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如看画

略输文采

<p class="ql-block">  王维的诗歌之所以禅意深深、诗中有画,是因为他把参禅后悟得的空静,作为 “认识论”,淋漓尽致地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p> <p class="ql-block">  山是空山,空静的“空”,不是沸腾的群山;雨是新雨,刚刚下过,不是瓢泼大雨;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傍晚。在一处阪地,唐代大诗人、“诗佛”王维正在打坐参禅,不知不觉间已是皎洁的月光在松树上照耀、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这个时候,我们的打坐的“诗佛”虽然紧闭双目,但他分明是感觉到了娇美的月光、听到了潺潺的流水,触摸到了洁净的石头。在王维看来,此时这个地方虽然幽静,但是静中有动,而不是死一般的寂静。接下来他告诉人家,我这里的大自然是充满了兴趣和人情之美的大自然,我这里并不寂寞,不是吗?竹林里传来一串串笑声,那是洗衣裳的浣纱女在交谈。怎么忽然间身边的莲花晃动了?原来是洗完衣裳的浣纱女们,登上小船准备回家啦,小船儿推开波浪,于是王维眼前的泉水泛起了层层涟漪.</p> <p class="ql-block">  读“诗佛”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你的感觉是不是眼前出现了一幅山水画卷。难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老先生称赞说“王摩诘的诗是诗中有画!”这首诗很短,只有40个字,但它可是唐诗里的名篇,也是“禅诗”的代表作。一提到王维,人们往往首先咏诵这首诗,然后吟诵《红豆》。</p> <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唐代是诗的国度,与其说唐诗,不如说是诗唐。可是你知道唐代有多少诗人、流传到今天有多少首诗吗?据权威部门统计,唐代诗人大概有2200多位,至于诗歌爱好者,那就浩如烟海多了去啦。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有55000多首。那是一个诗歌的时代,诗歌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上至帝王将相,下到牧童和尚,都会创作诗歌。唐太宗李世民就有“疾风知劲草,板荡见诚臣”的很不错的诗作。从初唐到盛唐到中唐到晚唐,现代人认为最有名的诗人,如果按年代排列,应该是王勃、贺知章、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王昌龄、杜牧、李商隐等等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盛唐虽然只有55年,但这个时期诗人艺术成就最高,前有诗圣李白、诗仙杜甫,排在第三位的就是诗佛王维。王维才华横溢,除了诗歌创作,他还擅长山水绘画、还精通音律。安史之乱平定后,王维因在政治上不知不觉间站错了队,差一点被唐肃宗杀了头。从此,他彻底皈依佛门,整天焚香打坐,以禅诵为事,再也不热衷仕途进取。没过几年,这位诗佛就与世长辞了。</p> <p class="ql-block">  王维的诗歌之所以禅意深深、诗中有画,是因为他把参禅后悟得的空静,作为 “认识论”,淋漓尽致地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能表现诗中有画卷境界的,还有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比如“大么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比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等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时,总想知道作者是谁,正所谓“摄影家有什么样的眼光,照相机就会有什么样的眼睛”。我们欣赏“诗佛”王维的作品,如同欣赏一幅画卷。这可能缘于他心中的“空静”,他深谙“缘起性空”的道理,而且他可能还千真万确地认为“空”是一切“色”的基本属性,“空”是真理的所在之处。</p> <p class="ql-block">  (郑军写于2022年7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