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可情,情可亲,情可轻!

公木(松)

<p class="ql-block"> ——读《红》后记之102一103</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30日记)</p> <p class="ql-block">  书读过几遍之后,总在萦绕一个问题:宝黛钗之关系是反叛与守旧的意识形态斗争经典么?如果有看书人用此观念去解析当无可厚非之,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但若说曹公是带着此意识形态写小说那可就标签化了,曹公没有这种自觉意识,只是用批判现实主义(这也有评者附加之嫌,因他肯定也没此理念)或把现实艺术化写小说,所以曹公写小说时当没有“意识”,是读者的意会理解。</p><p class="ql-block"> 我反复品味宝黛钗在书中的关系线脉,个人认为可用“情可情,情可亲,情可轻”加以厘清,不知可附会否(个人附会,与著书人无关亦与批评家无关)。所以我就不用从什么“意识”与“主义”了,从个人瞎想与胡扯吧!</p> <p class="ql-block">  可能上三个词组都是“秦可卿”的谐音。正是的。因为宝黛钗三人的情感脉路正是秦可卿授予的。秦可卿是宝玉的第一启蒙师,也就教诲了“第一淫人”宝玉,让他在凡间演绎了一段“情可情,情可亲,情可轻”的由初蒙到应适到尽情的三角关系(如果认同此三角关系的话),完成了太虚仙姑安排的凡尘经历,也就完成了曹公的故事。下面先说秦可卿与宝玉之关系。</p><p class="ql-block"> 秦可卿——警幻仙姑之妹,任职痴情司主管,名兼美,字可卿。名天下笫一情人,也是宝玉笫一情师。因在太虚初见之时宝玉就见其有宝钗之貌黛玉之灵可卿之形(兼美),故让宝玉认为此人是“可情”之人。在太虚为宝玉传术,在凡间是宝玉之侄媳妇,当是“可亲”之人。但因淫乱天香楼离尘而去,即成“可轻”之人。这秦可卿即是三个层次关系的授予者也是实践引导者。于是宝玉也就从初蒙之悟认同与黛玉是“情可情”之关系,与宝钗成姻是“情可亲”之无奈关系,之后因大荒山青梗(情尽)峰之警醒顿悟离尘而去让所有之情都成为因“情尽”至“情可轻”。这就是轮回。</p><p class="ql-block">完成此全程,秦可卿的授业完成,那宝黛钗的故事就终了。这就《红》之三角关系之脉路。</p> <p class="ql-block">  情可情——林黛玉。书中有评林是“情情”之人。即对有情人赋情。宝玉是“情不情”之人,即对所有人都很好,不论小姐丫头,一律喜欢。这两人在一起肯定会“情可情”。初蒙之时,因宝玉情所有人,自然必情黛玉,情窦初开之际,黛玉自然认为宝玉有情,于是便认之“可情”。即认作知己,且此时情真而纯,是小儿女初恋之神圣,不含丝毫杂念地海誓山盟。由少小无猜向反复求证的执着,流尽了泪,撕裂了心,先身而去(神灵安排还泪了结前盟),则这段“情可情”终于走完了。</p> <p class="ql-block">  情可亲——薛宝钗。书中评宝钗是“情时”之人,即到可情应情的时候就应赋情。在朦胧期虽宝玉“情不情”,宝钗认为不适时亦不赋予。后有“情可情”在少小向青春过渡,宝钗也是隐忍的。但半成年后“情可情”的黛玉走了,宝钗才认为“情时”已至,宝玉则是适时亦“情不情”,即对宝钗当然也情,况且姨表之亲,于是二人便让人促成“金玉良姻”——“情可亲”了,于是成了夫妻之份。这大约即是宝钗的适时之情——亲了。好象这“情可亲”并不持久,何缘?青梗(情尽)峰有太虚仙姑的先示,尽情而为,情尽即返,青梗峰召唤顿悟,不可违,当然只好“情可轻”了。于是宝玉“情可轻”走了,宝钗的“情可亲”也成了“情可轻”。凡尘之情了断,可青梗峰去了,你就孤灯独守吧!</p> <p class="ql-block">  情可轻——青梗峰(情尽)。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是顽石通灵之处。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是绛姝仙草欣苏之处。仙姝因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甘霖之恩结木石之盟,二位受太虚之咐到凡间了却还泪之愿(木石前盟)。又说僧道二仙携通灵之石也到太虚安排下凡去了一段风流,竟没交待这石头与侍者有何关系,是合体?还是真假各一,异地而投。总之故事含糊地让宝玉与黛玉成了木石前盟的两方。于是黛玉情有情(甘霖之恩)于宝玉,泪尽盟清。宝玉因情不情故对还泪之情亦情,于是有"情可情″之缘。缘尽黛玉回三生石了。宝玉因与宝钗在太虚有情交(与秦可卿之交)与神交(正册词曲之示)又在凡间又有亲交(姨表姐弟),故二人完成了“情可亲”之缘。缘尽后宝钗守空房孤灯至回太虚,而宝玉则回大荒山青梗(情尽)峰,即凡尘之情巳尽,当可轻放而去,这就是警幻仙姑安排的一场风流孽事了结,各归本位了。此即“情可轻”之源头与归处——青梗峰。</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意义上讲,宝玉对黛钗之情的脉络是从"尽情″峰处出发,经“情可情”遇林,经“情可亲”适薛,因青梗(情尽)峰之负已罄便由“情可轻”之径回尽情处消帐。这秦可卿即是三脉之引络。我这用谐音方式解宝黛钗之缘结是否成理,就算对《红》也说“情尽”了!</p><p class="ql-block"> 曹公成书用的是宿命论与佛道之意,本人以此思路揣三角风流,符与不符权作一笑吧!</p><p class="ql-block"> 20220728整理(图自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