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font color="#ed2308"><b>敕建火德真君庙南山门远景</b></font></h1><h3>北京“敕建火德真君庙”,俗称“什刹海火神庙”, 敕建,即奉皇帝之命修建。什刹海火神庙位于地安门外大街路西、万宁桥西北侧、什刹海东岸,是一座道教正一派宫观,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这座火神庙在北京众多火神庙中规模最大,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我国唯一的御用火神庙。</h3> <h1><b><font color="#ed2308">敕建火德真君庙南山门近景</font></b></h1><div>什刹海火神庙占地并不很大,但布局严谨、精巧。庙殿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包括三进院落。最南端为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门上悬挂着赤字金匾“敕建火德真君庙”,表明它由皇室拨款修建的尊崇地位。黄琉璃绿剪边歇山顶。<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东山门右侧貔貅</font></b></h1>貔貅,别称"辟邪、天禄、百解",俗称"貔大虎",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与"龙"、"凤"、"龟"、"麒麟"并称为五大瑞兽。据《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记载:貔貅的外貌形态像老虎,或者说像熊,毛色灰白色。貔貅身形如虎豹,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一角并后仰。在古时是分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东山门全景</font></b></h1><div>北京什刹海火神庙原是道教正一派皇家道场。目前,该庙内保存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道教建筑和蟠龙藻井。相传龙王将其子貔貅派往北京什刹海火神庙为帝王值守财富。经考古研究北京什刹海火神庙中的貔貅和古代道教以及玄教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东山门左侧貔貅</font></b></h1><div>1900年以后,随着时局的动荡,北京什刹海火神庙也渐趋衰落,仅靠出租房屋和貔貅开光维持日常用度。2001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之下,对北京什刹海火神庙进行重新修缮,于2010年正式对外开光开放。北京什刹海火神庙既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宗教局正式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东山门近景</font></b></h1><div>清末火神庙周边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地安门外鼓楼前成了繁华的闹市,火神庙被铺户挤占,山门东开,为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面阔、进深均一间。内外各立一座牌楼,山门外有旗杆,进入山门后为钟鼓二楼,向西为一灰瓦绿剪边配殿。其建筑、神像依旧完整,庙里长住道众,每逢道教节日,火神庙都要举行盛大活动。<br></div>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c0b2b5c8=""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c0b2b5c8="" src="http://private-ss.meipian.me/users/850432/69e5a120-0d43-11ed-9313-175ccebb18a9.jpg?e=1658969791&token=o8tYTtFAc2_SNrlYQw8lTsYT9B5IUXNBItafEj4f:A4ig-LG_u3vtDgkZHkvDJnIvATk=" data-src="http://private-ss.meipian.me/users/850432/69e5a120-0d43-11ed-9313-175ccebb18a9.jpg?e=1658969791&token=o8tYTtFAc2_SNrlYQw8lTsYT9B5IUXNBItafEj4f:A4ig-LG_u3vtDgkZHkvDJnIvATk=" alt="" class="img ls-is-cached lazyloaded" style="height: 348.04px;"></div><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div></div></div></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东山门内牌楼正面</font></b></h1>现在东山门内侧矗立着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琉璃瓦顶牌楼,朝东面书“寿国仙林”,西面为“丹天圣境”。已故著名文博专家朱家溍先生在他的著述中记载,这座火神庙东山门外侧也有一座牌坊,上题“离德昭明”四个字。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东山门内牌楼背面</font></b></h1>2002年6月,火神庙腾退修缮工程启动。在修缮过程中,在一处房屋地基下找到了柱础石,后经查阅历史资料,拿一张民国时期老照片比对,才发现东山门内外原来各有一座牌楼。如今庙内的牌坊已经复原,山门外的牌坊柱础石也已经找到,在此次大修中被清理并原址保存,今后这座外牌坊也将被复建。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第一进院落局部</font></b></h1><div>什刹海火神庙第一进院落正殿为“荧惑宝殿”,即火祖殿。