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烟云:唐代大诗人李白被流放贵州之地,往返路线图已有考证

中国合都

<p class="ql-block">唐朝庭把贵州(史称夜郎)作流放惩治政治犯之地,可见在唐人眼里那时的贵州有多偏荒。从唐初太子到诗仙李白……</p><p class="ql-block">一、李白诗作证明其到过夜郎</p><p class="ql-block">李白有两首诗说得要具体一些。其中《江上赠窦长史》一诗中有“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这两句诗中的“三年”,应该包括李白从开始被流放,到遇赦而归的时间。在《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中,李白也提到了“三年”这个时间概念。其诗云:“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这样看来,从被定罪到流放而还,李白实实在在经历了三年的磨难。结合他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写的“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等句,李白应该到了流放地夜郎,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服刑期。</p> <p class="ql-block">二、李白是否到夜郎的历史争议</p><p class="ql-block">主张李白“未至夜郎”的一个主要依据是李白本人有《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一诗。这个“半道”成了后人心目中的“半路”,再演变就成了“巫山”“白帝城”一类的具体地点。按这样来理解和推断,李白自然就没有到达夜郎了。</p><p class="ql-block">在李白“未至夜郎说”一统天下数世纪之后,清代的程恩泽、黎庶昌、张澍等提出“确至”说。黎庶昌解释李白诗“半道承恩放还”时指出:“半道犹言中间也,盖白本是长流不赦之人,今中间得释。”但这有助于拓宽视野的见解,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人打破沉寂,发表赞同“确至说”的文章。</p><p class="ql-block">单纯依靠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很难将李白长流夜郎这件史事考证清楚。因为就连《新唐书》也会出现“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浔阳,坐事下狱”这种将前后事情颠倒混淆的情况。因此,对李白长流夜郎问题的研究,除借助历史文献记载外,还需联系前后相关事情和他本人的诗作进行分析,尤其要多关注历史文化遗存提供的信息,才有可能做出较为符合历史实际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三、李白确至贵州更加充分</p><p class="ql-block">要确定李白是否真的到达了夜郎,首先必须把这样几个问题搞清楚:一是李白流放的路线和流放途中所花费的时间;二是看看李白本人诗作透露的信息,他究竟到了夜郎没有;第三,像李白这样的名人,所至之处不可能完全没有留下历史遗迹,这样的历史遗迹有没有?这些遗迹在哪里?是否充分?破解这些疑团,既需要历史文献的佐证,更需要通过纵贯古今的考察与调研。</p><p class="ql-block">单纯依靠文字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一些学者认为,李白获判决通知的时间应在乾元元年三月,五月上道服刑,十一月到达夜郎贬所,途中走了6个月,于第二年五六月间遇赦获释。根据这种分析,李白诗作中的许多句子,都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p><p class="ql-block">乾元元年(758年),唐朝庭将黔中郡恢复设为黔中都督府,将原夜郎郡恢复设为夜郎州,李白被判长流夜郎的时间正是在这一年。主张“确至说”的学者分析认为,李白不仅到了夜郎,而且在夜郎老老实实地遵从唐王朝的律令服刑认罚,当了一段时间的罪囚。而他服刑的处所,正是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设置的夜郎县,乾元元年恢复设置的夜郎州,即今贵州桐梓县一带。</p> <p class="ql-block">四、李白流放贵州往返路线图</p><p class="ql-block">李白自浔阳出发前往夜郎,行至江夏,与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在汉口又与诸友饯别流连,之后向西南,过洞庭,溯沅水而上,由今湖南境进入播州、珍州,抵达目的地夜郎。李白当然到巫山等地,是回程途经。</p><p class="ql-block">研究认为,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流放贵州桐梓时,到卢荣坝村(今茅台镇酱酒小镇)品酒路线图如下:桐梓(娄山关镇)——高桥镇——风水镇——火石镇(南)——五岔村(大坝镇北)——大沙坝(今卢荣坝东)。李白提前结束流放回程,也经过上述路线,启自茅台镇二合树猫屿坝上船,经赤水河至合江汇入长江,途经巫山等地,到荆州上岸会友人。</p><p class="ql-block">唐统治者的本意是要用“流放”给满身傲骨的李白一个深刻教训,殊不知盛产佳酿的黔北,恰恰是最具文化底蕴,最能容纳这位诗仙,给他灵感的乐土。能有机会到山清水秀的美酒之乡品酒吟诗,对李白来说岂非因祸得福,反而成了一场幸运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