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的两座知名白塔,一座在风景优美北海琼岛,闻名遐迩;另一座身居市井陌巷,在阜成门内大街路北鬧市中的白塔寺,两座白塔遥可相望,见证了京城的古今。</p><p class="ql-block"> 记不清路过白塔寺多少次,每每远近观望,却一直没有进去过。今年春天的一天,终于走进白塔寺,了解了白塔寺。盛夏,槐花盛开的季节,再次拜访古寺,做美篇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 白塔寺是民间俗称,现在的大名叫妙应寺,元朝1271年始建,立于辽旧塔遗址之上,历史上先有塔,后建寺,那时叫大圣寿万安寺,占地16万平米,当时就有“金城玉塔”之美誉。白塔为覆鉢式喇嘛塔,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风格,这源于蒙古族宗教信仰。彪悍的蒙古族历史上曾两次进兵西藏,输出了武力,引进了文化,是不是很有意思...。当年忽必烈初统华夏,深知巩固政权不能只靠马背上的功夫,更需要从上层建筑层面确立政权的合法性,维护政权的稳定性。为借用宗教的力量,便钦定选址在元大都修塔建寺。因此,白塔寺自建之初就是政治的产物,担负着促进民族团结,巩固政权的使命,一直以皇家寺院的身份存在。后万安寺毁于雷火,仅白塔幸存。明宣德重修寺庙,改名叫妙应寺至今。清康熙、乾隆为安抚蒙藏地区,几次重修、大修白塔寺,特别是乾隆大修之后,将亲手书写极有价值的《心经》等文物藏于白塔塔刹之内,可见其政治地位之重要。再后,民国时期也募集资金进行修葺;近四、五十年,政府将其作为重点文物陆续进行了全面的重建修缮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元代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 白塔在寺院的最后面,周边地方狭小,只能仰视这带着几分神秘威严的优雅古塔。传说白塔无影,有人分析白塔下部大,上部小,呈锥形,影子消失在塔自身或重叠于周边胡同儿院落的影子里了。</p> <p class="ql-block">历代对白塔寺的重建、大修和维护,才使名寺得以保存延续。</p> <p class="ql-block">塔下古树</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转塔人。</p><p class="ql-block">曾经这里也是香火鼎盛,在袅袅青烟里寄托了多少人间梦想。</p> <p class="ql-block"> 白塔的设计建造者,是入仕元朝尼泊尔工匠大师阿尼哥,凭着精湛技艺留下了这建筑精品。为纪念建塔者,在白塔下为阿尼哥立了塑像。解析白塔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宗教寓意,较为奇特的是顶部华盖周边吊着36个铜铃,在此称为小铜钟,“风吹铃铛铎,声音清脆悦耳”。</p> <p class="ql-block">小铜钟</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在白塔寺与两对双胞胎相遇</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 自清中后期,白塔寺走下了皇家寺庙的圣坛,政治作用逐渐式微,越来越多地浸润着民间烟火气,融入了百姓的世俗生活。寺庙被民居包围,周边的庙产租赁经商,白塔寺成了庙会举办场地,逢年过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民间“八月八,走白塔”说法可以见证白塔寺庙会的持久繁盛,逛过北京庙会的人完全可以想象那时的胜景盛况。皇家寺院的功能大概转移到后建的黄寺、雍和宫去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庙会兴起,周边商贾繁荣。</p> <p class="ql-block">白塔问世几百年,铜钟晨暮伴江山,上为帝王立基业,下为百姓解忧烦。</p> <p class="ql-block"> 白塔存世已750多年,塔后面的古树也有200多年树龄了,几经劫难仍然完好,这得益于历代政府的修缮保护,幸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让我们缅怀逝去的沧桑岁月,领略丰富的中华文化,从中感知未来应有的模样。看那些虔诚的转塔者,心中虽各有祈愿,但一定都是对美好愿景的祈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