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6年国庆前夕,我和队总工程师郭建强一同从成都出发,乘坐火车到了拉萨。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圣地,著名的日光之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拉萨街景)</p> <p class="ql-block"> 在拉萨短暂停留一宿后,项目部的丰田越野车带着我们出拉萨城区沿着拉萨河一路向西南方向进发,很快便转入雅鲁藏布江峡谷,奔向冈底斯山脉深处的项目部所在地——南木林县芒热草原。对于从事地质工作的人来说,一生之中能有幸踏进雅鲁藏布江峡谷哪怕一次,也不虚枉此生。许多年前,我第一次驾车从318线进藏,跨过四川巴塘县与西藏芒康县之间的金沙江大桥那一刻,我就跟同行的伙伴说: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拉萨。当年在学校的时候,作为校学生会干部,跟藏族班的同学们交道颇深,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一首歌,叫《夏日的罗布林卡》,圣地拉萨的美妙风情从此就深深吸引了我。</p> <p class="ql-block">(拉萨河谷)</p> <p class="ql-block">(雅鲁藏布江河谷)</p> <p class="ql-block">(雅鲁藏布江左岸农区秋景)</p> <p class="ql-block"> 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318国道行驶,虽然一路上车辆不算太多,但毕竟是高原山区道路,路面并不十分宽敞,加上弯道也多,因而有严格的限速要求。以某一处作为起点,给每辆车一张纪录有起始时间的路条,到下一个检查点根据里程和所用时间查验是否超过限速值,以此作为是否接受超速处罚的依据,有点类似于高速公路上的区间测速。基于不能超速的考虑,一路上偶尔会停下车来欣赏下河谷两岸的风光,对于搞地质的人而言,行走在山里,很容易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发现有趣的东西,比如一处典型褶皱构造,一条特殊的岩脉,都可能吸引我们的目光。一个小插曲给这趟原本充满新奇与乐趣的行程增添了一丝的小小不快:尽管驾驶员明知这条路上限速很严,已经小心又小心,还是没能躲过超速罚款,好说歹说最后竟然还是被现场罚款1200元。如此重罚也算是地方特色吧。当然,警察同志还得告诉你:罚款不是目的,是为了大家的安全。接下来的行程中,吃了教训的年轻驾驶员规矩了很多,就是后面进入车辆稀少的县道、乡道后也没那么撒野,乘坐感舒服多了。</p><p class="ql-block"> 行进到一个叫大竹卡的地方,我们就该从这里驶离318国道、离开雅鲁藏布江河谷转向北岸沿S304线进入冈底斯山脉中。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时分,正好路边有多家餐馆,驾驶员轻车熟路地把我们安排在一家名叫“四川舍得饭店”的四川老乡的店里用餐。走南闯北的四川人大都清楚,除了川渝两地,西藏的川味应该就是最接近本真的了,一是原料相对正宗,其次就是在这里开川菜馆的几乎都是正宗的四川人或重庆人,对川味的把握是比较到位的。停下车后,趁项目负责人小廖安排饭菜的时间,我和郭总走上旁边横跨雅鲁藏布江的大桥,向西望去,江面在这一段突然变得非常开阔,原本湍急的江流也平缓了许多,不过仔细瞧的话,还是能够发现貌似平缓的江面上一个接一个的漩涡,因此可以想见所谓波平浪静下的暗流汹涌。湛蓝的天空白云悠悠,唯一不协调的就是江水稍显浑浊,在中午的强烈光照下有些刺目,完全没有碧水蓝天的那种怡心悦目的感觉。享受完正宗川味的雅鲁藏布江野生鱼,我们继续驱车前行,在经过了一个叫达孜的安全检查站后,在山谷中一路向上爬升,两个来小时的时间便顺利抵达四十多公里外的项目驻地——芒热草原。</p> <p class="ql-block">(芒热草原)</p> <p class="ql-block">(项目部驻地)</p> <p class="ql-block">(芒热草原)</p> <p class="ql-block"> 该项目是我们与四川核工业282队合作承担的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基金项目,此次我和郭总前来,属于阶段性野外工作检查。在项目停留期间,我们专程前往距离项目部驻地数公里外的山谷中,考察了一处火山温泉群——彭措隆温泉群。这里出露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活温泉口,还有大量早已干涸的古泉眼,有的古泉眼位置甚至形成了高达近两米的柱状体——泉华柱,有的柱顶泉口尚未封闭。泉华柱原为地热水运移的上升通道,降温减压过程形成泉华管壁,因周边地层风化剥蚀而露出地面。泉华主要有硅华和钙华两大类。硅华主要出现在高温地热田区域,其化学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彭措隆温泉群的泉华便是以硅质为主。</p> <p class="ql-block">(蒸汽氤氲的高温泉水汇成了一条热浪滚滚的小溪)</p> <p class="ql-block">(一柱擎天——泉华柱)</p> <p class="ql-block">(沸腾中的活泉眼宛如大地上的一口石锅)</p> <p class="ql-block"> 合作方项目负责汤宏伟博士带着我们逐一查看遍布在沟谷中这片相对平缓的斜坡上的温泉群,仔细观察出露基岩中可能的矿化现象,毕竟我们这个项目在这里的目的就是找矿嘛。