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李得胜(中国摄协会员)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端坐在幸福里的流水口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 ——大通县文联“喜迎二十大,小村大变化”主题采风活动侧记 □李永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梦里乡愁眼前人,此心安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当我在电脑上敲出这几个字的时候,那山,那水,那纯朴的山里人家,那些关于流水口村一花一草诸多的美好回忆,再次一一铺展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流水口村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半浅半脑山的狭长地带。这里三山环抱,山林叠翠,植被茂盛,稼穑葳蕤,牛羊入画,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这里年平均气温0.8℃,海拔2463米。全村有6个小队,320户人家,人口约1256人,其中汉族人口872人,藏族人口384人,退耕还林后人均土地2.5亩,农业种植结构上以马铃薯,油菜,小麦为主,其中大部分土地流转以连片马铃薯种植和中药材种植。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农业为辅,劳务输出为主。为夯实基础农业,提高粮食产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乡党委、政府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种植方式,近年来全乡实施了以流水口为中心的5000亩双垄地膜马铃薯种植项目,品种多、数量大、面积广。通过几年的努力,群众的种植积极性明显增强,种植收入明显增加。</p><p class="ql-block">地理上,流水口村位于达坂山脚下,(达坂:蒙语,意为山口;山岭)地处青海省大通与门源两县的交界处,是青海通往甘肃的交通要道。在青海高原的众多的山峦中,达坂山只能算小字辈,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达坂山在高原声名显赫。在解放前这里是途径海北州门源县的唯一路线,是通往甘肃新疆和内蒙的交通咽喉。古时流水口村就有客店商铺,这里商贾驼队,各色人等来来往往,是名副其实大坂山下的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初到流水口村,我和随行的摄影师李得胜老师首先对这个富有诗意的村子名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次为期两天的采风创作活动中安排结对的村书记达世成家我们卸下采风需要的一些行李便迫不及待地去打听寻访村子里一些年长的村民。</p><p class="ql-block">据本村康维秀老人讲解,流水口村有庙沟水,上沟水,达隆村上滩黑泉水三条溪流汇集在此处,最终并入东峡河,流水口村名称由此得来。</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暑天的炎热悄悄散去,我和分组安排同住的摄影李得胜老师在村民康维秀老人的陪同下说说笑笑,信步走进村子后面的庙沟。拾级而上,远眺流水口村对面峰峦叠嶂,青山如黛,近处阡陌纵横,金灿灿的油菜花一大片一大片的镶嵌在碧绿的田野上,通畅的乡间柏油公路上车辆往来穿梭,这盛夏的流水口村目之所及美的不可方物。置身山林,天高云淡,山花烂漫,山雀啁啾,倏忽一阵微风拂面,花草馥郁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指着南边山坡上一片茂密的云杉林,康老不禁豪情满怀,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康维秀,流水口村人,中学文化程度,54年生人,86年入党。据老人口述,68年以前流水口村天然林监管疏散,私砍乱伐,山林覆盖率不到现在的37%,山上的植被也没有现在丰茂。 </p><p class="ql-block">1978年正当岁激情燃烧风华正茂的他被选为村里的共青团员造林突击队负责人,带领全村青年以林场每亩地5元的微薄补贴在庙沟中叉,南叉,俄包沟,账房沟以一把铁锨两个馍连续奋战四个春秋植树造林。据老人讲,当时购买的树苗尚不足20公分高,所幸流水口村雨水充沛,土质较好苗木成活率极高。经过这些年来的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工程。流水口村,水源涵养林面积增至1.25万亩左右,现有灌木林约1.09万亩,天然乔木约0.26万亩,主要乔木树种有白桦,青海云杉,山杨,灌木树种有小孽,沙棘,金露梅,银露梅,杜鹃,山生柳等。</p><p class="ql-block"> 由于近年来政策引导管护得力,村民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林区内的野生动物种类日臻繁多,有白肩雕,普氏原羚(黄羊),白唇鹿,马鹿,岩羊,金雕,红隼,蓝马鸡等珍禽走兽时有出没。林区内还有黄芪,赤芍,羌活,茵陈,大黄,党参,柴胡等百余种中药材。</p> <p class="ql-block">翌日,又是艳阳高照。</p><p class="ql-block">骑着书记家的电动三轮车,我们一行人走访流水口村西门塔尔肉牛繁育大户刘世明一家。</p><p class="ql-block">刘世明,流水口村民。现年只有29岁的他初始不善言辞,略显腼腆。再接下来的采访中,一入主题小伙子便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因家中长辈患病,一直在外打工的他为了照顾家人,2015年自筹资金5万余元,先期购进了7头西门塔尔小牛犊,在他的精心饲养下,如今短短七年存栏已达31头,靠繁育牛犊年收入毛利达7到8万元,他还承包村里的撂荒山地,种植青饲料,缓解精细饲料的上涨压力。目前,已带动全村152户村民小规模养殖,托起了流水口村民副业收入的半边天,走上了因地制宜发家致富的小康路。</p><p class="ql-block">细心的摄影师李得胜老师发现,但凡养牛的人家,在圈舍的墙壁上都贴着牛粪饼,还有一些晒干的牛粪饼整齐的码放在牛棚一角。陪同我们采访的康老乐呵呵地说,你们不知道这东西在我们这里是一件宝贝啊,这几年煤炭价格坐上了火箭,我们山里人到了冬天做饭取暖全靠它了,即节省了煤电的开支又搞了环保。我们不禁感叹,守着偌大的山林,烧自家的牛粪,这就是如今的流水口村民。</p><p class="ql-block">走出刘世明家,在村委会小广场上我们偶遇了一群在凉亭下吹拉弹唱的老人。