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三国演义》在此品品司马懿。小说《三国演义》中可说是奇人辈出。纷繁的征战中,造就了一个个英雄, 流传着一段段佳话。司马懿就是一个耐人品味的人物,也是乱世成名的人物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前期他鲜有言论,后期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与诸葛亮对立的主要人物。由于罗贯中奉行“尊刘贬曹”的思想,刘备和诸葛亮是书中主要描写的正面人物,司马懿是曹氏集团的人,所以一直以反面形象出现。致使大多数人心中的司马懿是一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形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细细品读《三国演义》中对司马懿的描写,反向思考、品读会发现他应该是一个英雄,是一个能隐忍的英雄,或者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能隐忍的“奸雄”。司马懿不论与善谋、精兵法的曹操对比,还是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比较,可说都毫不失色。他对当时的格局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司马懿的人物形象同样耐人品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司马懿集大奸大忠、大智大勇,坚韧隐忍与沉稳通脱等众多品质于一身,这就使得他的性格显得比较复杂。在他出仕后的前期默默无闻,却能冷静分析形势之后选择了隐忍,以退为进的策略。在后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才锋芒毕露。显现出他的雄才大略。同时,司马懿宽广的胸怀,有非同寻常的远见卓识,为师为臣,创造了一个个经典。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由被迫出仕到叱咤风云,再到高举屠刀,可以说是他在迫不得已中所采取自保的策略和手段。因此,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喜交加的色彩,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深不可测的隐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刻画,司马懿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忍。其不出手则已,一出手石破天惊、一击必杀。司马懿为人“内忌外宽,猜疑多权变”,他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隐雄,所谓“隐雄”就是指将韬光养晦、沉潜笃实之功做到登峰造极的“奸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彻底实现自己“肃清万里,总齐八方”的大志,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蛰伏隐忍,暗暗磨砺自己的锋芒、强化自己的实力,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边疆之远,始终是那样稳如泰山地挺住了来自对手、来自命运的一次次打击与挫折。司马懿韬晦隐忍之功堪称出神入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曹操时期不敢有所作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安六年(公元202年)司马懿22岁,曹操 47岁。这时曹操已在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成为中原霸主。曹操为招募人才,招纳司马懿入朝做官,他巧妙的拒绝了,并对曹操略有微词。第二次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北伐回来再次征召司马懿,这时曹操已荣升为丞相。迫于曹操的淫威,他第一次拒绝之后,这次便不再伪装,在无奈之中只得接受任命。因为曹操用不了的人,断然不会让他活在世上。这一点《三国演义》中虽然没有交代司马懿第一次拒绝征召时曹操的具体反映,但曹操“若复盘桓,便收之”的言辞,无不透露出杀气和威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介绍曹操官员,提及“司马懿为文学掾”,且交代“懿字仲达,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可马朗之弟也”。司马懿祖父司马儁(yun)为太守,可以说举家为官,在汉未政权中有一定的地位。环境的熏染,司马懿必定通晓官场利弊,精通为官之道。且虽出自官宦之家,司马懿并非纨绔子弟,史书上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大略,博学洽闻,复膺儒教”。这一时期在明哲保身,藏智露拙的同时不断地历练自己,等待时机,蓄势待发,以求大展其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司马懿进入曹氏集团后,曹操评价他有“狼顾相”。关于狼顾相是这样的:有一次曹操给司马懿交代任务,司马懿领命离去。曹操忽然喊了一声:仲达!司马懿转过头来望着曹操。曹操精通相术,相术上说,有一种相叫“狼顾之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回头看人的时候,整个身体朝前不动,头一百八十度后转。据说有“狼顾之相”的人都不会安为人臣。对此曹操意味深长的告诫其子曹丕司马懿很危险,不会甘为人后。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你注意一些。(司马懿非人也,必预汝家事。)曹丕回头就将此事告诉了司马懿,这让司马懿不得不谨填。曹丕为什么告诉他,因为他俩有很厚的师生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小说《三国演义》中看,司马懿进入曹氏集团,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长达12年的时间里,司马懿沒有在大事上有所作为,只是在几次进谏中,体现出他的过人之处。他的第一个职位是文学掾,主要工作是教曹操的儿子曹丕读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只昰充当“秘书”之类的角色,后升为主薄。但在曹操时期的司马懿是积极进谏的,比如:“得陇望蜀”、“建议屯田”、“劝阻迁都”。第一项当时未被曹操采纳,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曹操后悔了。后两项都被采纳了,并得到实效,实践证明昰正确的。但他的升迁的较慢,原因还是曹操不信任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进谏“得垄望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得垄望蜀”是司马懿首次进谏,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时曹操败刘备于东川,主薄司马懿进日:“刘备的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互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议乖胜追击,一举攻下川蜀之地,奈何曹操秉持知足常乐的精神,不想“得垄望蜀”,“且因为士卒远涉劳苦,且宣存恤”遂按兵不动。直至刘备安居蜀中,成为可以与之对抗的一股势为时,曹操方后悔当初的短见使日后烦恼。若当初按司马懿所谏那样,乖胜追击,一举攻下蜀地。日后也许非有“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从中可看出司马懿的远见卓识。在作为曹操主薄期间,司马懿还提出连吴抗蜀,厚葬关羽等一系列的富有战略性的建议,逐渐表现出司马懿的过人之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