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何容易

卢冬林

<p class="ql-block">习作,《荷塘清趣》。</p> <p class="ql-block">我师范毕业后,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在中国画的学习上便有了追求。在我生活和工作最艰难的八十年代末,毅然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三年进修。毕业后,也曾豪兴勃发,画过一些所谓的创作,并将作品投寄到一些报刊杂志社。但除了在《江西教育》、《美术报》等三两家刊登了几幅外,其他的要么被退稿,要么石沉大海,收到的稿费总共不足百元。多次碰壁后,反思自己,觉得太幼稚、太无知了,艺术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业余习画者,要创作出能感动自己又能令他人喜爱的艺术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何况,现在真真假假的艺术家、大师满大街都是,哪里会有机会让一个无钱买门票又无后门可入的后生登堂入室?后来,因工作的需要,教学之余仍坚持习画不断,但不再把发表作品为目的,只把习画当做学习和消遣,修身养性。<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许是天资不足,也许是勤奋不够,三十多年后,依然停留在写生和临习阶段,或有感而发,偶然画一些简单的感兴趣的小幅山水或人物习作,最不愿画(实在能力有限)的是按别人的意图命题创作,少有能拿得出去参展的大幅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习作《无题》。原是一幅人物的背景部分,画完拍照时,发现主体人物不突出,背景反而很显眼。只好舍本求末。很是无奈。</p> <p class="ql-block">最近因协会要求,要创作一幅主题作品,在勉强完成参展作业后,觉得自己创作能力有限,还需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于是,自已又做了几个有多人组合的构图练习。题材仍是自己常画的乡村故事,从构思到构图,从搜集资料到人物造型,从水墨到色彩,虽反复推敲修改,但画完后,总是留下许多不足甚至谬误,只能一声叹息:艺术创作,谈何容易?</p> <p class="ql-block">习作《乡亲》墨稿。</p> <p class="ql-block">《乡亲》完成稿。除了笔墨及造型有诸多先天不足外,构图上还可以多点变化,其他方面还基本上符合我个人初衷。但我老伴看后说,二十年前,吃瓜的季节,哪有白菜和蒜苗卖?我一看傻了眼,我怎么把这茬给忘了?</p><p class="ql-block">(后附三幅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局部一。</p> <p class="ql-block">局部二。</p> <p class="ql-block">局部三。</p> <p class="ql-block">习作《童年》。(后附三幅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局部一,画完后才发现,男孩左手拿刀,有这种习惯的人极少,被称为左撇子。</p> <p class="ql-block">局部二。</p> <p class="ql-block">局部三。</p> <p class="ql-block">《荷塘六月》</p> <p class="ql-block">《山地》</p> <p class="ql-block">《西湖六月》</p> <p class="ql-block">《彭源村一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