据一位拉板胡的老人讲,流水口村在以前有个秦腔眉户剧团,只是后来多种原因没落了。他们中有三个是当年剧团的琴师,古稀之年又搭起流水口村老年曲艺队,农闲时节,清凉夏日在村子里拉拉小调,唱唱小曲,也多半自娱自乐,却也老有所乐,舒心养性,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耕读传家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图景。在流水口村宽敞明亮的图书阅览室里,几位村里的老人和过暑假的小学生,正在安静的阅读书籍。我们不禁为这浓厚的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之风尚触动。他们以耕养读,以读馈耕,既学谋生,又学做人,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理想生活状态。我省著名作家王文泸曾在《文明边缘地带》一文中作了如是描述:“他们有礼貌地待人接物,用干净的语言和人交谈,自觉维护着一些约定俗成的文明规则,从而使得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乡村生活因为有了文明的骨架而变得法度井然”。</p><p class="ql-block">2011年,据相关调查320户人家的流水口村,竟然出了全乡一半的本科生,走出去了170多名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尤其以藏族人口相对集中的流水口5队,被誉为“大学生村”。</p> <p class="ql-block">“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雪剑烈骨寒;红旗指处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未干。”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的这首《祁连战歌》,写尽了祁连山的雄伟,也写尽了红西路军余部鏖战祁连山的艰苦悲壮。</p><p class="ql-block">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为扩大革命根据地,打通与苏联的国际通道,在国民党青海马匪的虎狼之师的围追堵截下,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克服千难万险,在极度缺衣少食,弹药不足完全失去外援的情况下,最终失利于祁连山下。</p><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前后,青海军阀马步芳将在河西战役中被俘的红西路军将士6000余人陆续押送至青海,他们绝大多数是从张掖经民乐、祁连、门源、翻越大阪山途径流水口村到达西宁,少数是从武威取道永登、民和、乐都到西宁。途中,被俘红军遭受了敌人残酷迫害,行走困难的伤病员被杀害,年小体弱的被活埋,还有的被敌人活活烧死,最终5600余人到达西宁。马步芳将其中2800余人编入其新编2军所辖补充团,从事修建营房、桥梁及校舍等强制性劳动,其中400余人被强迫编成工兵营在循化县劳作。西路军被俘人员中有大批的女红军指战员,她们或被送工厂做苦工,或被送与马军属下官佐人员弁作妻奴。无论被管制于何处,他们都是生活在血雨腥风之中,被迫忍受种种屈辱,甚至死于非命。被俘红军指战员中有1600多名遭杀害。</p><p class="ql-block">将士们,衣衫褴褛,血迹斑斑,一路悲壮,在青海军阀马步芳匪兵的押解下,从甘肃民乐县的扁都口穿越祁连俄堡草原,翻越大阪山,夜晚在流水口村关押了一夜。已故的一些流水口村里的老人们目睹了这一段悲壮的红色历史,并被后人记录整理入册,这段悲壮的西路军故事俨然构成了党史教育和全民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让后人深深懂得了今天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在采访即将结束的当天晚上,我们在村书记达世成的农家小院里,纳凉交谈。热情的房东嫂子给我们每人端来了一大碗牛初乳做的美食。牛初乳,又叫奶豆腐。青海人叫,胶奶。众人喜出望外,捧着手里的美食儿时的记忆顷刻间被唤醒。有多少年没有品尝过了,少品了一口,留存在味蕾上的幸福时光倒流。舍不得再下口了。摄影李老师情不自禁的端起相机,拍了又拍,一向性情的笔者也忍不住晒了一个朋友圈,瞬间朋友圈里的评论纷至沓来,大家都对记忆里的稀罕物情有所钟,记忆久远,赞叹不止。一个幸福的吃货,此刻依然飘飘然。几乎很少喝酒的几个人在主人的热情待成下,经不住也举杯把盏,两天来我们住农家大炕,吃农家美食,我们的采风采访活动紧张兴奋而富有收获。在流水口村许多美丽感动的故事让人纸短情长,在清凉夏日农家的温馨小院里,笔者不知不觉已是醉意朦胧。</p><p class="ql-block">青山不改,绿水长流。</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流水口村,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庭院整洁,那些温馨的“感党恩,跟党走”的宣传栏,格外的引入注目,它包含着流水口村人对党和政府的由衷感激和拥戴。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分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在今天的流水口村也逐步显现。现在村道已硬化,太阳能路灯、移动基站、治安监控等基础设施逐一完善,新建的村委办公楼前的小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新时代美丽乡村在这浅脑山一隅绽放着耀眼夺目的光彩,在这大山深处幻化出一道靓丽旖旎的新风景。</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流水口人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在历任村支部的带领下,筚路蓝缕,不懈奋斗,取得了历史性的沧桑巨变,今天历史在这里书谱写着流水口村人崭新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如今,流水口村又搭上了乡村振兴的历史新机遇,正信心十足,大踏步地向更加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了,我的流水口村!</p><p class="ql-block">再见,我勤劳朴实的乡亲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永春 单位:互助县作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