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党史学习系列之读书接力赛(六十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银行北镇市支行 贾文龙</div> 大家好,我是贾文龙。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孔繁森廉洁自律的故事。<br><br>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在西藏十年,倾尽所有,他就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原地委书记、政协主席孔繁森。 抚养孤儿 三次献血<br><br> 在聊城市东昌湖西岸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广场上,有一条名为“生命标尺”的铜板路,铜板路尽头是一座红色雕塑,名为“人字丰碑”,寓意着孔繁森“红色丰碑、大写的人”。<br> 在孔繁森两次援藏的工作中,每次下乡,孔繁森都身背药箱,为群众治病,藏族农牧民称孔繁森为“药箱书记”。孔繁森在指挥抗震现场连续奋战七天七夜,还亲自抚养三个藏族孤儿。短短一年多时间,孔繁森在阿里走访98个乡镇,行程8万多公里。而孔繁森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存款——8.6元;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br><br> 上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而且家里本来就有年迈的老母、多病的妻子,几个孩子都要上学,经济负担很重,收养几个藏族孤儿后在生活上更加拮据,但孔繁森从没向组织上张过嘴。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和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援藏10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花76块钱买的西装从家乡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br> 为了抚养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曲印和贡桑,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化名洛珠,在一年的2月、6月、11月,先后三次献血。 因为顾不上家庭 每次通信都很自责<br><br> 1970年的春节,孔繁森从部队退伍到聊城粮食局工作,1977年孔繁森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时,到冠县一个公社搞水利建设,下乡一年多,他每天都自带干粮和咸菜。1978年年底,中央号召内地干部去西藏工作,孔繁森看到文件后就积极报了名。“那时西藏的条件很恶劣,孔繁森却有抱负和勇气。” <br> "他第二次进藏时,家里有老母亲,爱人身体不好,孩子还上学,家人和朋友都不同意他去。但是,他政治上成熟、有领导能力、对西藏熟悉、对西藏有感情,他坚决愿意再去。"1988年,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孔繁森第二次挺身而出,欣然赴藏,并于1992年年底留任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探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他跑遍98个乡镇,行程8万多公里。孔繁森工作太忙了,他其实非常关心家和孩子们。”每次他们通信,孔繁森都会对自己照顾不好家庭而感到自责。 最后一次进藏 他带走家里仅有的3万块钱<br><br> 1994年8月24日,是梁其峰一生难忘的日子。当时孔繁森去北京开会,顺道回老家看望老母亲。“那天晚上,我们一直聊到后半夜。分别的时候,我劝他尽快回来。他只说回去争取。”那是他们最后一次长谈,像告别一样。梁其峰回忆,当时孔繁森除了请陈孝忠继续帮忙照顾家人外,还主要讲了他在阿里的工作计划,决心把那里的工作做好。他交代我们,10月1日孔繁森大女儿孔静就要结婚了,不要通知很多人,不要收礼,把亲戚朋友不错的叫到一起吃个饭就行。回想起来,那就是一次告别。<br> 8月26日,梁其峰开车把孔繁森送到济南遥墙机场,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和孩子一起为他送行。到了机场,梁其峰故意把孩子叫到一边,好让孔繁森夫妇单独说说知心话。谁知道刚走开几分钟,两口子就吵了起来。梁其峰赶紧走过去,王庆芝气呼呼地说:“小梁,你给评评理,小静十一就要结婚了,家里一共3万来块钱,他全给带走了!”梁其峰问:“你不是春节就回来了,就这两三个月,你拿钱干什么?”孔繁森说:“我得用钱,老家五里墩还有点棉花,卖了给小静结婚吧!”<br><br>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br><br>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西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