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

包逸轩

<p class="ql-block">《古田知青》征文,我写的回忆文章《我的知青岁月》,照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  记得2013年,我办退休手续之际,计算工龄时,省直机关社保局要求我提供上山下乡档案(要花名册页),我托汪家治同学从古田县档案馆复印回来的登记表,花名册上面最后一排记录着我的简历,思绪把我拉回到那段难忘的下乡岁月。</p><p class="ql-block"> 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学生不能正常升学,66年—68年的初高中毕业生(称为老三届)。1968年8月,五中通知我回母校领取毕业通知书,我父亲知道我升学无望,介绍我跟随富达“十一指”师傅学细木。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我家是居民,我刚好初中68届,属于上山下乡对象。</p> <p class="ql-block">  不久,平湖公社开了动员会,我母亲参加,会后就报名了。随后父亲捎口信叫我回家(我正跟着师傅在官亭做“寒嫁”)。我选择唐宦大队端上村插队落户还通过一些关系,端上村只收4个知青和与村里有亲戚关系的两户居民家庭。</p><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下旬,不到16岁的我,走进了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 端上村是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圆瑛法师的故里,可惜那个年代从无人提及圆瑛法师,只知道端上小学是一位著名的和尚创办的。</p><p class="ql-block">图:插队人员花名册。</p> <p class="ql-block">  公社开了欢送会,鲜花和锣鼓是短暂的,热闹的气氛过后才是现实。我肩挑木箱(用上海固本肥皂箱钉的,里外用牛皮纸糊一层,装衣裤用)和一床棉被及简单的生活用具就要上路了。我母亲非常不舍地拉着我的手,她不知道还不到16岁的儿子要到偏僻的山区农村将该怎么劳动与生活。我安慰母亲“娘,没事的,道培表兄也上山下乡到端上,我们也有个伴”。</p><p class="ql-block">注:图借用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过新舫、湖边、坂中坂、跨越海拔几百米高的“双髻山”,就是前往端上村的方向,步行两个小时来到端上村——这里将是我干一辈子革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端上村四面群山环抱,长潭溪穿乡村边绕过,小电站正面一座木桥连接对面的浙山村,也是通往公社及三十都端溪、山头顶等乡村的必经之路。端上村森林保护较好,山上一片片成林杉松木郁郁葱葱,山青水秀,环境幽美,空气新鲜。</p> <p class="ql-block">  端上村水利建设做的好,从唐宦村水尾建坝引溪水入渠,沿途的旱地基本都可以得到灌溉,粮食基本自给。乡村在两年前就建设小水电站,家家户户晚上用上电灯,白天的电力用于电动碾米和锯木板等,但没有通往公社的公路,所有物资进出全部靠人工肩挑,沿着数百年的古道到平湖镇上一趟要走10多里路。下乡前,我父亲交代过我,到了端上村,先找到苏连后叔和吴启田叔(在我们老家农村,比我父亲年纪大的人,一般喊伯;年纪小的,一般喊叔),有事他们会帮助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到乡村后找到苏连后叔家,他家人说小队人正在“后门垄”秧地干活,我见到他们后没有讲几句话,我就问“我晚上住处哪儿?”吴启田叔回答我:“水电站有一间放电工材料的房间腾一下可以住人,就是水轮机在下面很吵”。为了尽快落实住处我连忙说:“我睡眠很深不怕吵”。</p><p class="ql-block">图:原住过的小水电站已成废墟。</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水电站,启天田叔从隔壁房间拿来两条凳子,找了几块木板铺上,刚好隔壁间还有一床草垫(农村常用的糯米稻杆晒干后编制的稻草垫),铺上自己带来的草席就是床铺了。吴启田叔对我说,你就在我小队吧。</p><p class="ql-block">图:插队乡村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  我插队一段时间后才知道苏连后叔和吴启田叔已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靠边站干部,在村上已无具体的党内外职务,只是在小队还是管事的。他们在自己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还尽力帮助我,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们。</p><p class="ql-block"> 我离开端上村后,我们还保持联系,有回老家时尽可能抽出时间看望他们。苏连后叔还交代其子女与我保持联系,好几个春节还特地捎来家养的猪肉给我。</p> <p class="ql-block">  我与同小队年纪大我一岁的吴万兴也成了好伙伴,尽管我睡觉的房间正下方是水轮机,每天晚上发电时,旋转的水轮带动发电机的皮带接头发出大声且有节奏的“啪—啪”声,一般人是难以入睡,我在电厂大部分晚上,吴万兴都会来陪我同睡,他陪我度过两年多的插队时光,可惜吴万兴友前几年不幸病逝了。在我插队的乡村仍然比较贫穷,人老了失去劳力,老人生病什么的大部分还是拖着,现在有农合医保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  下乡第一年,政府每月补贴8元和28斤口粮(要花钱购买),生活费不够,为了不增添父母的负担,我经常给分销处挑货物,出去时带点柴火什么的回家,回乡村时挑100多斤的货物,再走10多里的路,每百斤1.10元,增加一点收入。向分销处负责人“福州妹伯”要活干时,他会问,“又没生活费啦。”我只好点点头,他总会安排点货物给我挑。