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谙事,但却懂得欣赏,懂得审美。<br> 初二那年,学校组织观看老电影《马路天使》,50年代时民国老电影十分流行,那也是我一生中看得最多的时期,此后就再无眼福了。《马路天使》中由金嗓子周璇唱的两首电影《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让包括我在内的同学少年“如听仙乐耳暂明。”<br> 《四季歌》的四段歌词,分别以春、夏、秋、冬的自然景物起兴,歌咏了离散的愤懑,思乡的悲苦以及坚贞的爱恋。在《四季歌》的第四段中,让我初次听到了“孟姜女”的故事: <br> 冬季到来雪茫茫<br> 寒衣做好送情郎<br> 血肉筑出长城长<br> 侬愿做当年小孟姜 孟姜女的故事是由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引起的。至今未泯的秦代两大伟大的工程古长城和兵马俑,为秦始皇留下了千秋功罪的佐证,也给后人留下了充满矛盾的思索。古长城是当今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而兵马俑又被世人誉为第八大奇迹。这两份出自秦始皇大手笔下的伟大作品,不仅是华夏文化的骄傲,而且也成了人类文明的荣光。然而这两大古文明产物,却又是在万千血肉之躯上构筑的艺术品。功勋也罢,罪衍也罢,都使秦始皇的名字长留在炎黄后人的心中。 <br> 修筑长城实际上是一种被动行为。秦灭六国期间,中国北方草原上一个游牧民族匈奴,乘秦国战事方殷之际,越过阴山脚下的黄河,频繁地骚扰北方边境,矛头直指秦国都城咸阳。公元前215年,大将军蒙恬秉承秦始皇的旨意,率领30万秦军,挥师北上,又从内地征发了百万民伕,沿着五千公里长的北部边疆,大规模地修筑长城。经过一年多时间,军民们在秦、赵、燕三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补缀和连接,筑成了一条万里长城。 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一条兼有了望预警、屯军囤粮、进攻退守等功能的长城横贯在秦帝国的北方,秦国军民缔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巨大的军事工程。秦始皇还在长城沿路修建了34个由坚固城墙围起的小城,成为戍边军民的居所,并两次组织中原人民北迁,填补了这一地区的空白。以长城为依托,使秦军打败了强悍的匈奴铁骑,匈奴人不得不退到大漠深处。<br> 秦始皇的长城战略立竿见影地生效了,然而他何尝知道秦国军民为此付出了无可估量的血肉代价。百万役卒被长城残忍地吞噬了,惨烈的史实在《史记》中凝注为一句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记载:民夫的尸骨填平了沟壑。在民间传说中,当寒冬腊月来临之际,民女孟姜女思念被抓去筑城的丈夫万喜良身单衣薄,万里跋涉寻夫到长城时,方知丈夫已亡并被筑进长城中。正当她呼天抢地、悲恸不止的时候,长城突然崩裂,现出了丈夫尸骸。这个普通而勇敢的中国民女,在怒斥秦始皇和奸臣赵高后,纵身跃入大海。登临长城听到的山风松涛,也许就是孟姜女留下的凄惨哭声。 当历史的眼泪被当成无价的珍珠予以歌颂的时候,诗人李春林在《历史的眼泪》一诗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质疑:难道皇帝的光荣和梦想一定要用人民的巨大创痛来构筑吗?<br> 长城是神州最悠久的一个梦<br> 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br> 主编是秦始皇<br> 其他的作者编者都佚名了…………<br> 孟姜女为丈夫史无前例地恸哭<br> 历史的眼泪是无价的珍珠<br> 便是这部书的题目<br> 孟姜女不要再哭长城了<br> 你哭倒了的长城<br> 正在募捐修复<br> 挡住了北来狂飙的长城,最终却未能镇住神州掀起的怒涛,秦帝国这个庞然大物在戍卒竿和农奴戟的攻击中怦然倒地。对秦始皇修长城之举,历代诗人纷纷表示讥讽、激愤,谴责之声不绝于耳,唐诗人王翰在七言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中说道:<br> ……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 孟姜女的传说有大同小异的几个版本,流传较广的一则说:秦代有孟、姜两老汉,是一墙之隔的邻居,孟老汉在院墙边种了一颗葫芦籽,后来结了一个几十斤重的葫芦瓜。一刀切开瓜后,却看见一个白胖女娃躺在里面。孟、姜两老汉互争女娃,最后协商属两家共有,取名“孟姜女”。当时因修筑长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征集民夫,书生万喜良为逃避衙役追拿,翻墙逃进孟家院子,恰好被孟姜女发现。万喜良作揖哀告,孟姜女一看是个俊俏书生,孟老汉也觉得万喜良是一表人才,于是把孟姜女许配给他。<br> 良辰吉日正当二人即将拜堂成亲时,不料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万喜良抓了去做民夫,一去杳无音信。眼看到了寒冬腊月,孟姜女赶制寒衣,万里跋涉到长城脚下寻夫。听说万喜良早已累死,尸体不知埋于何处,孟姜女顿时失声大哭,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秋风悲号,海水荡波。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长城一段段地倒塌,足有八百里之长,一堆堆死人骨暴露出来。孟姜女为了辨认出丈夫的骨骸,咬破中指,把血滴在一堆堆白骨上,滴到万喜良的骨头之上时,血珠凝住不动。 正在这时,秦始皇巡察长城而来,见到如花似玉的孟姜女,遂起不良之心。机智的孟姜女佯装答应,但要秦始皇答应三个条件:一是搭起30里长的孝棚;二要秦始皇披麻戴孝,领文武百官到祭台上吊祀万喜良;三在成亲之前,与秦始皇游海为万喜良举行葬礼。