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河南大环线七日游(二)

杨胡子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杨胡子</p><p class="ql-block">器材:iphone13</p> <p class="ql-block">一、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D4,7月25日)</p> <p class="ql-block">陈家沟也称为陈沟,原名常阳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更名陈家沟。该行政村隶属焦作市温县赵堡镇,距县城5公里的青风岭中段,15分钟车程,交通方便。</p><p class="ql-block">陈家沟有令人敬仰的陈式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有享誉国内外的陈家沟武术馆,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杨露禅大师学拳处。其中,历代宗师纪念馆是为纪念太极拳历代宗师所建。</p><p class="ql-block">在陈家沟武术馆,可以一览当代太极拳师的风采。在武术馆大厅的四面墙壁上,可以看到当代太极拳名家以及后起之秀的展板。其中当代太极拳大师陈小旺,曾多次夺得全国太极拳、太极推手冠军。与他相邻的是当代太极拳大师、全国武术十大名师陈正雷;以及与陈小旺、陈正雷并称为“四大金钢”的王西安、朱天才,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人人身手不凡,传拳授艺于五湖四海,名声远播于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陈家沟青风岭下是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所演绎的故事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陈家沟正门</p> <p class="ql-block">陈家沟太极拳学校</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祖祠</p> <p class="ql-block">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氏太极拳创始人。</span>出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代表作品有《拳经总歌》。</p> <p class="ql-block">拳谱堂</p> <p class="ql-block">陈长兴(1771—1853),河南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成年后以保镖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名,被称为“牌位大王”(意即平日练拳姿势端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是站立,都立身中正)。无论看戏、赶会,站立千万人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他对太极拳的发展,贡献颇丰,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其著述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太极拳十大要论》。</p><p class="ql-block">这些理论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宝库,将太极拳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人启发很大,是中华武术的宝贵财富。特别是他敢于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旧称广平府)的杨福魁(露禅),佳话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祖师堂</p> <p class="ql-block">阴阳石</p> <p class="ql-block">学拳三阶段</p> <p class="ql-block">中国太极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陈长兴与杨露禅“偷拳”</p> <p class="ql-block">尝试太极拳</p> <p class="ql-block">二、雨中游黄河三峡。(D4,7月25日)</p><p class="ql-block">河南济源黄河三峡景区(孤山峡、龙凤峡、八里峡)乃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十大热点景区、小浪底之精华景区。景区位于小浪底大坝上游20公里处,总面积80平方公里。地处北部山岳旅游带与南部黄河旅游带(三点一线)的水陆接合部、国家级风景区王屋山、小沟背景区与小浪底游线的枢纽地段。</p><p class="ql-block">黄河三峡群峰竞秀、山水交融,三条峡谷各有千秋。孤山峡鬼斧神工、群峰竞秀;龙凤峡九曲十折、峡深谷幽;八里峡,峭壁如削、雄伟壮观,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峡”。不仅山、水、崖、洞和谐交融,自然资源丰富,而且还有鲧山禹斧、犀牛望月、孟良活地、京娘化凤、石人顶石山、章公背章婆等自然人文景观,景点达80余处。是小浪底旅游资源之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水绕青山山绕水,船在青山顶上行。景区山水交融、港湾交错、高峡平湖、奇峰林立,构成一幅北方少有的江南之美、水乡之秀的壮丽画卷,完全可以和长江三峡媲美。登上被称之为“万里黄河第一楼”的大河楼,但见水天一色,满山挂翠,大河如带,游船穿梭,水鸟翻飞,美不胜收。 小浪底黄河三峡,峰峦雄崎,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飘渺仙境;高峡平湖,山水一色,有漓江神韵。既有南国山水的柔媚与婉约,又不失北方山水的雄健与阳刚,集南北山水之大成。荡舟碧波上,仿佛进入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p> <p class="ql-block">玄天洞索道处观干涸的黄河与黄河玻璃大桥。因下游小浪底水电站调沙、调水,放干了黄河水!</p> <p class="ql-block">黄河玻璃大桥</p> <p class="ql-block">坐黄河玻璃水滑道</p> <p class="ql-block">雨中登桃花岛——下午4点过,准备坐缆车游桃花岛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狂风怒号,只匆匆的登上桃花岛一瞥。</p> <p class="ql-block">三、夜游洛阳丽景门。(D4,7月25日)</p><p class="ql-block">丽景门,是金明洛阳城西门,始建于金兴定元年(1217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西关,在隋唐应天门遗址东北。</p><p class="ql-block">据《老城区志》载:“金明洛阳城四面开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p><p class="ql-block">历史上,金明丽景门城楼屡经毁败,屡经修复。