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澉浦多文人,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基于澉浦历来崇文向学、尊师重教的传统。也基于我到澉浦之后的所见所闻。</p><p class="ql-block"> 澉浦也多手工艺人,但在面上能让你接触到的却不多,这是因为手工艺人不像文人可以天南海北的跑,他们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自己的作坊里,轻易不会挪动地界;再者他们的手艺多为家族延续、不主张传授外人,如果儿孙辈里没有继承者,这门手艺就逐渐凋零乃至消失。比如永乐村的竹器工匠步志训、澉浦村的铁画艺人李颂章等。</p> <p class="ql-block"> 和步志训、李颂章的不同在于,林虎的民族乐器制作手艺是在退休后自行摸索捣鼓出来的。初次听到林虎的名字,也是因为外界向我打听此人并想请老人现场展示二胡制作,之后又有媒体介入采访并作了报道。于是无论从采访民间艺人的角度还是从我想了解澉浦人文的角度,我都有必要走上一遭。所以在14年的年初,我去了老人当时的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老天爷赏饭吃</b></p> <p class="ql-block"> 我是跟着永乐村的村干部去的,我们沿着山海湖大道一直往南走,见着西侧一片密集的村庄时,弯进去再往北二三十米,则见一幢二层农家院落,院墙外镶嵌着党员群众中心(文化科教示范户)的宣传栏,这第一层认知就有了,这位老人,是一名党员,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p><p class="ql-block"> 进得院门,林虎就迎了出来,他穿着一件黑毛领子的棕色皮夹克,头戴皮鸭舌帽,内搭驼色高领毛衣,肤色白净,浓眉大眼,气质并不同于寻常的手工艺人,反倒更接近于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林虎64岁。而那一天,阳光也很好,我们坐在底楼正厅里,和林虎聊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动手能力方面,林虎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有着极高的天赋。</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林虎的家人希望林虎掌握一门手艺,林虎就自己研究做裁衣,当时大家对衣着的要求都不高,只要能穿就行。林虎先后做过裤子、大襟布衫和中山装。林虎在澉浦中学完成了初中学业(文革期间老三届都没有升学,即便是初中,也只是完整的读了初一)后,眼见穷困的家中连一只放碗碟的橱柜都没有,就试着去找了些树木为料自学做成了一只碗柜。林虎自己做的碗柜被村里的左邻右舍看见了,都觉得和店里看到的一样,就让他帮忙修理和改装门窗,做一些简易家具等。十七八岁的时候,林虎应邀进了社办澉浦建筑社做木工,他虽然没有拜师学过手艺,但他干活很有眼力,每样东西他只要看上一眼,他基本都能仿制个大概,社里的老木匠都喜欢他,夸他。</p><p class="ql-block"> 也是从那时起,林虎开始对无线电产生了兴趣。他看了一些科技杂志,就自己动手安装了矿石收音机、晶体管多管收音机、功放音箱等。1976年他用分立元件成功装配了一台9寸的黑白电视机,此后他的同事和邻居经常到他家看电视,那一年他们一起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毛主席的追悼会。</p><p class="ql-block"> 林虎尝试做过立式简易黑白照相机,做好后自拍自冲自印;他和他的小伙伴们还帮大队宣传队做过幻灯机。当时没有电灯,他就用煤油汽油机做光源。就连幻灯片,他也做过,大队开群众大会前,他会放映毛主席语录和一些宣传画。我感觉那个时候的他可以用阿基米德的那句话来形容,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撬起整个地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匠人匠心匠品</b></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林虎被调到澉浦农机厂新办的变压器车间(六里变压器厂前身)。