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广州市恩宁路127号。自2016年6月正式开馆以来,许多有关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新闻报道一直诱惑着我,也几许旁过却未入馆参观。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的艺术修养低下,唯恐难于领悟那古老又深邃精妙的粤剧艺术。不知不觉六年多过去了,直至近日心血来潮,才顶着烈日、冒着高温、走马观花,了结多年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入馆便被那恢弘大气的建设规模以及富有岭南园林风格的山山水水、楼台亭阁等美景给惊到。经了解才知道粤剧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多达21700多平方米,由基本陈列展厅、主题展厅、剧场、园林景区等展示区域组成。广州市西关老城区繁华的恩宁路寸土寸金,在此地段构建宏大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不止于考虑西关在历史上是粤剧的发祥地和曾是多位粤剧名伶故居所在地,更可见广州市政府及相关机构对粤剧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给予极高重视和鼎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岭南园林建筑与粤剧是完全不同种类的艺术,将两种类型的艺术糅合在一起,让人产生视觉与思维错位的感觉。但面对晚沙湖、八合阁、銮舆阁、红船石坊、广福台等各种仿古建筑,又都与粤剧的机构、典故、诗歌等元素巧妙地融合成一体并隐藏着丰富的内涵,让人耳目一新;也许改名为广州粤剧艺术博物园更为贴切。难怪乎,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于2017年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乃实至名归。</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壮观的亭台楼阁</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珠水清音”大牌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和阁</p> <p class="ql-block"><b> 八和阁 </b>是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最高建筑物。八和会馆是粤剧行会组织,也是海内外粤剧艺人的精神家园,依此命名为八和阁。</p> <p class="ql-block"><b> 銮舆阁 </b>是一座八角攒尖顶、覆有绿色琉璃瓦屋面的二层建筑,与博物馆北岸建筑群隔水相望,是可内外两望俯瞰观景的最佳视点。</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和阁与晚沙湖</b></h3> <p class="ql-block"><b> 西洋楼</b> 远看白色西式穹顶的二层凉亭犹如山石中生长出来的白蘑菇,花格窗与西班牙花阶砖充满异域情调。这也许是岭南园林风格区别于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的独特之处。</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b>水上戏台——广福台 </b>庄重浑厚、乌瓦鎏金的广福台是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核心建筑,是整座园林之中唯一纯木结构建筑。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大戏台前,市民可以临水凭栏观赏粤剧。</h3>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中心地带的晚沙湖、红船石舫及临水戏台应是根据“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的清代这首竹枝词来构思和命名,引人追忆当年粤剧戏班在岭南水乡乘红船沿水路四处演出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粤剧包含武术、音乐、诗歌、杂技、服装、化妆、美工等多种艺术元素,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者;自古就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p> 临水的广福台每天都有演出。在炎热的高温之中,我们仍然看到粤剧演员在台上演出,只为更多的市民、游客领略粤剧的风采,一段粤曲让人们沉醉在悠扬的粤韵之中。 手、眼、身、步、法,是指粤剧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手”指各种手势动作;“眼”指各种眼神表情;“身”指各种身段工架;“步”指各种形式的台步;“法”则指上述几种表演技术综合运用的程序和法则。 在展厅一隅,几位老人家在电子屏前,既观看粤剧艺术讲解,又叹空调,不亦乐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粤剧的各种行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关粤剧的各类画展</p> <p class="ql-block"> 粤剧人才辈出,硕果累累。</p> 广东粤剧团赴北京演出《搜书院》,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和称赞“粤剧发出新光彩”,并将粤剧比喻为“南国红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粤剧(关汉卿)剧照</h3> <p class="ql-block"> 暑期有许多学生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该小学生目不转睛看着粤剧表演视频,过了大半个小时仍然站在那里,如此厚爱粤剧艺术的小戏迷,不愁粤剧后继无人。</p> <p class="ql-block"> 粤剧戏服多以广绣制作而成,精致并厚重,曾记得广州市人民南路有一戏服厂,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粤剧演出的部分乐器。最右侧是一把保存了100多年来自西德的小提琴。可见粤剧发展过程中西包容,为我所用。</p> 旦、生、净、末为粤剧中的角色划分。“旦”全为女性,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等。“生”全为男性,分老生、小生、武生等。“净”亦叫花脸,故反其意称为“净”;“末”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亦反其义而称为“末”。 <b> 红船 </b> 是早期粤剧戏班来往于珠江三角洲进行演出的交通工具和生活居所,因外部漆上红色,故称红船;粤剧艺人则称为"红船子弟"。 荔枝湾涌环绕粤剧艺术博物馆(南岸),极似粤剧殿堂的护城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南岸全貌俯视图(此图来自网络)</h3><div> 粤剧艺术博物馆沿荔枝湾涌分为南北两岸,其中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