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类总是喜欢择水而居,有水的地方才会有灵性。清水江这条黔东南最大的河流,远道而来,到了这里,徘徊不前,一改它野性粗犷的性情,变得温婉柔情起来。于是,下司镇由水而起:一湾碧水百幢楼,鸡鸣狗吠烟火稠。</p> <p class="ql-block"> 元代中期,这里设为翁袍蛮夷长官司;到了明清两代,这里是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司”是行政权力机构的名称,因地处平定下游,故得名“下司”。</p><p class="ql-block"> 有“下司”必有“上司”,两地相距不远,“上司”终因缺少特色,只能默默无闻于乡间。下司古镇原归属于麻江县,2014年,划归凯里市管辖。</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地处清水江上游。顺水可达两湖、江浙;逆水可至都匀;向东可进凯里、雷山、台江;西出可至贵阳、安顺、云南,是清水江上的天然良港。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水运和马帮给下司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现在是国家4A级景区,门票45元,60周岁以上老人、14周岁以下儿童享受免票优惠。景区有南门和北门两个入口。</p><p class="ql-block"> 我去了两次。第一次,我独自在“苗侗风情园”乘坐28路公交车,从北门入园;第二次,我们姐弟妹8人打了两辆网约车从南门入园。北门与古镇老街相通,方便不买票“穿越”。</p> <p class="ql-block"> 景区南门设在清水江西侧,与古镇隔江相望,通过一座新建的风雨桥与古镇联通。风雨桥气势恢弘,横卧在清水江上,成了夺人眼球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走完风雨桥,一座雕刻精美的木牌坊矗立在古镇的入口。牌坊二排八柱三开间,见过太多的牌坊,像这种立体的牌坊确实不多。牌坊建于何年?有资料说,是清代的。我以为它是仿清的,是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这木牌坊、这风雨桥、这古镇大街,配套建设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为苗族、仫佬族、侗族和汉族等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之地,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也有“木屋、青瓦、花窗”的苗族民居;还有尖顶多檐的侗寨鼓楼;各种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仿佛进入了“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连小小的土地庙还有不同的版本。</p> <p class="ql-block"> 古镇大街尽头是“芦笙广场”。有人说: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会有芦笙。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逢年过节,苗族男女吹起芦笙跳起舞,在这里欢庆自己的民族节日。</p> <p class="ql-block"> 我第二次来到古镇,芦笙广场上正在为“龙舟节”排练节目。各族民众踊跃参与,不分老幼,开心就好!</p> <p class="ql-block"> 广场的舞台背后有一座砖砌牌坊,始建于清代,牌坊的正反面雕刻着与商业相关的故事传说。古时下司是一个货物集散中心,往来着各式各样的商人,为了生意能顺利进行,牌坊就成为人们祈福的工具。“八仙”,希望做生意能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商鞅”,商鞅立木取信,做生意要诚实守信,绝不走歪门邪道。</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因商而兴,自清嘉庆十三年(1808)辟为商埠后,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水陆码头,到民国时期更发展成为黔东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时,下司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清水江上各型商船成排,水客往来不绝。岸边,商号、货栈、会馆、饭店遍布街巷,昼夜营业。白昼,码头车水马龙,舳舻千里;夜晚,灯火倒映江面,灿若繁星。活脱脱一个西南山区版的“小上海”!</p><p class="ql-block"> (图为清乾隆四十四年,下司富商蒋朝秀出资建造的弧形“大码头”)</p> <p class="ql-block"> 码头木牌坊,是我在古镇看到的第三座牌坊,凭我的直觉,这座木牌坊与这个弧形码头,应该是历史的遗存,如今做了修缮和加固。</p> <p class="ql-block"> 芦笙广场对面的下司镇邮政局,一座保持完好的民国建筑,诉说着古镇当年的繁华、兴盛。</p> <p class="ql-block"> 修缮一新的“广东会馆”,似乎在告诉人们,别看我面貌焕然一新,我已经两百多岁了!</p> <p class="ql-block"> 然而,有些会馆已经销声匿迹;有些(浙江)会馆,只能出现在展馆、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因人而彰,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阳明书院”的主人王守仁。</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号阳明,是我的浙江老乡,浙江余姚人。明朝名臣,曾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大都御史。后因得罪宦官刘瑾,而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后,发配到贵州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就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之说。这个“阳明书院”,难道阳明公曾到过下司,还在此创办过书院?</p> <p class="ql-block"> 原来,王阳明到了龙场后,曾在修文创办了“龙岗书院”,后又受聘主讲贵阳“文明书院”。