今日老城区的丽景门占地面积1.8万余平方米,是市政府于2002年在金元明清时期的丽景门原址重建的。由于和隋唐时期的丽景门同名,很多人误认为该丽景门始建于隋唐,其实这是错误的。老城区丽景门始建于金代1217年。复建之初叫丽京门,2009年3月10日更名为丽景门,是一座重现古都洛阳风貌的城楼,被评为洛阳市新八大景,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整个丽景门景区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成为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并且被评为洛阳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九龙抱鼎柱</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中原第一门</p> <p class="ql-block">登上丽景门城楼观古都洛阳夜景!</p> <p class="ql-block">四、登栾川老君山。(D5,7月26日)</p><p class="ql-block">老君山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七里坪村21组,占地面积26.66平方千米。是国家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被公认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到此归隐修炼,使之成为“道源”(道教起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p><p class="ql-block">北魏始于其上建老君庙以纪念,自北魏起,老君山从山门七里坪入口处起,太清宫、十方院、灵官殿、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传经楼、观音殿、三清殿、老君庙等庙宇16处之多。历代毁毁修修现存6处,以顶峰老君庙最为壮观,在中原众多庙宇中屈指可数。</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派尉迟敬德重修景室山铁顶老君庙,并赐名为“老君山”。</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明神宗诏谕老君山为“天下名山”,并发帑金建殿,成为历史上惟一被皇封为“天下名山”的中国山脉,同时是道教中历史最长的山脉。</p><p class="ql-block">1997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21年4月15日,老君山景区已开发建成了八大景区,138个景点,为中原地区集山水景观与道教文化为一体的标志性景区。</p><p class="ql-block">老君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高度从750米到2217米,在海拔2200多米的主峰区,石峰呈斜歪状,北坡缓(60~70度),南坡近直立(80~90度)。其原貌保存良好,形成于十九亿年前的大陆造山运动,它记录着19亿年来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有较高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老君山上山索道</p> <p class="ql-block">十里画屏景区,大雾弥漫,时隐时现,真乃仙山也!</p> <p class="ql-block">伏牛山(老君山)乃黄河、长江的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伏牛山(老君山)最高峰,海拔2217米!</p> <p class="ql-block">金顶金殿</p> <p class="ql-block">老君山金殿许个愿!</p> <p class="ql-block">金顶道观群</p> <p class="ql-block">五、中国佛教发源地——洛阳白马寺。(D5,7月26日)</p><p class="ql-block">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p><p class="ql-block">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p><p class="ql-block">其“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入列“洛阳八大景”。但被当代中国人淡忘,而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聆听钟声的游客绝大多数来自东瀛,在这里喜迎新年是不少日本人的神圣愿望。故敲钟时间改为日本新年到来时。</p><p class="ql-block">白马寺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白马寺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p><p class="ql-block">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p><p class="ql-block">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p><p class="ql-block">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p><p class="ql-block">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正门</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古刹</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p> <p class="ql-block">卧玉佛殿</p> <p class="ql-block">桑树王</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二位印度高僧译经处</p> <p class="ql-block">日本高僧空海和尚,到中国学习唐文化,回日本后创造了日本文字!</p> <p class="ql-block">法宝阁、释源陈展馆</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p> <p class="ql-block">缅甸佛殿</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p> <p class="ql-block">六、夜游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D5,7月26日)</p><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修建在隋唐洛阳皇宫紫微城遗址的核心区域,主要分布有唐代的明堂、天堂和九洲池等建筑遗址。</p><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朝的都城遗址,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唐高宗称其“中兹宇宙,均朝宗于万国”,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沿用至五代北宋,共530余年,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p><p class="ql-block">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迁都洛阳,官称东京。