</p> <p class="ql-block">  评工分时队里大家都说我吃苦肯干,活也干的好,一天8分,分红时每10分1.10元和3斤谷子。我没靠父母接济并还能把剩下口粮支助家里。</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两年半的时间里,我非常肯吃苦,基本没有什么休息,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全劳力。我学会所有的农活。犁田、插秧、砍畔、筑田埂、施肥、治虫、伐木……样样都行(我怕牛,犁、耙田没学),成了每天赚10个工分的强劳力。我比农村青年更难的是要尽快适应环境,还要自己砍柴、种菜、煮饭、洗衣服(我们老家风俗,农村男孩子是不干煮饭和洗衣服的家务)。</p> <p class="ql-block">  我还抽出时间给村里出宣传墙报,时事摘要、最新的国家大事、重点国际形势等,一部分的纸张、墨水是我掏钱买的,我还帮助社员新落成的房子写过对联,我在农村深得村里人喜欢。</p><p class="ql-block">注:图片借用网络。</p> <p class="ql-block">  1971年前后国家恢复建设,逐步从知青中选拔干部、推荐上大学(工农兵学员)和招工。一起插队的知青中,有的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先后招工离开了村里。1971年6月份间,福建省国防工办来古田招工,招收50人(复退军人25人去三明、下乡知青25人去顺昌)。国防工办下属的军工企业,招工条件很严格,被传说的也很神密。</p> <p class="ql-block">  我想既然那么严格也轮不到我,我还是安心干活吧。话虽然这么说,但心里总有件事情牵挂着,去不了是没办法,不想去是假的。论表现有口皆碑,古田县知青办将我的先进事迹整理成广播材料,在广播上公开宣传。我想我是知青的先进人物到处找人离开农村合适吗?</p><p class="ql-block"> 图:原8490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  我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一早回平湖家里,到公社也询问了招工情况,我把情况告诉母亲,父亲能否找找熟人。我母亲说,你父亲一辈子没有求过人,你还是自己去问问吧。 </p><p class="ql-block"> 我回到端上村后鼓起勇气直接到大队找到支部书记李盛杰(他已得到通知要调到平湖分管社办企业,大队工作将由李盛彩负责)、大队长李盛彩,说明来意,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一口气说出:国家也是希望把优秀的知识青年推荐到各行各业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我希望大队实事求是推荐我参加工作。他们表示:你的表现很好,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都是凭良心办事的人,有招工一定会把机会给你。 </p><p class="ql-block">图说明:原8490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不久,县里分配给平湖公社2个招工名额,一个前进大队,一个给唐宦大队。记得有一天下午,大队电话打到分销处转通知我晚上参加一个会,收工后我赶到唐宦村大队部,原来是召开全体支委、贫下中农代表和知青代表参加的推荐会,李盛彩叔提出了几位知青名字,大家都发言,对每个人都作了客观评价,经讨论后意见比较统一推荐我“上调”。此时我的心情很激动,乘着月光,打着手电筒,顺着水渠边小路,飞奔回到端上电厂住处。</p><p class="ql-block"> 经审核审批,公社确定我和前进大队知青江年敏作为本次招工人选。</p><p class="ql-block">图:我与江年敏参加工作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1年8月中下旬,我接到体检通知,体检合格。月底我们一批25位知青踏上国防工作建设的新征程。日月如梭,斗转星移,上山下乡插队到今年3月刚好51年了。上山下乡的这段经历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性格,艰苦生活的磨砺使我更懂得珍惜。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回想插队时的经历,我还有什么不能克服呢!</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想念曾经养育过我的古田县平湖端上村,乡亲们曾经的关照一辈子无法忘怀,那里是我迈进社会的第一步。 </p><p class="ql-block">图:原来住过的小水电站已成为废墟。 </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8日</p> <p class="ql-block">照片说明:</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曾子香,黄丽苹,宋继武(已去世),陈秀珍(已去世),陆秋榕,吴营俤(已去世),朱巧香。</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林永新(已去世),包逸轩,张洪蒸,江锦文,陆德明,黄其中,黄祥书(已去世),胡为团(已去世)。</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丁木冰,黄家治,陈春灿,江年敏(已去世),林赐明(已去世),陈明英,林兴为,郑德金(已去世),徐建新。</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包逸轩,1971年8月参加工作,学徒,工人,1984年5月转销售,先后任外设厂驻福州、武汉、北京、西安办事处主任,外设厂装配车间主任,实达集团西安分公司副总经理,行政总经理,集团分公司管理处主办,厦门敏讯公司总经理助理等职。2013年6月退休后返聘国脉科技,东华之星,实达设备,厦门骐俊,福建省信息产业商会和福建省物联网技术服务商会任职、兼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