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远行·走进青藏之G109(十四):“红房子”,志愿者薪火相传守护长江源

鞑靼

<p class="ql-block">长江源<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纪念碑后面有一栋藏式风格的建筑十分引人注目,墙体上“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站”一行大字赫然醒目。这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在长江源设立的民间自然保护站。</span></p> <p class="ql-block">这栋被称为“红房子”的建筑落成于2012年9月30日,也是长江源第一座民间自然保护站、中国民间第二座自然保护站。我们正在拍照时,一位年轻的姑娘从楼里出来热情邀请我们进屋参观。</p><p class="ql-block">这位来自珠海的姑娘是保护站的志愿者。她告诉我们“红房子”的前身是一片“垃圾堆“,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一到下雨天,便臭气熏天。最终,经过各方努力,在“垃圾堆”上建成了今天的“红房子”。</p> <p class="ql-block">“红房子”主要负责长江源地区的垃圾清理与调查,通过志愿者招募和系列项目的实施,推动长江水源地垃圾污染状况的持续改善,为高原牧区的垃圾收运和处置作出示范。</p> <p class="ql-block">每年约有200名志愿者轮换来到“红房子”做时间长短不一的义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克服高反高寒,不取分文报酬,与保护站工作人员一起,撑起了这里大大小小上百个项目的运营和维护工作。</p><p class="ql-block">在这支适应高原极地、兼具专业和耐力的志愿者队伍中,有科学家、人类学家、冰川学家、动植物学家、高山病医生,还有一流的驾驶员、摄影师、探险运动员和影视明星。</p> <p class="ql-block">数万货运车辆和游客私家车昼夜不停行驶在青藏公路上。志愿者根据对昆仑山口至唐古拉山口450公里青藏公路两侧的调查,从2013年至今共计约有16万件垃圾,包括塑料瓶、易拉罐、塑料袋及其他塑料包装。</p><p class="ql-block">除了金属垃圾以外,其他几乎都为食品、饮料包装及其他生活物品包装,占调查垃圾总数的97%,而这些垃圾主要来自卡车司机和游客的随意丢弃。通过这些调查,促进了青藏公路沿线雁石坪、沱沱河、西大滩垃圾填埋场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还深入牧区开展有关垃圾危害的相关教育培训,让牧民们做到不乱扔垃圾。同时,志愿者还会以“用垃圾换物品”的奖励方式,鼓励牧民从遥远的牧区把不可降解的垃圾带到保护站,并以此给予牧民一定生活用品的奖励,比如用5个塑料瓶换1瓶饮料等。</p><p class="ql-block">在对牧民带来的垃圾实施分类后,志愿者们会对可降解垃圾进行就地掩埋;对不可降解的垃圾,志愿者们则会进行特殊包装,通过向途经保护站的自驾车和空返车进行环保宣传,动员大家带走一袋垃圾至格尔木指定回收点进行后续处理。</p> <p class="ql-block">建站至今,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志愿者团队共完成青藏线垃圾调研8项,清理垃圾80万件。累计超过1000名的志愿者的薪尽火传,参与守护长江源保护志愿行动。他们跋涉青藏之间,克服高反高寒,不取分文报酬……</p><p class="ql-block">听了志愿者耐心细致的介绍,我们被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今天我们行走在青藏线上看到如此美好的风景,其实都是因为有志愿者薪火相传、默默奉献。想到这里,我们也欣然接受她的请求带走了两袋垃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