荧惑宝殿左侧为东山门内牌楼,右侧为三官殿,对面为灵官殿。<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第一进院落局部</font></b></h1><div>道教有祭祀“五星七曜”的说法。“五星”指的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加上日、月,合称“七曜”。火神是代表五行中“南方火”的神祇,其代表星宿是荧惑星。<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第一进院落局部</font></b></h1><div>道教《灵宝经》说:一气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仪。二仪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五帝异地,各守一方。五方异气,各守一子。青帝之子,甲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气。赤帝之子,丙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气。白帝之子,庚辛受之,天真金德之七气。黑帝之子,壬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气。黄帝之子,戊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气。自一气生真一,真一因土出。故万物生成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气而生也。<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第一进院落局部</font></b></h1><div>道教《云笈七签》说,五星各有名号:东方岁星真皇君(又称木德真君),名澄澜,字清凝;南方荧惑真皇君(又称火德真君),姓浩空,讳维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又称金德真君),姓浩空,名德标;北方辰星真皇君(又称水德真君),名启咺,字积原;中央镇星真皇君(又称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第一进院落局部</font></b></h1><div>道教供奉的火神和历史人物的联系有不同说法,有一种说法是燧人氏,因为燧人氏发明的火;还有一种说法是炎帝,炎帝和黄帝一样是我们民族的祖先,炎帝主要在南方楚地活动,所以代表南方;还有一种说法是炎帝之孙祝融,以祝融为火神的说法较为普遍。<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第一进院落局部</font></b></h1><div>历史上人们建火神庙多半是基于对火的畏惧,因为过去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极易遭受火灾。对火的恐惧体现到对火神的祭拜上,建火神庙是希望得到火神庇佑,免除火灾的肆虐。<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第一进院落局部</font></b></h1><div>北京有多处火神庙。据记载,民国初年,北京城内有火神庙17处。现在保存下来、规模较完整的有什刹海火神庙、琉璃厂火神庙、花市火神庙等,其中,什刹海火神庙无疑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正殿荧惑宝殿全景</font></b></h1><div>新中国成立后,什刹海火神庙一度成为解放军防化兵招待所,也曾供公安局交通队家属使用。为了让这处什刹海畔的“明珠”重现光彩,2002年6月,火神庙腾退修缮工程启动。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主要用于修缮国家级文保单位的“3.3亿”工程,“破格”入围的市保单位并不多见。文物部门共计拨款1000万元专门用于重焕火神庙神韵。中国道教协会和西城区政府各出资2000万元和400余万元,专门用于部队招待所和近50户居民的腾退和改善火神庙的周边环境。火神庙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包括中路各殿、东西配殿等所有古建彻底“体检”治疗。修缮过程中尽量保持原真性,其中60%的彩绘保留原貌,只是做了除尘处理。<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正殿荧惑宝殿近景局部</font></b></h1><div>此殿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火神爷。火祖殿悬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匾及对联。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另外,此殿顶还有一漆金八角蟠龙藻井,精美至极,十分罕见。<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火德真君画像</font></b></h1>火神爷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火神,民间称之为火德真君。它是人们信奉的诸神中资格最老的神祗之一。什刹海火神庙供奉的火神是祝融。祝融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帝誉当政时,重黎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誉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 <h1><b><font color="#ed2308">火德真君塑像</font></b></h1>该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元至正六年(1346)重修,明万历三十三年再次重修,又经清顺治十七年、乾隆二十二年两次重修,才使此庙免于沦废,形成现在的规模。