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凤凰山下的六中教育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似乎命中注定,我这一生与乐都六中竟结下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缘。虽几经辗转,但我的生活始终没有绕开六中的校园。我犹如凤凰山下六中校园里的一棵小树,总有许多柔韧的根须牵绊着自己的人生脚步。人生的帆船总是被命运的风雨吹打着驶向不可预测的大海。</p> <p class="ql-block"> 最早认识六中是在1984年的夏天。那年初中毕业参加中考,考场就在六中东南角的一间简陋教室里。记得六中校园前面有一排白墙红瓦的平房,其中一间教室就是我写下第一份人生重要答卷的考场。教室宽敞整洁,窗户干净明亮,木制桌凳结实牢靠。经过两天紧张认真的考试,六中低矮的平房见证了我初中学习的成果。那一年我被乐都师范录取,成为了一名师范生,从此开始了我漫长的教育生涯。那时,对六中校园的总体印象不深,只是记住了西北角几棵粗大的柏树,在七月的艳阳中葳蕤着青翠的枝叶。至于六中的历史、学校布局、办学体制等都没有清楚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1994年的6月份,在引胜学区杨家岗学校任教初中语文时,学区组织语文教师学习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法,我作为一名校外初中语文教师到六中进行现场观摩。也是在校园东南角的平房教室里观摩了强进国老师的示范课。六中的学生在强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思考、讨论,发言大胆,讨论热烈,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去后,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践行单元整体教学法,丰富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能力。那时,我了解到六中不但设有初中,还设有高中,教室就在平房后面的教学楼上。听课之余在六中校园里闲转,看到初高中学生青春年少的身影,觉得六中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府圣地,没奢望过只拿到师范毕业证的中专生有一天会站在六中高中的讲台上。</p> <p class="ql-block"> 直到1997年9月份,从青海教育学院本科脱产进修结束,被教育局分配到六中,自己竟成了六中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从此,我与六中的情缘就深厚了,在高中语文讲台上一站就是十五年。这些岁月里,我与六中形影不移,上班的主阵地在六中,生活的安乐窝也安置在六中校园内。上班在六中,生活在六中,六中的每一处地方几乎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六中的每一片树叶几乎都留在我的记忆里。这十五年,是我见证六中历史变迁的重要阶段,也是我经历人生道路变化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1997年9月进入六中校园时,校门口东西两边修建于1987年左右的平房虽历经沧桑,但仍在发挥着作用,初中生仍在教室里上课。平房北面是一幢修建于1984年的四层教学楼,横亘在校园的正南方。平房与楼房之间有小型花园,开放着一些鲜花。教学楼第一层中间是一条南北方向的走廊,师生从这儿进出校园,然后走向校门。走廊两边是教室,高中学生都集中在这座四层教学楼上课,老师们也在这座楼上办公。楼房是封闭式的,走廊北面用玻璃钢窗封闭起来了,站在走廊里可以看到远处的凤凰山和校园北面的低矮民居。越过北面的四层住宅楼,可以清楚地看到凤凰山雄立在学校的北面。</p> <p class="ql-block"> 现在,北面的校园外面盖起了许多商品房,密密的高楼围住了学校的北面,遮蔽了秀美的凤凰山,只能看到新建的朝阳阁。虽然海东市成立后,六中于2021年元月份更名为海东市凤山中学,但在校园内已经望不到学校引以为豪的凤凰山全貌。学校也即将改迁到原大古城的地方,斜依在遥远的凤凰山下。六中的称呼也成为了历史,逐渐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那时,操场北面也有一排平房,是高中学生的宿舍。一间大教室里住着四十几个学生,有点拥挤,但很热闹。因为年久失修,成为了危房。在1998年的一个阴雨天,下了一整天的雨,一间宿舍半夜塌了房顶。不久,平房拆除了。学生搬到东面的一个二层楼上。2008年,在平房拆除的地方建了一座新的四层双面教学楼,学生搬到新教学楼,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取名为凤翔楼。原来在正南方的四层教学楼也因为成了危房于2009年拆除了,并且拆除了瑟缩在教学楼西北角的一座只有一间办公室的二层楼。那时,二层楼人们称为炮楼,学校有两三个这样的炮楼。炮楼的一楼是教师家属的宿舍,前面是水房,二楼是办公室,楼梯是铁板焊接的铁制楼梯。自从平房和炮楼拆除后,六中校园都矗立起了高楼,校园的操场面积扩大了,也显得整齐了。低矮破旧的平房和炮楼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北面平房后面还有一座修建于1993年的教师住宅楼,开始属于集体建房,住满了六中的教师。2012年,六中高中部合并到新组建的一中分校,老师们逐渐搬离出去,集资房成为了住户复杂的商品房,学校的社会性越来越浓烈了。