、30号阵地之间,也竖起了一块崭新的编号为270的国界碑</p> <p class="ql-block">八里河东山1019高地270号界碑</p> <p class="ql-block"> 可是,在我的记忆中,以前在中缅边境线上看到的国界碑可没有这么漂亮、高大、气派。它们大多数又矮又小,又历经数十年的风霜雨露,皆已和着岁月斑驳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小分队,来到了中、老、缅三国交界处。这里是河流(丁字型)交汇点。一条大河,河床很宽,从我国境内流经此地汇集至澜沧江。我们去时雨季已过,水很小,宽畅的河床上大部分已成了沙石地,只剩下中间一道仅四至五米宽的小溪水,水深不过膝。在河与澜沧江交汇处的我国一侧的岸上竖立着一块国界碑。</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们淌水过河,来到了国界碑前,巡查国界碑情况。国界碑呈三角形,高约一米,虽然年深日久,但在我方一侧涂着已褪了不少红颜色的“中国”二字还是格外醒目、端庄。另两侧分别为老挝和缅甸文字。站立在国界碑前,面向澜沧江,以江中心为界,其左前方的上游是老挝,右前方的下游是缅甸。</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边防连队每逢重大节日如建军节、国庆节、元旦春节都要去边境一线巡逻,用脚丈量国境线,用手擦亮国界碑。</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连队负责的中缅边防线段约数十公里。在这漫长的边境线上很多都是在原始森林,甚至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巡逻时的艰难和辛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二年元旦那一天,我率领十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去边境线巡逻。由于预先制定的目的地路程较远(往返约有八十来公里),所以,在清晨四点就出发了。我们全副武装,带上干粮,为了减少大家的脚程,我驾驶一辆东风十二型的手扶拖拉机,将小分队带至八公里处的前卫前哨排后,再徒步前行。</p><p class="ql-block"> 在走过东风农场三分场和东方红寨子,经过大片橡胶林后,开始进入茫茫林海。一路上我们沿着地图(比例1:2.5)上预定的路线,爬山涉水、走村串寨,穿行在山高林密的丛林之中的小道上。说是小道,实际上,是常年由人畜共同踩踏出来约有一米左右宽的小路。有些地方还时有时无,一不留神就会走岔道。行进中,我们欣赏着美丽的亚热带大森林的自然生态,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野果子、野香蕉、甘甜的山泉水。虽然辛苦,但大家依然兴致勃勃、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走过地图上标示的最后一个村寨后,已经马不停蹄地整整行走了五个多小时。这一路,坡大路陡,道路坑坑洼洼,泥泞湿滑。大家累得气喘吁吁,鞋子、裤腿上沾满了泥浆水。虽然时值隆冬季节,天气偏凉,但汗水还是湿透了军装。 </p><p class="ql-block"> 时值晌午,我们找了块地方休息,喝水、吃干粮,补充体力。我打开地图,通过指北针测量,我们离目的地的直线距离还有约五至六公里。但地图上不再显示道路,也就是说,路已到尽头。很显然,下面的这段路只能按照方位角行进。我意识到,最艰难的一段路开始了。我向大家说明了情况,指出了下一段路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进行了简短的战斗动员,提振大家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果然,不出我所料,在我们继续行走了一段路后,进入密林深处,在昏暗的原始森林里,枝叶繁茂的千年古树和粗细不等的藤蔓互相缠绕,其间还夹杂着密集的伞状形山竹墩,时不时的阻碍着我们前行。好在我们事先作好了充分准备,随行带着工兵铲和砍刀,边开辟通路,边行进。遇上陡坡时,只能拽着藤蔓等植物根部一步一步的往上攀登。难行的路上,战士们手拉手,相互帮衬,彼此照应。虽然路途艰辛,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凭着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披荆斩棘,奋力前行。</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在行进的路上,我们一会爬上山顶,一会下到谷底,短短的数公里路程居然走了二个多小时。当我们再次爬上一处半山腰时,眼前一亮,终于走出了森林,来到了一处空旷地带。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顿时感觉一阵轻松,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在地图上标示的国界碑就在我们前方的山坡上,距离我们约三百米。目标就在前面,大家都很兴奋。这块空旷地带,虽然没有树林,但却有大片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茅草和飞机草。</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缅甸境内的缅共人民军和政府奈温军队之间的战争一直断断续续,没有平息,在边境一线还必须保持必要的戒备。按照预定的巡逻方案,我命令全体队员作好战斗准备,各小组保持战斗队形,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交替前进,奋力冲至山顶,到达国境线上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地图上标定的界桩,怎么也找不到!我的心头一凉,顿时几种可能的情况闪现在我脑海里:难道我们找错地方了?或者被敌方移走了?进而想起1978年越军为了蚕食我国领土,偷偷地将国界碑移向我方境内的卑劣行径。不过,当我冷静的作了一番分析后,很快便否定了后一种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我重新打开地图对照实地,求我们的站立点。可是在这大山的周边除了崇山峻岭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植被外,根本没有可参照的标志物。我只能反复根据地图对照附近的地形地貌进行比对,结论是我们的站立点准确无误,再次确定了国界碑的位置。我即刻让大家以勘定的位置为中心扩大搜索范围,果然,在砍倒、清理了一大片茅草、飞机草后,发现了露在土表外的一截国界碑。可能这国界碑所立的位置经常年雨水浸润,地表塌陷的缘故,又逐渐被雨水冲刷的泥土和腐烂的茅草等植物覆盖,加上国界碑连桩带碑才五十多公分高,因此很容易被埋没。</p><p class="ql-block"> 找到了国界碑,心里一块石头放下了,战士们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将国界碑周边约二平方米内的泥土、杂草清理干净,认真地给国界碑擦拭几遍,用油漆仔细地描红了祖国的名字。当大家看到国界碑在我们的维护下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展现在眼前时,就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样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任务完成,心情大好,原本人困马乏的状态烟消云散。我们顺着来路返回,晚上九点左右回到驻地。这天的边境巡逻足足跋涉了十七个小时!是我在历次边境巡逻中距离最远、耗时最多、最艰辛的一次。</p><p class="ql-block"> 国界碑,你的身上灌注着我和战友们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你和我们,亲如兄弟,甚至已浑为一体。如今,虽然我早已解甲归田,且年事已高,但我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你。</p><p class="ql-block"> 去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事件,央视新闻里多次播报了我边防军人在中印边境巡逻的镜头,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守护祖国西大门,战士们冒着大雪,艰难地行进在海拔五千多米高的雪山上……,在令我对我边防军人无比崇敬的同时,脑海里时不时浮现出一幕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起守卫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巡逻在中缅边境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在中缅边境我们曾经无数次翻山越岭、泥泞湿衣,不管再难再险,再苦再累,巡逻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去巡视每一块国界碑。在中越边境的老山前线八里河东山1019高地上,我们又曾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270号国界碑。这一块块国界碑,给身后的祖国人民圈出一片安宁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建国以来,守边者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成千上万的国界碑,吃苦耐劳、默默无声、无怨无悔地守卫着祖国漫长的边境线。任凭风霜雨雪,其自岿然屹立。这种优秀品质,正是我军将士的优秀品质。因此,在我的心中,国界碑,不管外形是高大威武、色彩鲜艳,还是矮小斑驳,都是我们极其亲密的无声“战友”,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p><p class="ql-block"> 国界碑,你像我们的军魂,你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朱锦兴</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二年七月三十日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