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27日,是西部行第十六日。今天主要是打卡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我们来到莫高窟景区。先要看一场电影。影片介绍了有关敦煌、古丝绸之路、莫高窟等历史背景等资料。</p><p class="ql-block"> 从影片介绍得知,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坐景区大巴,约二十分钟,进入洞窟景区。由导游带着进入洞窟参观。我们选择参观了几个洞窟。进入355号洞窟,里面漆黑一团,没有安装电灯,据说是为了雕像和壁画不受光线照射,保护文物颜色。</p><p class="ql-block"> 导游打开小手电筒,开始讲解。此窟为初唐武则天时期洞窟。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画着佛像、飞天、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p> <p class="ql-block"> 洞窟很多,不可能都进入。很多洞窟在维修不开放。由于时间关系,也只能选择几个参观一下。</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p> <p class="ql-block"> 参观莫高窟的游客一波接一波。我们结束了参观。从莫高窟出来,已是上午十一点多。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几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能开凿这么多洞穴就很不容易,还要画上壁画,制作雕塑,保存下来,太难了!</p> <p class="ql-block"> 敦煌天气炎热,骄阳似火。下午三点,我们来到鸣沙山,参观月牙泉。这里是敦煌市区与沙漠明显的分界线。城市边缘到处种植高大挺拔的杨树。进入景区大门,推荐骑骆驼的,围成一团。我们五人一组,组成驼队,从大门进入鸣沙山。第一次骑骆驼,而且在沙漠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 驼队爬上鸣沙山半山腰后,横向慢慢走下山,来到月牙泉门口。</p> <p class="ql-block">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地处敦煌城南五公里处,千百年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又被称为神沙山。其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从上面看,山形环弯,错落有致,山脊挺括,宛如刀刃,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明暗相间,层次分明。从下面看,山体则象古埃及的一座座金字塔,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敦煌古称沙州即得名于此。</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其鸣声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鸣于天。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山体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远传数十里,在敦煌城中都可以听到。另一种为和声于人。当游人登山下滑时山体也随即发出嗡嗡隆隆的鸣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月牙泉地处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汉代时称为沙井唐代时称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其水质甘洌,清澄如镜,宛如沙海中一颗晶莹闪光的翡翠,镶嵌在沙山群峰之中,波微沙荡,水色悠悠。</p> <p class="ql-block"> 从月牙泉打卡出来,我和车友张琦、蔡保国、石华四人突发兴趣,爬上了陡峭的鸣沙山。站在山顶上,俯瞰月牙泉,感受西北大漠的苍凉广阔。白云在蓝天上飘飞,黄沙在微风中鸣响;沙脊柔美的曲线与阳光投影的直线刚柔相济,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8日凌晨于敦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黄石车友和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