</p> <p class="ql-block"> 2002年,拆除了南面的校门、平房,紧邻着街道修建了一座四层综合楼。综合楼的第一层留了一条一间教室大小的走道,算是六中正面的校门。开初时,老师和学生都从一楼的走道出入,也没有什么感受。当学校的一位领导出了事,后来的领导出于风水方面的担忧,紧锁了大门,让老师和学生绕道从操场东面的后门行走,才觉得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竟没有一个像样的校门。东面的走道虽然第一脚踏进六中的地方仍是楼底的通道,但那座楼房不属于六中,领导也就没有什么顾虑。学校改成初级中学后,综合楼一楼的楼道被新的校长彻底地改成了商铺,完全封闭了走道和正门,综合楼取名为弘毅楼。全校师生也就无奈地拥挤在一个狭长而又高低不平的过道里,一直沿用至今。学校的校门在学校管理者的人事变故中,经历了重建、修补、改动的沧桑。现在乐都六中改为海东市凤山中学了,但仍然是一个没有气派校门的学校,人们依旧从东面的后门中进进出出。</p> <p class="ql-block"> 校园靠近街道的西南角是一幢红色转角楼,外墙用红砖砌成,红砖直接外露,没有墙壁。走廊敞开在朝向校园的一面,只用一米多高的铁栏围住。楼上设有学校办公室、图书室、教导处等。虽然房屋有点破旧,但是红色的外观和裸露的砖块给人一种原始质朴的别样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在转角楼上,向西可以看到古朴的八卦楼,看到人来人往的广场,看到肃穆的县政府。向南可以看到幽深的火巷子,看到琳琅满目的摊位,看到出出进进的食客,看到月牙高耸的清真寺,看到南大山顶峰的积雪。这条乐都县城最具市井烟火气息的巷道,虽然经历了许多沧桑的岁月,但是热闹红火的市井生活气息依然浓厚绵长。2013年,转角楼拆除,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全封闭式的淡黄色转角楼,走廊转到了靠近街道的一面,面向街道的外墙抹上了一层青色的外衣,成为初三学生学习的专用场所,取名为博雅楼。透过走廊中的窗户,西南两面的街道景象还是一览无余。紧连着转角楼的一幢信用社四层大楼还是牢牢地矗立在西墙跟外,遮挡着来自北面街道的冷风。</p> <p class="ql-block"> 学校东面的过道紧邻着财政局的一栋家属楼和一排平房。2002年在财政局楼北面建了一栋六层家属楼,自己有幸分到了一套房屋,从此在六中校园生活了十年。家属楼靠东的地方当年还修建了一栋六层学生宿舍楼,改善了学生的住宿环境,但变更为初中后因没有住校生而失去了宿舍的价值,成为单身教师的公寓和储物室。宿舍楼北面新盖了一座二层楼,是学生食堂和教师活动室。再往东是碾伯东关学校,中间用一堵墙高高地阻隔着。直到2012年东关学校的初中部合并到六中,学校也划归到六中,才拆除了围墙,开通了一个狭窄的通道,连起了两所学校。原来的六中校园成了西院,而东关学校则成了东院。东关学校的教学楼拆除后修了一栋综合楼,成为了实验室和社团活动室。从这儿看六中校园,六中被校内校外的住宅楼切割分裂成了一个很不规则也很混乱的狭小空间,适应不了学校发展的形势,面临着搬迁扩建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学校面积小,操场更是狭小,大型体育活动难以开展。1997年的时候,住校学生早上跑操都要到校外的街道上。早晨六点钟的时候,天色朦胧,全体住校生都集中在校门外的街道上,排成了长长的跑操队伍。各班清点人数后,八九百的学生整队从校门出发,向西一直跑到城隍庙又折转回来。一路上脚步声、哨子声、口号声响彻整个街道,唤醒了乐都的早晨。2005年,山西省一所中学学生在街道跑早操时发生了重大车祸,死伤了十几个学生。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取消了到街道跑早操的活动。从此,六中高中住校生在街道跑操的历史终于结束。 </p> <p class="ql-block"> 但是学校操场紧连着教学楼,学生上体育课时,操场上的吵闹声常常传到教室里,打断了教师的讲课,扰乱了学生的听课。尤其是坐在窗户边的学生,心不在焉,眼睛不时地转向操场,向往操场里自由快活的体育运动。做课间操时,操场里容不下全校学生,只能实行单双日轮流做操的办法,委曲求全地开展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学生课余时间,只能在楼道里、操场里活动,拥挤吵闹。虽然操场狭小,但学校每年都会在校园组织纪念一二九文艺表演,而每年的夏季运动会,则要全校师生排着长队、打着旗帜到桥南的县体育场进行各类田径比赛。长长的队伍成为县城的一道行走的风景,惹得路人驻足观望。</p> <p class="ql-block"> 校园狭窄,教师没有散步的场地,只有北面凤翔楼的后面有一处榆树成荫的地方,两排盘曲扭结的榆树搭起了一条绿色走廊,几棵形如宝塔的柏树舒展着青翠的枝叶,一些低矮丛生的灌木丛零星地探出些鲜艳的花朵。虽然夹在教学楼和家属楼之间,空间非常窄小,但这些花草树木变换着春夏秋冬的美丽妆容,是校园内最为幽雅的休闲之地,似乎还传承着凤山书院“古树阴翳,榆杏交柯”的杏坛秀色。闲暇之余,老师们偶尔到那儿透透空气,看看花草,享受绿意,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p> <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部不断续写的书册,记录着时代的风云沧桑。在六中教学期间,因学校编写校史,我有幸详细地了解了六中的前世,经历了六中变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原来我绕不开的学校竟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远在晚清的1841年,这里就建起了驰名青海的凤山书院,书院遵循“六艺之精,群氏之英,明其大端为国家选”的人才培养精神和“兴学励修养生息,诚以时敦勉弟子,习诗书,亲诗友,励名节”的办学宗旨,为河湟谷地培养了诸多风流名士。