609年改称东都。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颁布《建东都诏》定为东都,与长安并列为首都。光宅元年(684年)改称神都,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定都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东京。</p><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分为宫城(紫微城)、皇城、外郭城、上阳宫等,全域约51.9平方千米,有3市109坊。按天人合一的理念设计,以皇宫紫微城为核心,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被誉为万宫之宫,奠定了中国宫城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后宫殿建筑的范本,被宋元明清皇宫所仿效。</p><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不仅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渤海国的龙泉上京、中京、东京,以及日本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等五座都城的规划设计都明显受到隋唐洛阳城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是国家大遗址保护示范项目和重点工程。 </p> <p class="ql-block">1、明堂——武则天处理朝政处</p><p class="ql-block">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号称“万象神宫”,是唐、武周神都洛阳的地标性建筑,高达98米,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亦为中国建筑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唐、武周明堂始建于垂拱三年(687年),次年底建成,号万象神宫,允许百姓入内参观。695年被毁,次年重建号“通天宫”。</p><p class="ql-block">明堂共三层,底层方形象征四季。中层十二边形效法十二时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二十四边形,法二十四节气。顶层置金凤(后改作火珠,被誉为“国宝”),中有巨木十围(周长15米),上下通贯。</p><p class="ql-block">唐人刘允济作赋赞曰:“粤自开辟,未有若斯之壮观者矣!”“盛矣美矣,皇哉唐哉!”开元年间李白随唐明皇至东都,作《明堂赋》赞曰:“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年兮悠哉!”</p><p class="ql-block">明堂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其保护展示工程于2012年4月初步落成,高21.18米。2015年提升至33.52米,与“天堂”合称“明堂天堂景区”,并于4月11日全面开放。</p> <p class="ql-block">在明堂与明星留影同框啦!</p> <p class="ql-block">2、天堂——武则天礼佛处</p><p class="ql-block">天堂是武周紫微城内的礼佛堂,寓意“至高无上之堂”。亦名功德堂、通天塔、通天浮屠。公元689年由武则天建于神都洛阳,位于紫微城核心区,正殿明堂的北侧。</p><p class="ql-block">天堂是武则天感应四时、与天沟通的御用礼佛圣地,内有用夹紵工艺制造的大佛,相当巨大,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该消息传入日本后影响了奈良东大寺建设。</p><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天堂分五级,至三级则俯视明堂,具体记载高达312.09米,是世界古代史上的最高建筑。但现存最高木结构建筑释迦塔只有67.31米,郭黛姮教授认为从技术上来说这个记载是不确切的。695年明堂、天堂一同被焚毁,武则天重建明堂,天堂改作佛光寺。</p><p class="ql-block">天堂遗址地下夯土层直径有70米之多,中心柱遗址坑外两圈都是用很厚的青石垒砌,足见其宏伟程度。在遗址上复建的新“天堂”是座唐式风格建筑,高88.88米,外观五层、内实九层,取“九五至尊”之意!并非历史上天堂的原样复原,而是座保护展示性建筑,2014年4月开放参观。</p><p class="ql-block">天堂也是徐克导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通天浮屠的原型所在地。由于受到该电影的影响,天堂又被社会各界称为“通天浮屠”。</p> <p class="ql-block">登上天堂九楼观隋唐洛阳城夜景,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3、应天门</p><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p><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如唐高宗诏释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武则天登基称帝等,功能类似北京午门。亦是接见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万国来朝之所,1985年全日本文化团体联合会等在应天门遗址建立“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纪念碑亭。</p><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东西长达137米,两侧阙高36.4米,有今天十三层楼高。门有两重观,上题“紫微观”;建有崇楼五座,似五只凤凰,故称“五凤楼”;城楼下开有三个门道,中为御道,左入右出;门前置有象征皇家威仪的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p><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其建制对北宋汴梁宣德门、元大都崇天门、明清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名称更被日本京都·应天门取用,被誉为“隋唐第一门”、“天下第一门”,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2016年,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投资约2.1亿,由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先生主持设计。2019年9月,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同年底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