当时于由新办厂工具设备都缺乏,林虎设法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和老师傅们共同努力下,自制了手摇漆片机,烘片机,烘箱控制设备等,提高了生产効力和产品质量。之后在海盐电力公司的帮助下,林虎担任起企业的电力变压器设计,制图,产品捡验工作。他自行设计生产的变压器经海盐电力公司复核,附合国家标准。</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林虎和工友们在浙江电力中心试验所陳师傅的指导下,又试制成功可取代老式手摇感应式移相器的变压器式移相器,(移相器用于电度表校验台和大专院校实验窒用,作用是交流电压,电流之间相位调节),且具有噪音少,精度高,体积小等优点。</p><p class="ql-block"> 林虎在研制移相器期间,有一个构件怎么做都不得其法,结果半夜做梦梦到破解的方法,清晨醒来一实践,竟然完全正确。</p><p class="ql-block"> 林虎说现在社会发展的真快,各类电子运算工具层出不穷。而他们那个时候测算一个数据,只能靠计算尺和算盘,现在这些工具都是老古董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林虎在研究中遇到问题久攻不克,就去中学问当年授课的老师,老师看到他很诧异,说是毕业出去的学生回过头来找我问问题的,你是第一个。</p><p class="ql-block"> 林虎至今依然感谢当年电力公司的张炳辉师傅的帮助,他借给了他变压器设计手册,并给予他多次指导。原先厂里生产变压器的图纸都是从外地厂家买来的,由于图纸所用材料和实际生产所用材料不同,所以生产的变压器有时会不合格。张师傅说,“图纸一定要根据实用材料来计算设计,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此后林虎根据实用材料来设计生产的变压器都附合国家标准。</p><p class="ql-block"> 林虎当年的工友和同事对林虎曾经的事迹记忆犹新,说他为了做出移相器,做了七次样品,七上省里去测试验证,鉴定合格后,做了七只样机,由中试所指定七个单位试用,最后由省中试所通过质量鉴定。</p><p class="ql-block"> l980年海盐县成立“海盐县第一届科学技术协会”,林虎被吸收为会员。</p><p class="ql-block"> 林虎说那个时期,他还研制过漏电保护器、电话机、蜂鸣器等,只可惜时间久了这些器件先后都不见了。如果当年他能有点物件保存意识,这些有纪念意义和价值的东西留到现在,都可以办个小展馆了。</p><p class="ql-block"> 变压器厂属于社办企业,而林虎的父亲当时在湖州吴兴县南浔供销社,面临退休,想让林虎去顶职,林虎却不愿意离开家乡。当时县科协惜才心切,就和县劳动局协商,叫吴兴县劳动局招工指标寄给海盐劳动局,由海盐劳动局招收。就这样,林虎进了县民政局福利厂,生产电镀表。一年后福利厂由于某种原因没有生产,林虎为了离家里近一些,就申请调到了澉浦供销社。海盐电力仪表厂得知林虎调回澉浦后,多次上门邀请林虎去仪表厂工作,林虎都谢绝了。“不晓得哪根筋搭牢了,他就是不高兴去。可你们知道哇,长山闸电器线路坏了,都叫他去修的。” 林虎妻子脱口而出这句嗔怨。但随即她又换了柔软的语气“我懂得,他都是为了方便照顾家人,不想我太辛苦。”</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还是有些遗憾的,当初如果去了仪表厂,当中我自己再努力努力,这会儿应该是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了,收入肯定比现在好很多” 林虎因病提前退休、每月仅两千多的退休金。这样的落差不可谓不大,但说这句话的时候,林虎的神情是风轻云淡的,对于命运的安排,他早已坦然接受。 </p><p class="ql-block"> 林虎调到澉浦供销社后,一直在五金修理部做保修服务,86年供销社开设电器修理门市部,林虎就在门市部一直干到退休,而其维修的范围逐渐扩大到电动机、发电机、家用电器、机床控制电路等,几乎就没有他对付不了的故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民乐器发烧友</b></p> <p class="ql-block"> 一楼西边的厢房是林虎的木工工坊,东边的厢房就是林虎的琴房,有六七把已成型的民乐器在长条木工桌上沿墙角一字儿排开,手工抄写的曲谱摊在书桌上。