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校伢们的舞台糗事——戏校轶事琐拾B

亢一

戏校学生刚学戏时,基本没有什么塑造角色的概念,更不可拔高认识戏曲是一种文化宣传教育工具。对他们而言,学戏、演戏就是做游戏。只要是彩排,要对外演出了,不管演什么角色,化妆抹彩都是高兴的事。演本行应工的戏,那是唱主角,当然快乐;演只一两句话的配角或者只要“呜呃”的龙套,活儿轻松,还是俊扮,化妆又不繁琐,不站舞台中间,也不觉得丢人,就图个快乐、好玩。有时演出任务多了,男生派不过来,让女生临时顶龙套,她们也乐而扮之。 (湖北戏校京剧科武生行学员学戏 主教老师牛鑫泉(右))1961年<div><br></div><div><br></div><div>在学生伢演戏的实践中,绝少人没出过错,下面撷取数例,都是戏校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且供读者一乐:<br></div> (汉剧大师陈伯华教学生摘菜)1960年<div><br></div><div><br></div><div><b>尿裤子。</b>戏校伢们进校多是十岁出头的年龄,尿床者比比皆是。只要说谁画地图了,大家便心知肚明,互相取笑也笑不过来。每天早上,各科的辅导员与女业务老师都会去各个学生寝室检查谁尿床了,然后就帮忙晾被子、晒垫絮或是洗床单。为对症下药、解决突出问题,还在宿舍楼三楼走廊尽头,开出了一小单间,里面住上了汉剧科和楚剧科各一位尿床厉害的同学,半夜有值班老师叫起夜,每天早上必查被子湿了没有,这两位同学后来都退学了。这不为奇,后来传出有同学演出时尿裤子了,一时之间像新闻一样,传遍了校园。<br></div> (湖北戏校汉剧科《闹金阶》刘承元饰刘化王(左)罗桂珍饰曹瑞蓮)1960年<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那次是在武昌湖北省中医学院会堂演出,那是个专供开会的会场,里面设施不齐,汉剧科有位同学化妆后要拉尿竟找不到厕所,又不好意思带着妆到别的大楼去找,只好憋着。踌躇中就要开演了,他是主要角色,主教老师也不让他离开,怕误了场(影响演出)。尽管他一再嘟哝“来不及了”老师只是劝他忍倒、忍倒。就这样别别扭扭熬上了台。戏演到一半时,这位同学向幕边把场(监督)的主教老师示意,要下台拉尿,戏到中途,主角一走,那戏还能往下看吗?故老师虽然着急,口里说着鬼呀鬼呀,但却一再摇头不准。这位同学只好继续憋着憋着。<br>可是“人有三急”呀,大脑已经控制不住“闸门”了,<br>一道热流冲门而泻,幸亏沿着彩裤流进了高筒靴内,只溢出了小部分到舞台上。乐队同学发现了这个秘密,不禁交头接耳、指指点点。主教老师也看到了,又担心台上后面的戏。这位同学可能一泡尿解决了包袱,反倒变得轻松了,后面的演出像模像样,算得上热络圆满。在热情的巴掌声中,意味着这位同学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谢完幕回到后台,他一边脱着湿漉漉的彩裤,一边号啕大哭。老师在一旁安慰着他,不过这个动静忒大了,一下子传得全校都知道了。<br><br><br></div> 滇剧《牛皋扯旨》剧中人左牛皋、右陆文亮<div><br></div><div><br></div><div><b>扯裤子。</b>汉剧科改良二净(唱功花脸)戏,新排了一出《牛皋扯旨》。该戏是讲述岳飞遇难后,他的部下牛皋占据了太行山落草。赵宋王朝在契丹人打来之时,无将可派,就想到了岳飞的旧部,特派人上山召牛皋,牛皋气愤之下,拒绝领命,并撕毁了圣旨的故事。台上扮演牛皋的同学,撕毁圣旨时要连唱带做,不料他在急切的唱腔和舞蹈动作之时,突然有些袢脚绊手不自然,台上的龙套(士兵)都看出了端倪:他的彩裤褪下来了!影响了动作。这位同学自己也察觉了,只好一手提着裤子一手做动作。好在牛皋是个黑头花脸,又是穿的宽大的蟒袍,彩裤穿在蟒袍内,提着裤子的手被长长的水袖遮掩住了,虽然观众看不出来。但演出的质量肯定打了折扣。回到学校后,“牛皋扯旨成了牛皋扯裤子”的议论不胫而走,偏偏演牛皋的同学自尊心极强,听不得对他嘲笑的话,因之不断与其他同学发生龃龉、争吵。