从这里走出了四十八位拔贡,并且出现了吴栻、谢善述这两位开创乐都诗歌、散文和小说先河的著名文人。乐都的文学因为有了他们的宝贵创作和辛勤耕耘,乐都文化县的底蕴就厚实了很多,乐都的教育也就有了强盛的未来。他们从凤山书院得到教育滋养和文化熏陶,然后到河湟谷地去传播教育和文学创作,用凤凰涅槃的精神,克服生活的磨难,开阔人生的视野,建造文学的殿堂。吴栻的诗歌《碾伯八景诗》《青海骏马行》是富有边塞风骨的优秀诗篇,他的《会景楼记》《石沟寺游记》等是乐都最早的散文名篇。谢善述的《梦幻记》是青海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乐都唯一的一部传统小说。他的《荒年歌》是第一首反映乐都百姓生活的白话叙事诗。从强进国老师手中拿到吴栻诗文选,从张得祖教授手中得到谢善述的诗文选,我在半懂半不懂的阅读中,得到了来自乐都本土文学家的文学滋养,尤其是出自凤山书院学子的文学滋养,心中竟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和鼓舞,业余时间开始尝试文学创作。</p> <p class="ql-block"> 教育教学是塑造灵魂的人文工程,博爱、包容、创新、发展是教育的灵魂。在六中期间,各种教育教学理念像一阵阵时风吹过高中教育的实验田,经历了启发式与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激烈碰撞,尝试了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教学思路的艰难抉择,探讨过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教育作用的有机融合,实践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作用等虽然因时代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变化,但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一直贯穿在不同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一直引领着不同教师的教育行动。教无定法,但有得法。长期以来,六中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方法为不同时代的国家培养人才,通过不同形式的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这种教育功用引领着六中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条悠长的河流,校园是一片肥沃的园地,薪火相传的教育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历史的演进,凤山书院几经易名,先后改为“碾伯县立高等小学堂”“碾伯完全小学”“乐都县第六中学”“海东市凤山中学”等名称,变换着不同的学制体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延续了教书育人的宗旨,见证了教育演变的轨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了许多人才,为乐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记载,从1978年成立六中以来,经过历届教师的辛勤耕耘和青年学子的勤奋拼搏,乐都六中培养了一万多名高中毕业生,输送了六千多名大学生。2012年后,六中初级中学又为高中学校输送了上万名初中毕业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六中完成了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使命。 </p><p class="ql-block"> 2012年,我与六中因布局调整分开了,借调到教育局上班,家也搬离了六中的集资房,但是“藕断丝连”,工资关系仍留在了六中,为后来重回六中留下了伏笔。教育局借调了六年后,又于2018年三月回到了六中。在已经改为初级中学的六中,重新拿起了粉笔,站在了讲台上。虽然回来时学校的名称还是没变,但是物是人非,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开始周而复始的教师生活。</p> <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历经沧海桑田的六中早已物是人非,曾经使用了四十二年的六中名称已淹没在历史的风烟中,曾经在六中讲台上辛勤耕耘的教师大多已经退休和即将退休,曾经朝夕相处的校园已经变换了熟悉的模样,但浸染着百年薪火的六中总有那么些缘分照亮了心灵,总有那么些时光温暖了心田,总有那么些牵挂萦绕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校园在拆拆建建中变换着模样,学校在分分合合中改变着学制,学生在起起落落中经历着成长。虽然六中经历了多次的嬗变,但生活和工作在六中这方凤山脚下的教育圣地是一种缘份,相识和相守六中的新老教学同仁是一种缘份,培育和扶助六中莘莘学子也是一种缘份。但愿这种缘份化为一曲绵长而温馨的岁月弦歌,抚慰逐渐远去的杏坛春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