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7-4</p><p class="ql-block">结束静怡工作坊的学习第143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萨提亚心理学的沟通模式来归类的话,我是典型的指责型。我时常和家人发脾气。指责的同时会伴有很多愤怒的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很爱孩子,但是经常指责孩子,伴随着愤怒的情绪。我不能接受自己这样的行为,但又很难改掉。于是,再次发生愤怒的时候我开始刻意带着觉知去问自己,你为什么那么愤怒。最近终于有了一点收获。愤怒告诉我:我总是在为别人的错误“买单”,所以,我很愤怒。我很讨厌总是给别人“擦屁股”的感觉。我甚至是烦透了这种感觉!如果我能和这个逻辑结果分裂开来,我想我的愤怒会彻底消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今天下午,大儿子回来和我说,他的数学书丢了。这学期他还丢了一本英语书。买一本书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但事情的逻辑是:发现书丢了,总要帮着他先回忆一下,然后让他自己找一找,找不到,我再帮他找一找。这个过程,我很烦的点是,我不想花时间帮他回忆和找书,我有一个信念,人本来就应该井井有条,不应该也不允许犯这种低级错误。这是父亲对我的绝对要求!必须100%做到,不容有差。如果犯了,就该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不要再去麻烦别人。此刻,我想不起来太多的画面,但是,我的身体告诉我,小时候,我经常因为弟弟犯错而被妈妈数落,要求我帮助他,并帮他“擦屁股”。我烦死了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最终找不到,那就需要我再去帮他买一本。这样的结果,完全不符合我不能有丝毫偏差的人生。尤其是涉及到学习这种比较重要的事情,不允许犯这种错误。学校发了书,就应该很珍惜,破损都不应该有,怎么还允许丢掉。钱不应该用来再买一次已经买过的东西。(但是,钱可以重复购买喜欢吃的东西。把钱花在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上,无论多少,哪怕是刚买的奶茶摔破了,可以再买一杯。或者,钱花在自己喜欢的狗狗身上也是可以的。这部分来自爷爷奶奶带给我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是,我进到他的房间在一堆混乱的玩具中找到了他的书。虽然我尽力帮他规划,但是他的书桌的整洁程度完全不符合我的要求。他的玩具区就更不用说了。我已经催促过很多次他的玩具区需要整理一下,但是他总是懒洋洋的不行动。这次,我狠狠地把找出来的书摔在他面前,并大声告诉他,这下知道我为什么要求你定期整理自己的物品了吧!脑袋里再次出现那一堆乱七八糟的画面,让我的负重感重新袭来,我那种厌恶的感觉也随之加入进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闭上眼,问自己,为什么这样乱七八糟的场景会让你这么厌烦。随之唤醒了我一种似乎是尘封已久的感觉:小时候,家里很乱的话,妈妈会强迫我收拾整齐。爸爸妈妈都需要工作,我帮忙分担家务是应该的,但我期待妈妈应该对弟弟有同样的要求。而事实上是,因为我是女生,所以就应该是我要做整理家、保持家里干净的家务。弟弟只比我小两岁,我想在我可以做家务的年纪,他也是可以帮忙的了,但是我脑子里没有一丁点他和我一起做家务的画面,哪怕一次。反而是妈妈告诉我,如果有伙伴来找我玩,和伙伴说,我还有家务没有做完,要不你和我一起做吧,这样我就能很快和你一起玩了。如果我不做,我会被妈妈强迫。仅仅是施以言辞,我就会屈从,然后自己转移或消化最初被压迫的情绪。我从来没想过,我甚至已经彻底忘记了这全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需要对自己说:</p><p class="ql-block">第一,现在,我生活在我的家里,无论我在这个家做什么,都不再是被迫的,不再是为了弟弟,为不再是为了屈从于妈妈的不爱我的威胁;</p><p class="ql-block">第二,我现在虽然经常还是需要做帮别人“擦屁股”的事情,但是基本上都是为了孩子们,而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难免需要做这样的事情。更何况,我那么爱我的孩子们。</p><p class="ql-block">第三,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也可以逐渐建立一些界限,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我一味地做“擦屁股”的动作。比如:一会儿我就可以对大儿子说,在今后的求学阶段中,我再给他一次丢失课本再买的机会,之后如果再次丢失,我不会再负责买新的。比如,对小儿子说,每次玩完玩具,要整理到玩具柜里,如果没有收回,我可以提醒一次,之后我就会没收一件玩具,捐赠出去,并减少答应买玩具请求的次数。我经常忘记给孩子们制定的规矩,导致规矩最后失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现在开始,用一个本专门记录家规,每建立一条规矩,就马上写下来。规矩不是针对孩子设立的,更是需要全家人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我发现,因为我喜欢评判,而孩子天然与母亲的联系使得他们渴望时时刻刻都得到母亲的回应以及肯定。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大儿子每写完一项作业,都会大声喊:妈妈我做完***了。这让我很烦。我已经开始期待他像成年人一样独立完成作业,然后妥善使用好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但事实是他依然还是孩子,他依然还是期待随时得到我的肯定。这样的差别,让我对他和他对我的表现都很不满意,我们经常会生对方的气。如果想要摆脱这样的魔咒,我要做得是,经常对他说:你觉得开心就好;妈妈相信你,你有自己更好的想法。如此往复,一年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做完这样的梳理后,我问自己,你觉得好些吗?你想要切断的逻辑关系切断了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至少现在觉的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每个重视心灵生活的人,都应该动笔写点什么。诚邀你加入「007不写就出局」,一起挑战:7天1篇写7年,写完7年去南极。找我加入007,还能优惠30元;微信:wentingwawa,暗号:一起写</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