竟至公然约架。最后将他人打伤,被勒令退学。<br><br>这里讲点题外话:凡穿戏装,必有彩裤。这些彩裤都是与戏装配套的,样式像北方的缅裆裤,腰头上一掖,然后系上一根细布带,行内叫它“小带”。演牛皋的同学要么小带没系紧,要么小带忒细被崩断了。这一根小带断送了一个年轻学子的艺术生命,回忆往事,也让人念之可惜。这位退学的学生,后来当了工人,业余学演样板戏时,在业余戏剧队伍中颇有名头。如果他在校继续学下去,或许还会真成得了一个好角。真是造化弄人哪!<br></div> (湖北戏校京剧科《八大锤》杨明饰陆文龙)1961年<div><br></div><div><b>忘台词</b>。学生伢的玩性大,忘词、错词是都经历过的。最典型的是京剧科一位花脸演员上台后,自报家门,竟忘了自己是谁,使台上台下一群人都着急了。那次是京剧科在青山区工人剧院演出《八大锤》,花脸学生扮演金兀术,台词是:“某——大金邦四太子、昌平王、完颜兀术。”偏偏他把名字忘了,在台上卡了壳,呆在台上动弹不得,站在两旁的龙套小声递词他一时又未注意到,在幕边把场的程老师,急得在幕边大声递词:“兀术!兀术!”一边叫一边提裤子,恨不得自己要上台的样子。最后花脸学生总算记起来了:“兀术——”<br>才使戏接着往下演。这个笑话在全校又引起了波澜,大家都怪花脸学生害人,害得平时老实、和蔼、受人尊敬的程老师出了洋相。<br><b>串台词。</b>还是在青山区工人剧院,汉剧科演出《兴汉图》,有四位大臣联唱,一个唱“六外”(做功老生)的同学,先把下面丑行大臣的唱词唱了,到丑行大臣接唱时,只好吧原词再唱一遍,观众不知情,以为丑行学生唱错了,起了哄。下台后,丑行主教老师吧丑行学生批了一顿,丑行学生分辩不是自己的错,老师还是怪他不够机敏,只要把韵脚稍改一下,就不会有倒好。还说,过去戏班里钩心斗角就是这样,有人故意把你的词唱了,你要不会变通就下不来台。</div><div><br></div><div><br></div><div><br><br></div> (桂剧《刘三姐》)<div><br></div><div><b>找胡子。</b>楚剧科在新沟演出《潇湘夜雨》,一位唱老生的学生饰演八府巡按,他扮好妆后,就在自己的地铺上休息候场,一会儿就睡着了。到快上场时,被同学突然叫醒。他即将上台,往胸前一摸,吓了一跳,髯口呢?“我的髯口、我的髯口——”他连声叫了起来。“在这里——”一位同学拉起他蟒袍上的玉带,那髯口就挂在玉带上。髯口就是胡子,用铁丝圈结上马尾或牦牛毛或人发制作的,一般老生戴的多是青三、白三和黪三(铁丝上编织着黑的、白的、花白的三绺胡须)和青满、白满、黪满(铁丝上编织的连鬓胡须)。大花脸戴的多是“满”和“扎”。颜色多种多样。“扎”是在“满”的铁丝中间编结处开一个漏口,然后再结上一绺活动胡须,便于花脸表演。他们的髯口还有 “虬髯” 、“短满”、“一字髯”等。小丑的髯口式样更多,有“八字髯”、八字吊、“倒八字”(二挑髯)、“一撮髯”、“丑三髯”“四喜髯”“五撮髯”、“王八须”等等。到了近代,又时兴戴鼻卡,或粘贴胡子。<br></div> (湖北省京剧院《徐九经升官记》朱世慧饰徐九经)<div><br></div><div><br></div><div>湖北省京剧院排的《徐九经升官记》,徐九经就没有戴髯口而是用的鼻卡。说到粘胡子,又是上面楚剧科找胡子的那位同学,后来在新楚剧《刘三姐》中扮演大地主莫海仁,化妆时是粘的胡子,因胶水时间长了使脸部发痒,他在后台候场时忍不住就把粘的胡子摘下了,由于没算准时间,轮到他上场时,已来不及再粘胡子了。只好硬着头皮光着下巴上场。台上台下都觉得这个莫海仁怪怪的。有的观众戏说:“这是莫海仁看中了刘三姐,把胡子刮了显得年轻,好娶刘三姐。”这个话又被一旁打幻灯字幕的同学听到,这个故事又很快地在同学中传开了……<br>(部分图片来自网络)<br>2022年7月27日<br></div><div><br></div>

同学

牛皋

戏校

髯口

老师

学生

花脸

彩裤

胡子

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