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从2016年冬一个“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的大风雪天,我第一次来到大寨入住“铁姑娘客栈”,至今七个年头里,我已八次来到大寨,八次入住这个客栈了…… </p><p class="ql-block"> 客栈老板姓贾,老板娘姓甄,初次相见,当互问姓甚名谁时,这对真(甄)假(贾)夫妻组成的独特姓氏家庭,真的有点让我忍俊不禁,哑然失笑。</p> <p class="ql-block"> 贾老板的母亲是当年在郭凤莲队长带领下的二十三名“铁姑娘”队员之一,尽管她今年已七十七岁年纪了,但看上去身体很健康。在一起吃饭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甄老板娘与婆婆关系十分融洽,孝顺、贤惠,相互间问长问短,分外亲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郭凤莲书记的家就在客栈后面的那个“农家小院子”里面,与邻居村民的房子没有什么两样。</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与朋友开车一早从诸暨老家出发去大寨,一千四百公里的路程,到晚上九点多才到达,而郭书记竟做好“大寨八宝糯米饭”等着给我们接风,感动之余,非常过意不去。</p> <p class="ql-block"> 每次到大寨,必先上虎头山永贵大叔墓前,给他点上三支香烟,代替三支清香,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然后鞠躬、鞠躬、再鞠躬。</p><p class="ql-block"> 贾老板多次陪我参观虎头山景区,因此,我对山上的每一个景点,都了如指掌。在虎头山的梯田里,随便抓起一把土来,只要轻轻一捏,仿佛就能挤出当年大寨人的汗水来。</p><p class="ql-block"> 在大寨村里,我几乎走遍了每一个角落,在火车厢式的几排窑洞前,我的脑海里又像放电影一样看到了当年“白天治坡,晚上治窝”的奋战场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是第二次到大寨的那天,一个盛夏季节,贾老板陪着我又到虎头山转了一圈,然后到“狼窝掌”旁边的窑洞“农家乐”,这也是当年的一个“铁姑娘”的子女们开的。</p><p class="ql-block"> 窑洞里面很是凉爽。贾老板点了好多特色菜,其中有一盘薄薄的玉米饼香甜松脆,非常爽口好吃。贾老板介绍说:“六十年代,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陪阿尔巴尼亚客人访问大寨时,他就在大寨社员家里用玉米饼和这些农家菜饭招待外国贵宾的,大家还都吃得津津有味呢!”“啊!是吗?那我们今天也太运幸了!”我惊喜着道。</p><p class="ql-block"> 贾老板还特别点了一瓶“大寨高粱酒”。</p><p class="ql-block"> 当贾老板帮我撕开卫生餐具,拿出里面的二两玻璃小酒杯,准备往杯里倒酒时,我见状忙说:“贾老板啊!这二两小杯喝酒倒酒也太麻烦了!我们干脆换成大碗,一瓶酒我们俩平均喝,这样可以省去许多脚手,你看好吗?”贾老板一呆,满脸疑惑地看着我问道:“吴大哥啊!这可是俺们大寨度数最高也就是最好的酒,五十三度呢?听说您们浙江人喜欢喝红酒、黄酒、啤酒的,这样的高度酒您喝半斤能行吗?”我故作不悦逗他道:“开得起饭店不怕大肚汉,请得起客人别吝酒水贵。我们老家的同山烧、斯宅烧都六十多度呢!我们诸暨人从来不喝低度烧酒的。”贾老板一听我这么说,忙不迭声地附和着说“好!好!好!”于是,两个大碗里各均匀地倒了半瓶酒,就开喝了。</p><p class="ql-block"> 我俩一边喝,一边聊,从贾进才、陈永贵、郭凤莲、宋立英、梁便良……聊着大寨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骄阳渐渐地滑落到了虎头山的背面,把虎头山的倩影投射在“窑洞农家乐”的院中、“狼窝掌”的梯田里、大寨村的村落里,天渐渐地拉上了淡淡的夜幕。</p><p class="ql-block"> 司机在提醒我们:“天快黑了!两个人一斤酒喝半天,也算不了“梁山好汉”的啊?”</p><p class="ql-block"> 我们遂起身告辞,醉眼朦胧地回到了客栈。</p> <p class="ql-block"> 甄老板娘在自家客厅的茶几上早已放上了大寨特色的美味佳肴,旁边放着一瓶与中午喝过的一模一样的“大寨高粱酒”。</p><p class="ql-block"> 贾老板拿起那瓶酒问我道:“吴大哥,咱们晚上还继续喝吗?”“那当然!我们老家规矩是:上顿酒喝多了,下顿必须接着喝,这叫‘还头酒’;东北人叫‘透一透酒”,如不这样的话?以后就慢慢对酒不感兴趣了;而喝惯了酒的人,如果以后对酒没了兴趣,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贾老板一听我这么说,又忙不迭声赞同说:“对!对!对!吴大哥说得有道理,咱俩又一个人平均半瓶,用大碗喝!”“这就对了!”我俩又喝开了。</p> <p class="ql-block"> 酒到酣处,贾老板说:“吴大哥啊!咱们以后兄弟、兄妹相称好吗?您别再叫俺们夫妻俩什么贾老板、甄老板娘了!就叫贾老弟、甄老妹就行。欢迎大哥以后带大嫂、带儿女们、带朋友们多来大寨、常来大寨!大寨永远欢迎您们!”我说:“谢谢贾老弟、甄老妹,我们千言万语碗中酒,啥都不说了,一口干吧!”</p> <p class="ql-block"> 大寨,是一个去了还想去,去了就不想回来的一个好地方。在我的人生经历中,除了大寨,还真没有一个风景区能让我去参观、游览、学习、感悟八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大寨,她是一个仅一点八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山村,她没有奇山异水的旖旎风光、也没有高楼大厦下的车水马龙、更没有脍炙人口的山珍海味;她有的只是太行山腹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虎头山及山上的梯田和山下的窑洞;还有用虎头枣、小米、红豆、黄米等做的“大寨糯米八宝饭”;还有真诚、朴实、热情的如贾老弟、甄老妹等大寨村民;而最主要的是还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悟!“大寨精神”永放光芒!</p><p class="ql-block"> 我想念大寨、热爱大寨;大寨,我还没有爱够!我期待着第九次、第十次……去大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