</p><p class="ql-block"> 林虎对民族乐器有着天生的亲近和敏感,他儿时喜欢看人拉二胡但却没有机会触摸。15岁那年,因缘际会,一位会拉二胡的僧人送了他一把破旧的二胡,林虎如获至宝,在家自己琢磨日夜苦练,竟无师自通的学会了拉《东方红》以及更多的曲目。只不过后来为了生计,就没有再碰过。</p><p class="ql-block"> 55岁那年,林虎因身体原因办理了病休。他朋友从乐器店买了把二胡,他觉得那把二胡做得很漂亮,便重新拾起这一个少年时代的爱好,自行研究制作工艺。第一把二胡成型的时候,虽然卖相不咋样,但一拉音色还不错,林虎兴奋不已,从此一发不可收,从一个乐器弹奏爱好者很快进阶到乐器制作者,属于玩到“家”玩成“家”了。琴玩得顺了,林虎又拿起了画笔学国画,他最喜欢画牡丹、荷花和虾,而他的人像素描几可乱真。</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林虎用于制作乐器的原材料均出自澉浦的山林,比如做琴身用的木材、做琴膜用的蛇皮、做弓杆用的细竹,做弓毛用的钓鱼丝…他先后制作过的民族乐器有越胡、二胡、中胡、革胡、三弦、中阮、小阮等,这些乐器不仅看着精巧,音色也准,有来自江湖上的民乐爱好者想购买林虎的制作,林虎却坚决不卖,在他看来,他亲手制作的每一把乐器都是他的孩子,谁会愿意卖掉自己的孩子呢。 </p><p class="ql-block"> 林虎在他的琴房里为我们展示他DIY的民族乐器,我看到一把长得有点像琵琶的圆圆胖胖的乐器,就在弦上拨了一下,声音比较尖细,林虎说那叫中阮,高音靠它出来。边上一把六角形琴筒的,林虎说它叫越胡,是越剧演唱伴奏时用的。这些乐器的琴筒虽然有圆形的有六边形的,且大小不一,但每一把琴的弯角和边都很光滑,琴头上的弦轴顶端还粘上了塑料片。这些细节都体现了林虎的匠心,林虎说认认真真做一把琴零零总总要半个月时间。但他乐此不疲,“品质是靠时间靠精力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林虎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乐村以及周边的南北湖村、澉南村有一群和林虎一样喜欢吹拉弹唱的村民,其中一大部分是七十年代公社宣传队的成员。他们喜欢林虎制作的乐器,自发的组成了喜阳红老年文艺队(分民乐演奏队和戏曲表演队),并从初始的自娱自乐逐渐发展到义务为村民演出,并主动参与到镇、村举办的文艺演出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虎和妻子是一个村里的,青梅竹马,相敬如宾了一辈子。林虎专攻技艺,妻子全心照料孩子和家庭,空时还帮林虎拾掇他的工坊。好的家风润物细无声,林虎的孩子们都很优秀,儿子是企业高管,儿媳是小学优秀教师,女儿是中学教师,孙女在重庆大学就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澉浦镇文化站曾经办过二胡培训班,组织村级文化管理员学习民乐知识和技艺,学员们用的就是林虎制作的二胡。近年来,澉浦非遗文化进校园、民俗文化活动的现场,林虎都会带着他的自制乐器到场,在展示的同时也是一种传授,喜阳红的老伙伴们也会到现场助兴,和他一起活跃乡村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每月10日澉南村的“戏曲沙龙”活动,林虎的身影也一定会出现在现场伴奏的乐队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年前,林虎的民乐器制作技艺被列为镇级非遗文化项目。他对原材料的要求也愈发的高了,他说“好马需要配好鞍”,四处寻访着合适的优质的材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澉浦的手工艺人,或者,可以叫他们“澉浦工匠”。</p> <p class="ql-block">(文中配图部分来自网络,部分由林虎老人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