<br>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火神庙正殿金龙藻井</font></b></h1>什刹火神庙正殿由于历史悠久,这座庙内有不少“独一份”。比如主殿内的金龙藻井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在京城其他古建内十分罕见。另外,庙内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彩绘,由于修缮时采用了“不做旧,新旧分明”的做法,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分辨出各时期不同类别彩绘的特点。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灵官殿</font></b></h1>什刹海火神庙南山门殿简称灵官殿,全称隆恩真君灵官殿。灵官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灵官殿是道教庙宇,道教有众多护法神,王灵官就是地位最高的一位护法神,灵官殿内,供奉的就是王灵官。王灵官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圆睁,右手持钢鞭,形象威猛。《明史·礼志》记载,明宣德年间,对王灵官有“隆恩真君”的封号,说明王灵官也是一位火神。<br> <h1><b><font color="#ed2308">王灵官画像</font></b></h1><div>王灵官传说名叫王善,是萨真人萨守坚的弟子,在湘阴城隍庙当需隍时,因提罪了萨真人,被萨真人一恼之下轰雷致电,焚毁了城隍庙,这才四处云游,被道家请为护法神,象佛家供奉韦驮一样,进了道家经典。又传王灵官为唐太宗时人王恶,"有臂力,性刚暴质直。"曾因为民除害焚烧一江怪古庙,致怪风大作,幸值萨真人赶到,作法反风灭妖。玉帝欣赏王恶疾恶如仇,敢作敢当,便封他为豁洛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后被道家尊为护法神。<br></div> 什刹海火神庙灵官殿配享塑像 什刹海火神庙灵官殿配享塑像 <h1><b><font color="#ed2308">三官大殿</font></b></h1>三官大殿供奉三官大帝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属于道教(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信仰)尊奉的三位天神。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按古书所述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祀灶。<br> 东汉时,张陵创立正一盟威道(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一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尊远古的三位明君尧、舜、禹为天、地、水三官,载录世人善恶,为万物之行本。三元节,就是三元大帝的诞辰,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并以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日,中元节为地官赦罪之日,下元节为水官解厄之日。<br> 在道教神系中,有几位出现时间比三清尊神还早,且神阶很高的尊神,天、地、水三官就是其中之一,其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灵,亦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三官大帝的信仰渊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上古社会,天、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人类无法生存生活,因此人们常怀敬畏之心,虔诚地顶礼膜拜。 据《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并称"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 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一云:"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 什刹海火神庙建于唐代贞观六年(632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比同期所建的法源寺还要早3年。北京作为都城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可谓“先有火神庙,后有北京城”。历史上在北京什刹海一带有“九庵一庙”的说法,“一庙”说的就是火神庙。但在元代之前,火神庙规模很小,殿顶都是灰瓦,远看与普通民房没有太大差别。 万历三十三年,为了表示皇室对火德真君的崇敬,万历皇帝下旨将庙宇所用的普通灰瓦改成了蓝、绿色的琉璃瓦。然而就在鼎盛之时,皇家火神庙着火了,皇极殿被烧毁,一时间震惊朝野。万历皇帝大惊失色,他认为神庙自毁是不祥之兆,立即下令修复被烧毁的殿宇,同时举办隆重的消灾道场。 天启年间,皇帝醉心于木工,宦官魏忠贤专政,政治更加黑暗,社会愈发动荡,惹得“天怒人怨”。天启六年(1626年),什刹海火神庙与王恭厂(约在今天西城区的永宁胡同与光彩胡同一带)同时起火,据说庙内“火球腾空而起,声震天宇”,紧接着王恭厂方向传来爆炸声,方圆数平方公里的万余间房屋尽数夷为平地,死亡1万余人,受伤2万余人。人们纷纷说,这是上天对“天朝”的惩戒。 在清代,什刹海火神庙同样是皇家寺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对什刹海火神庙进行了重修,皇室特许将其山门及后殿顶改为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使得庙宇增添了皇家气派。 <h1><b><font color="#ed2308">月老殿</font></b></h1>什刹海火神庙内有一个月老殿,吸引了无数信众前来。月老在道教里是天庭的一位上仙。在民间传说中,他是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是媒神。