我正在专心拍照,突然听见郭总对汤博士说“这里有比较好的铜矿化呢。”汤博士说:“那我采点样吧。”闻言,我放下相机,心想:“要是真在这里找到有价值的矿了,是开矿呢,还是开发地热(旅游)资源?”后来我把这段发在了朋友圈,有圈友留言说:“未来的远景是铜矿职工的澡堂子”,我没有作出回应。因为,我有自己的思考——开发是不是就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考察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那仍在不停地“咕噜咕噜”往外喷(冒)着高温泉水的几十处活泉眼,有的泉眼四周遍布色彩艳丽的“泉华”,经现场观察和查阅相关资料,其实那应该是一种嗜热菌,又叫高温菌,在温泉、地热区土壤、火山地区以及海底火山地等环境中均有广泛分布,活体状态下呈现出以红色、黄色为主的艳丽色彩,典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高温温泉就分布有大量这样的嗜热菌,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颜色尤为鲜艳。</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呈现为规则圆形像口金色大锅一样的泉眼,中心始终处于沸腾状态,不停的往上涌出,有时甚至喷出高达数十公分的高温水柱,热气腾腾,泉眼周边的黄色物质为嗜热菌)</p> <p class="ql-block">(这一处泉眼,因其鲜艳的红色尤为吸引眼球,周边的泉华在不断流动的泉水中显得晶莹夺目,泉眼中心间断性地涌出气泡状的高温泉水,时大时小,十分有规律,周边布满的红色物质为嗜热菌)</p> <p class="ql-block">(三个泉眼共处一“池”,交替着往外涌出高温热泉,有时候甚至喷出地面高达数十公分)</p> <p class="ql-block">(热气蒸腾的温泉群,仅图中这一处我大致观察下来大约有差不多近10个活泉眼,热气蒸腾的那个位置便是像口金色大锅状的那个泉眼)</p> <p class="ql-block"> 完成考察工作后,我们也没舍得辜负这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欣然坐在当地牧民就地凿成的一个泉池边来了一个温泉泡脚,自然生态,原汁原味,还完全免费。放眼望去,远处山脊上一层薄薄的积雪,与升腾而上的高温水汽蔚然相融,天地一色。在这里,积雪融入地下,再以温泉的形式回到地面,又在空气中蒸发形成雨雪降落大地,这个局部小环境所揭示的就是整个自然界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基本规律。曾经,这里是火山灰,是熔岩流,是蛮荒混沌,而今天,这里是广袤的草原牧场,是沸腾的泉水,是人类与万物生息繁衍的有机世界。</p> <p class="ql-block">(曾经喷出的是岩浆,如今涌出的是泉水)</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泉眼让你想到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雪山与温泉近在咫尺)</p> <p class="ql-block">(山谷中温泉群局部)</p> <p class="ql-block">(现场考察)</p> <p class="ql-block">(泉华涟漪)</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基于本职,当然是希望能为国家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矿产资源,但我又时常感到十分矛盾和纠结,本质上我是不乐意人们对地球资源的大肆开发的。见过太多原本美丽的山川变得满目疮痍,亲眼目睹过贵州某地一处大型废弃矿山,闭坑后因无人治理留给当地百姓的无穷隐患,面对青海茶卡盐湖不远处一片原本水草丰美的湿地,被矿山企业填埋建成厂区后无法复原的短视,我一次次问我自己:假如地球上的资源都被以发展之名,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之名开发殆尽,人类还能依靠什么生存?正当我们起身准备离去的时候,几位当地年轻人骑着摩托车来到了山谷里,在离我们不远处的一个泉眼边停下,我知道他们是要在那里泡温泉的了。以前,我曾经在川西高原的措普沟见识过著名的热坑温泉群,当地百姓也就是简单地在泉眼附近刨出一个个简陋的池子,将温泉水引入后作为人们洗涤尘垢消除疲劳甚至祛除病痛——据说有的温泉具有一定的疗效作用——的场所。有的人甚至带上鸡蛋,一边泡温泉,一边就把鸡蛋放在一只竹筐或塑料筐里放进旁边的泉眼中,等到温泉泡得差不多了,鸡蛋也煮熟了。我想,彭措隆温泉群,还是让它安静地自然流淌在这片静谧的高原上吧,它只属于这里,属于这里的牧民,属于这里的牛羊,属于这里的一切生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智者的眼光。既有对大自然的由衷敬畏,更有对未来的深思熟虑与高瞻远瞩。</p><p class="ql-block"> 返回驻地的途中,翻过一道山梁的时候,我回望那雾气缭绕的山谷,在心里对自己说,最好的热爱与惦记,也许就是不再打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