为达到霸占孟姜女,色欲包天的秦始皇居然一一答应。祭祀那天,孟姜女在伤悲中哭完丈夫后,一纵跳入了海里。秦始皇大发雷霆,命令士兵赶忙打捞,但当即大海咆哮,狂风四起,怒涛差点把秦始皇卷进大海,使他不得不仓皇逃命。原来是海龙王和龙女同情孟姜女的遭遇,迅速派出蟹兵蟹将把孟姜女接进了龙宫。 传说不可全信,但却事出有因。孟姜女传说滥觞于《左传》,文中褒扬了一位杞粱妻。周灵王二十三年(前549年),在一场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名殖)、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功臣不够尊重,予以回绝。齐庄公遂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故事载于《左传》,但无“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br> 经过《礼记》、《孟子》的加工,《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随后在西汉刘向的《说苑》、《烈女传》中又先后平添了“崩城”、“投淄水”的情节。《烈女传》中写道:杞粱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个孤家寡人。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汉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经过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绎,杞梁妻哭崩的地方就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 西晋崔豹的《古今注》将故事夸大为整个杞城“感之而颓”,至此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到唐代时,诗僧贯休写了一首《杞梁妻》诗,诗曰:<br>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br>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br>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br> 一号城崩寒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br>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br> 在这首诗里,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嫁接到“长城”,再把“长城”直接定义为“秦长城”。这一大幅度调整,杞梁妻的故事就开始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这是一个创造性的突破。在元代的杂剧和作品中,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日渐丰满。明朝廷又开始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于是创造出了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完整故事。 同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的《孟姜女传说》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先后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震天撼地的爱情悲歌。祝英台的悲恸,孟姜女的痛嚎,都使天公震怒,风雷大作,摧裂了坟墓,吹塌了长城。爱情的热火如此炽烈,爱情的力量如此巨大,反映了人类反抗封建、反抗强暴和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共同愿望。<br> 孟姜女哭长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代代相传、令人动容的故事,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精神,使孟姜女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洁女神。后人为了纪念她,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城东6.5公里处的望夫石村北凤凰山小丘陵之巅,修建了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清词人纳兰性德在扈从东巡的途中到了山海关,登临眺望,追古抚今,看到姜女庙的凄凉与冷落,想起残酷的帝王给百姓带来的疾苦,感慨之余,填了一首《浣溪沙·姜女祠》词:<br> 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翠钿尘网上蛛丝。<br> 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六王如梦祖龙非。<br> 残阳的余晖映在海面上,贴着涌动的浪涛,成为虚渺的霓虹。寒涛日夜拍打着姜女祠下的岩石,庙中孟姜女雕像的盘髻上结满了细密的蛛丝和尘埃。登上高耸的澄海楼极目远眺眺望远处,至今犹在的望夫石上可以见到文人墨客留下的题诗。横扫六王统一四海的大业犹如一场大梦,而秦始皇也旱已长眠地下。<br> 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所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