清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中说,月老“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月老持两件法宝,其一为婚姻簿,簿中定下世人之婚姻安排;其二为红线,用以连接有姻缘的男女。什刹海火神庙素有“拜火神中状元,拜月老得良缘”的美誉。 <h1><b><font color="#ed2308">月下老人塑像</font></b></h1>月老,道教称月华真君,民间又称月下老人、月下老儿,乃是司职婚姻之神。月下老人是未婚男女拜求的神仙,男求靓女,女求才郎,香火不断。月老左手挽着红丝,右手拄的拐杖上挂着姻缘簿,袋中藏有赤绳。月老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了媒人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h1><b><font color="#ed2308">月下老人塑像</font></b></h1>月老持两件法宝,其一为婚姻簿,簿中定下世人之婚配安排;其二为红线,用以连接具有姻缘的男女。任凭这两个人分属天涯海角,也最终都要做成夫妇。凡未婚男女可祈得到理想中的终身伴侣,已婚男女瞻拜月老后,可期婚姻和美、白头偕老。 什刹海环湖而建的庵大致有前海东沿的白衣庵、后海北沿的三圣庵、后海西沿的永泉庵、后海南沿的丰泰庵、小铜井胡同的天仙庵、后海南沿的三元庵、西海北沿的太平庵(余氏宗祠)、西顺城街的法华庵、银锭桥胡同的海潮观音庵、西海南沿的莲花庵、鸦儿胡同的海会庵等。这些庵或多或少与什刹海的“九庵”有关。 元代将都城建在今天北京什刹海一带。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开始营造大都城的时候,有龟蛇出现在今西直门外的高梁河上,群臣解释说,这是真武神光临,真武神为水,其德惟水,水能胜火,宋朝亡定了。忽必烈大喜,下令将什刹海边的真武庙整修、扩建。<div><br></div><div>据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三大殿又遭火灾,这次大火还波及了后三宫。面对无情的火灾,皇家特别重视祭拜火神,将火神庙改为敕建,也就是成为皇家寺庙。在皇家的带动下,火神庙香火盛极一时。<br></div> 据史载,光绪帝大婚前,皇宫里的一场大火把太和门和东西配殿都烧光了。太和门是举行大婚典礼的重要场所之一,突然被大火烧毁,皇宫上下都极为震惊,认为是上天在示警,于是慈禧太后亲赴什刹海火神庙敬香,祈求平安。慈禧太后这次拜过火神庙后,便经常去什刹海畔的火神庙祭祀,顺便看看民间的市井风情。有一次,她在火神庙中祭祀,飘来阵阵香味,她一问,知是对面福兴居的灌肠,便在庙中品尝了灌肠,从此,福兴居的灌肠红火一时。 <h1><b><font color="#ed2308">狐仙堂</font></b></h1>狐仙堂在道教众多的神祇中,狐仙娘娘是东汉张道陵祖天师及历代张天师护法因弘道有功,被奉为道教正神。据记载,嗣汉天师府四十三代张宇初天师羽化之时,曾留下法旨:百余年来,云台山二狐对吾道贡献良多,已成仙果,天师府内可为其塑金身以祀。<div><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狐仙娘娘塑像</font></b></h1>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遵从遗命,供奉狐仙娘娘,直到今天。供奉参拜狐仙娘娘可为自身增人缘增善缘,招福气、聚财气,亦可协助夫妻感情和合以辟桃花、维护家庭幸福为己位,有助促进姻缘美满催旺贵人运、工作顺遂心想事成。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第二进院落局部</font></b></h1>什刹海火神庙第二进院落正殿为“万寿景命宝阁”,即玉皇阁,明代称皇极殿。右配殿为财神殿,左配殿为慈航殿,万寿景命宝阁对面为荧惑宝殿后厦。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第二进院落局部</font></b></h1>过去人们为了躲避火灾,除了拜火神之外,也拜玄天上帝。在道教中,名为“真武”的玄天上帝是来自北方的神明,北方属“水”,五行中“水”可克“火”。有的专门修建玄帝观供奉玄帝,有的在火神庙中供奉玄帝。什刹海火神庙就供奉玄天上帝。<br>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第二进院落局部</font></b></h1>明成祖朱棣特别崇奉真武大帝,他在夺取皇权的“靖难之役”中鼓吹有北方真神相助,是替天行道。朱棣当了皇帝后,加封真武大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他下令在万宁桥边的原火神庙址上营造皇家道观真武庙,并由官方祭祀。<br>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第二进院落局部</font></b></h1><div>明代宫中时常失火,也使皇家重视祭拜火神。据记载,自从紫禁城建好后,大大小小的火害不计其数。永乐年间,紫禁城刚建好没多久,三大殿就遭火灾,被烧成了灰烬。万历年间更是火灾不断,几乎每年都会发生。<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万寿景命宝阁前铁香炉</font></b></h1>什刹海火神庙“万寿景命宝阁”前有一尊大号铁香炉,看似普通,却来历非凡,是乾隆年间内务府慎刑司员外郎冯七十四敬献给火神庙的。这尊香炉100多年前流失,后为荷兰驻华大使馆收藏。2011年5月10日,荷兰政府将香炉归还中国,安放于火神庙中。这成为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一个见证,也是一段佳话。 <h1><b><font color="#ed2308">荧惑宝殿后厦</font></b></h1><div>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亦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是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湖北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真武的神性其一</font></b></h1>为北方之神。