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和摸索中慢慢成长(202210B01冬日暖阳)

李新峰

辅导员:青岛向阳、轻舞飞扬、简单快乐、橘子<div><br></div><div>前面几次小结中,写了自己的痛苦,和孩子生病以来的心路历程。现在通过学习和辅导员们交流,我慢慢地获得一些思想上的转变<br><b>一、查找原因,并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b><br>孩子生病了,跟我的情绪不稳定、不能成为孩子稳稳的后方、不能提供有滋养的爱有很大关系。怎样才是有滋养的爱呢?怎样才能让爱在家里流动呢?很多时候我感觉我好像不会。我的母亲就是一方面不断地为孩子做这做那,包办代替,一方面因为付出得多,所以理所应当地向孩子索取感情上的安全感,弄得在情感上,我是母亲,而我妈妈是孩子。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养育我的。我只见过这样的表达爱的方式。但我也不认可这是爱。我认为这种爱是一种依附和索取。但是,我不知道。爱的其他方式是什么样的?<br>但是,怪我母亲吗?其实孩子生病后,我在追查原因的过程中,把很多事情妖魔化了。我最开始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爱,其实对我妈妈是不公平的,也不是事实。其实我是能够感觉到爱的。只不过这份爱附带的那份对感情的控制和索取让我很不舒服。如果这份爱能够去掉那份控制和索取那就是一份完美的爱了。可是这个世界上有谁又是完美的呢?我的母亲是被亲生父母送给另一个无子家庭的孩子,而且后来那个家又拥有了好几个亲生的孩子,所以我母亲的成长是很不容易的,她极度缺乏安全感,这种情况下,她给了我她仅有的全部。我觉得我的母亲在她的原生家庭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这样已经极不容易了。孩子生病以后,我怨她,其实是我内心依赖的一种表现。经过那一段盲目的埋怨和追责之后,发现对于我的母亲,我谅解她,理解她,其实也在心里深深的爱他。我的家其实不是冷冰冰的。母亲是接纳我的,只不过这份接纳,加上了一份控制,用来抚慰她自身的害怕。我不能由于现在孩子生病这个结果就否定我母亲对我的那份深深的爱。<br><b>二、孩子是我的镜子,在自己身上找原因。</b><br>孩子生病以来,我最怕什么?最怕孩子病情波动。我本就焦虑,孩子一波动,我就更加严重,但是又无处倾述,即使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书,但是仍然缓解不了。加入共修小组后,通过在群里的倾诉和交谈,情绪得到了自然的流淌,之后我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当孩子做出一些在我的认知里不好的行为时,我从想管不敢管的焦虑,到理解的接纳——<br>我知道我的孩子不是坏孩子,正因为她内心深处不愿意伤害他人的信念才让她把攻击指向了自己。不然她会向外攻击,会叛逆,而不是抑郁。<br>她一没犯法二没伤人,我应该接纳和允许,在家里她都不能发泄,那到哪里去发泄呢?憋着只会更扭曲更痛苦。我不用害怕,我要把她看成是一个机会,一个让孩子感觉到家是安全的,无论我怎么样,妈妈都是会接纳自己的机会,这可能是她给我最后一个证明自己能做合格妈妈的机会。<br>我之前有个很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孩子情绪应该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大闹不开心,小心眼。气呼呼的。对什么都不满。如果在家里,我看到孩子的坏情绪,我就会告诉他这样不好。因为我担心孩子出去以后也这样做。<br>就是因为我自己在工作学习的人际交往中吃了很多情商低,情绪不稳定的亏。所以我希望孩子不要走这段弯路。我以前对自己要求是很严格的,当班干部时对同学要求很严格,那叫铁面无私。但是由于我太不宽容,太过于纠结于对或错。使得我的朋友很少。每次班上选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我的票数都少的可怜。每次这样的投票对我而言都是一种酷刑。<br>所以我生怕孩子重复我的路。所以在她对身边的事情纠结于对或错,不接受她认为不对的事,而情绪上强烈的过不去时,我会给她扣上斤斤计较,小心眼,动不动发脾气的帽子,我就会告诫她,虽然你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太低了,这样不讨人喜欢。我还把我以前没人投票尴尬无助的事情告诉孩子,让她作为前车之鉴。<br>同时我以前在家里对父母是要求绝对的尊敬尊重。心里不舒服是绝对不能冲父母发的。我也是这样要求孩子的,心里不舒服,不能在家里闹。其实我看到我的一些朋友和同事,他们说他们在家里。怎么训父母,吵爸爸妈妈。我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但其实我的内心又是羡慕的。羡慕他们可以在父母面前肆意妄为。而不是像我只能尊敬听话和小心翼翼。<br>最近我才想通,好情绪和坏情绪都是正常的。情绪必须要流淌出来,才会有后面的成长。孩子抑郁,情绪出不来。正是因为我一方面不让他在家里出,告诉他这样不好。我不允许。一方面又通过我的吃亏受伤的事例提醒他也不能在外面发,这样不好。所以孩子的情绪没有地方出来,长时间憋情绪,已经不会让坏情绪自然的流淌了。因为她的内在的父母告诉他,这样不行,这样不对,这样不被允许。<br><b>三、无条件的接纳孩子</b><br>从前看到孩子拿手机,我就浑身不舒服,就担心网瘾。因此总是限制,总是把不认同写在脸上。导致孩子一边玩手机,一边感觉自己在做错事,玩都玩得有负罪感,休学都休得焦虑自责。<br>后来听到郁金香的多个老师说,其实我们应该感谢手机……这才慢慢的转变了观点。孩子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她们的娱乐和社交跟我们那时候相比方式完成不同,很多时候是通过网络,通过手机实现的。我老控制孩子的手机,为手机焦虑,其实是堵住了孩子娱乐和社交的通道。<br>慢慢的,看着孩子从睁眼到睡觉都离不开手机,我从忍不住的反对到了解发自内心的接纳。正如辅导员所说,孩子躺平、摆烂也有积极意义,对放松身心,对降期待很有帮助,有利于后面的恢复。我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上的愿望,每个生命都本自俱足,我要做的就是退出,只有我不在里面指挥、控制,不瞎参合,孩子才能够走自己的路,什么时候休养生息,积蓄能量,什么时候尝试出发……而我的焦虑和担忧是我的情绪,与孩子无关,应该由我自己处理。<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