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 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全球估计有300万一500万霍乱病例, 另有10万一12万人死亡。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造 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什么是霍乱<br>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 <div><div> </div></div> 霍乱弧菌存在于水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是饮用或食用被 霍乱弧菌传染而又未经消毒处理的水或事物;接触霍乱病人、 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食用经苍蝇污染过得食物等。 二、霍乱的传播源和传播途径<div> 传播源为患者和带菌者。</div><div> 传播途径主要为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其次为日常的生活接触和苍蝇。</div> 三、霍乱的好发人群<div> 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div> 四、霍乱在人群中如何传播?<br> 患者和带菌者(没有临床表现,但粪便中能检出霍乱弧菌)是霍乱的主要传染源。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引发传播,其次苍蝇媒介和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以导致传播。无论种族、年龄和性别,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容易感染。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再感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尤其是生活在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较差地区的人群,更是霍乱疾病的高发人群。 霍乱不会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也不能通过皮肤直接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简单来说,就是病从口入。但是如果皮肤沾染到霍乱弧菌,不注意卫生,不注意洗手,也有可能导致传染。 四、霍乱的发病特点<div>1、霍乱暴发以食源性为主,水源性导致的暴发比例较低。<br>2、食源性暴发多与海水产品等有关,带菌海水产品在加工环节的交叉污染是导致霍乱疫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br>3、沿海地区散发病例多,内陆地区聚集性病例(2例及以上)多,聚集性病例多伴有聚餐等活动。总体上仍然呈现“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br>4、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br></div> 五、霍乱的临床症状<div> 正常情况下,胃液中的胃酸可消灭食物中的霍乱弧菌,在正常胃酸中他们仅能生存4分钟。但在胃酸降低或摄入大量的霍乱弧菌时,可以通过胃进入肠道。肠道内的环境有利于霍乱弧菌的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导致疾病的发生。患者出现上吐下泻,泻出物呈“米泔水样”并含大量弧菌,此为本病典型的特征。</div><div> 疾病最严重时,每小时失水量可高达1升,由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而导致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碱血症和低容量性休克及心力不齐和肾衰竭,如未经治疗处理,病人可在12~24小时内死亡,死亡率高达25%~60%,但若及时给病人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死亡率可小于1%<br><br><br><br></div> 六、霍乱的预防控制措施<div>1、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用肥皂/洗手液洗手,特别是在上厕所后和接触食物前;<br>2、确保安全供水,搞好环境卫生;<br>3、养成卫生的饮食习惯,饮用/食用煮沸/煮熟的水/食物,尽量避免食用生鱼片、未烹制熟的海鲜类;<br>4、接种霍乱疫苗。接种对象主要为2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及有接触和传播霍乱风险的成年人。接种程序为初次免疫者需要服用3次,分别于0、7、28天服用,每次服用一粒。接种过本疫苗的人员,根据疫情可在流行季节前加强免疫,再服用一粒;<br>5、快速灭蝇;<br>6、养成规律锻炼的好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br></div> 七、预防措施<div> 公众预防霍乱的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把好一张口”,预防病从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br>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br>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br>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 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被霍乱病毒污染的)物品不 要碰。</div> <div><br></div>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