《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h1><b><font color="#ed2308">真武的神性其二</font></b></h1>为水神。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五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br> <h1><b><font color="#ed2308">真武的神性其三</font></b></h1><div>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虬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缠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真武的神性其四</font></b></h1><div>为司命之神。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抱朴子》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郄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为斗宿,有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辂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继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真武大帝画像</font></b></h1>现在道观内供奉真武大帝,一般都为披发跣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塑有龟、蛇二将、金童、玉女等从神。真武的诞辰日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万寿景命宝阁</font></b></h1>什刹火神庙正殿为“万寿景命宝阁”,即玉皇阁,明代称皇极殿,是座五间二层硬山顶阁楼,明万历御题“万岁景灵阁”,清乾隆改题“万寿景命宝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紫霄香案”。原来二层阁上供奉玉皇大帝,一层供奉真武大帝。真武大帝亦称玄天上帝,是北方大神,也是水神。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真武大帝塑像</font></b></h1><div>关于玄武更名为真武的原因,众说纷纭。北宋时期,真武的形象仍是龟蛇。到了南宋,真武人格化的传说开始日益繁盛。宋太祖时,已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上大将之说。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即记载了宋真宗天禧(1017—1022年)元年(1017年),“营中有卒见龟蛇者,军士因建真武堂。据《夷坚志》、《云麓漫钞》等书记载,其形象多道服羽梳,披发仗剑,颇为勇猛。真武作为道教所奉祀的大神,并且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信仰,就再也不能作为原来星辰龟蛇的形象活跃于道教神坛之上了。<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火神庙太岁殿</font></b></h1>《神枢经》说:"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翰运时序,总成岁功"。 《渊海子平》记载: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三命通会》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当头有灾祸,刑冲破害鬼推磨,流年若还逢忌神,头破血流难躲过。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 可见太岁,乃诸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们一年的祸福,主宰全年运程。古代人将本命年用的紫冰银结印阵与石碑护身符和结印3个在一起组成的称作玄冰风水局,古代中国人民认为3种法器在一起可以消除本命年的厄运。这是民众的一种美好诉求的体现。 <h1><b><font color="#ed2308">太岁塑像</font></b></h1>唐朝风水师杨筠松说:吉莫吉于修太岁,凶莫凶于犯太岁。因为太岁为百神之统,俗谓之年中天子,太岁是之位,审查人间善恶,司本命祸福吉凶与流年临犯之厄,犯太岁者,流年运势曲折不顺,多有不顺之事发生。 太岁乃岁月之神,用罚为害,动静殊致。 <h1><b><font color="#ed2308">慈航殿</font></b></h1>慈航真人即慈航道人,又称慈航仙姑真人、慈航普度天尊、慈航普渡圆通自在天尊,也称慈航大士,为道教神仙。佛教称其为观世音菩萨。道、佛二教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传说慈航真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普陀洛迦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 《楞严经》云:观世音,远在恒河沙劫前,就已经修成(《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为观世音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述,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因大悲愿力,现作菩萨。经云:「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据李善注引《灵宝经》曰:“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郄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 <h1><b><font color="#ed2308">慈航真人塑像</font></b></h1>慈航道人即慈航真人,又称慈航仙姑真人,也称慈航大士,是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登场的人物,天道圣人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慈航真人是元始天尊门下唯一的一位女弟子,十二金仙之一。佛教称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是慈悲的象征,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佛教影响最广的一个菩萨。慈航道人和观音菩萨是佛教进入中国后,佛道融合的产物。 <h1><b><font color="#ed2308">财神殿</font></b></h1>人们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钱财,操纵财源的财神就成了人们尤其商人最喜爱的神灵。财神殿里供奉着赵公明等五路财神以及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公,供信众朝拜。财神崇拜,反映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与祈愿。道教认为,世上财富无穷,惟有行善积德、有道之士可得。财神本是世人的道德楷模。人们在参拜财神祈求财运时,亦应感念财神的品德,规范自己的行为,爱国守法,勤奋努力,方能灵验如愿。<br> 什刹海火神庙财神殿主供财神爷赵公明塑像,他右手执金鞭,左手抚元宝,坐骑猛虎,形象逼真,气度不凡。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下周至赵代村人。原是日精之一。 祖天师张陵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玄朗护卫丹室。天师丹成,分丹饵之,遂能变化无方。赵玄朗食丹以后,其形酷似天师。天师遂命其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三教搜神大全》称其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财神殿供奉的财神天尊: 什刹海火神庙财神殿供奉的财神天尊:<br>赵公元帅,玄坛宝诰,至心皈命礼。<br>位列玄坛。金轮如意。黑虎吼时。天下妖魔皆丧胆。金鞭起处。世间邪魅悉潜形。受命玉帝。管理财源。统帅雷部。号令瘟火。赏善罚恶。至公至正。大悲大愿巡查坛院。玄坛赵天君。掌理天下财源。督财府中大元帅。玄化财神天尊。<br> 五方五路财神<br>正财神,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赵公元帅。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先秦时就进入祭祀典仪,后喻东南西北中五方,处处有神,路路通财。拜五路财神就是收尽东南西北中五行、五方之财的意思。<br> 什刹海火神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是一座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址。自2010年,火神庙重新向社会开放以来什刹海火神庙积极恢复、推动各项传统民俗活动的开展。推出了“烧香”、祈福法事、撞福钟、接财神等民俗活动,并举办送福米、吃福、现场画平安符、增财福、写福字等与市民互动的活动。元宵节,庙里还举办了面向市民的“猜灯谜”的活动。 接近众生,正可以更好地了解众生的需求,服务众生。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的。现代社会,宗教的任务是让社会祥和、平安、欢乐。火代表光明,火神庙是保佑众生平安,祈祷光明普照的所在。<br> 什刹海火神庙第三进院落为“斗姆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妙统辰枢”,这一进院落至今还没有开放。 火神庙紧挨着的万宁桥就是通惠河与什刹海的连接处,也是大运河漕运河道的始点。这里有元代大运河进入什刹海的最后一道水闸,现在万宁桥下还保留有当时石制的水闸遗存。 当时忽必烈为解决京城粮食问题,听取郭守敬的建议,下令开凿从通州到什刹海的通惠河,将通过京杭大运河从南方运到通州的粮食直接用船运到什刹海,解决了京城几十万人的吃粮问题。 也正是在万宁桥上,忽必烈看到运河中漕运船只来来往往的繁荣景象,为这条新开通的运河起了“通惠河”的名称,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里连接着元代皇宫的北门,是皇帝出入皇宫的必经之地,所以万宁桥又被称为“天桥”。 <div>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20世纪50年代,石桥面铺设沥青。<br></div> 这里留有精美的元代雕刻:石桥的东西石拱券上方各有一石雕螭状吸水兽。桥两侧石砌护岸,四边各有一只鹿角分水兽,趴在岸沿边对视着桥孔。分水兽长1.77米,宽0.9米,高约0.57米,头顶有一对鹿角,瘪嘴翘鼻圆眼,四爪张开抓在花球上,浑身是大片鳞甲,还有一条粗壮的尾巴。 四只分水兽姿态不一,桥东的两只趴在岸沿上,头伸出岸沿边,形成伏岸望水的姿势;桥西的两只将头外伸,两只有吸盘的爪抓着垂直的岸边墙面,身体一侧挂在岸沿外。这种保持原貌的元代石雕已十分少见,是现存元代石雕的精品。火神庙建在这不同凡响的桥旁,建在不同凡响的运河水闸旁,可见火神庙也有不同凡响的规格。 <h1><b><font color="#ed2308">什刹海银锭桥</font></b></h1>什刹海环湖而建的庵大致有前海东沿的白衣庵、后海北沿的三圣庵、后海西沿的永泉庵、后海南沿的丰泰庵、小铜井胡同的天仙庵、后海南沿的三元庵、西海北沿的太平庵、西顺城街的法华庵、银锭桥胡同的海潮观音庵、西海南沿的莲花庵、鸦儿胡同的海会庵等。这些庵或多或少与什刹海的“九庵一庙”有关。 张海泉2022年7月26日拍摄并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