王守仁《蔽月山房》诗云:“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能把深奥的哲学道理,用大白话的形式写出来,这样的大师,他的学识和德操深深受到人们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三年,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孙应鳌(贵州凯里人)来下司传播“阳明心学”。后来,孙应鳌把自己讲学的场所修建成为“阳明书院”。阳明公虽未亲身来过下司,但他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传播,阳明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延续。</p> <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在“阳明书院”的边上有一处“孙应鳌文史馆”,设在精品馆的一楼,馆门紧闭。回来查阅《百度》:孙应鳌(1527-1586),贵州清平卫(今凯里市炉山镇)人,祖籍江苏如皋。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人第一名;嘉靖三十年,成癸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明清时翰林院内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藉等责。)是贵州为皇帝讲课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阳明书院外有一座“惜字塔”。古代文人素有“敬惜字纸”的理念,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有诗云:“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p><p class="ql-block"> 我第二次来到下司惜字塔时,有一导游正带领团友在集体朗读“三字经”。</p> <p class="ql-block"> 古镇有过一所“女子书院”,夹在两所民居之间,只遗留下了一个门面。清水砖墙门,看上去应该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即使在民国,西南山区能有这么一所专供女子读书的学校,实在难得,说明小小古镇对教育的崇尚。</p> <p class="ql-block"> 联想到我第一次到下司,恰逢“凯里第四小学”在芦笙广场举行毕业典礼。崇尚教育,一脉相承,古镇充满希望。</p> <p class="ql-block"> “惜字塔”濒临镇中的小河,小河的两边分别是商贸区和生活区。小河上筑有两座带廊的风雨拱桥。</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叫“良心桥”。有人说,古镇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来的商家,开业前必须要来桥上踱步一个时辰,也算是做一次“开业教育”;有人说,商家每一天上下班从桥上走过,看到桥上“良心”二字,就是告诫自己经商要有良心。</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叫“莲心桥”,取其连心(谐音)之意。</p> <p class="ql-block"> 翻过“良心桥”,前往“禹王宫”,姐姐和妹妹在寂静的小巷里穿行。明显能感觉到一股文化清流历经岁月荏苒,依然在古镇的深处荡漾、飘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禹王宫”,修建于清代,是供奉大禹,祈求风调雨顺之地。同时,也是湖南、湖北两省同乡会馆,曾是“两湖”商人集会、议事、居留同乡客商的场所。斑驳的外墙,让人感觉饱经沧桑。</p> <p class="ql-block"> 经历过革命的洗礼,禹王宫内供奉的神像、会馆的陈设,都被当作封建糟粕而被荡涤得一干二净,唯有它的“躯壳”(房屋建筑)还有被革命利用的价值,作为仓库而幸存了下来。(图为禹王宫的主殿)</p> <p class="ql-block"> 禹王宫的戏台,以其精湛的造型、精美的雕刻,让下司文化大放异彩。相比之下,让那些充斥在各地风景区的“假古董”们,相形见拙、无地自容。</p> <p class="ql-block"> 从禹王宫我们又漫步到江边,“小码头”风光旖旎,是很多女性朋友打卡、拍照的网红地。</p> <p class="ql-block"> “小码头”形成于清雍正年间,是官方的专用码头,只有有功名的读书人才可以使用,民众商贾禁止使用小码头。码头的石坎边“卧”着一条龙;码头的石壁上刻有三个篆体字:“龙潭口”。</p> <p class="ql-block"> 官员从“龙潭口”上岸,走过“状元桥”,便是“接官亭”。</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官员离船上岸到接官亭接受礼拜问候,小憩后再入城;官员们离开古镇时也在此亭问安话别后才下船启航,人们挥手惜别,祝所送官员一帆风顺。看来官员享有特权是中国特色,古来有之,百姓都习以为常了。</p> <p class="ql-block"> 在下司,昨天和今天,自然与人类,传统与变化共存;在下司,典雅与质朴,宁静与热闹,庄重与绮丽并立。昔日的市井、古朴的民居、秀丽的田园共同构成了一幅古镇人家的山水画。在这幅画中,我们能看到居民宁静的生活;能闻到小院里飘出来的烟火味;仿佛还能听到古镇脉搏的跳动。</p> <p class="ql-block"> 85岁的老翁认真的抄写着“心经”。</p> <p class="ql-block"> 他是在和雄鸡进行瞌睡比赛?</p> <p class="ql-block"> 不是逢年过节,怎么杀猪了?</p> <p class="ql-block"> 原来,镇上有一八旬老太过世,按照当地习俗,要在镇上摆宴3天,光杀一头猪远远不够呢!</p> <p class="ql-block"> “天造山水,人文下司”。说完了古镇优美精致的景色、深邃的文化底蕴,还必须说说古镇的几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最响亮的要数“下司犬”。有人说,下司犬是苗族同胞为了山林狩猎精心饲养的猎犬;有人说,下司犬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军犬与本地土狗杂交的犬种。“英雄不问出处”,总之,现在的下司犬是世界名犬,是能够让对手闻风丧胆的猎犬。(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第二张名片,“鹅卵石花街”。窄窄的街道,用特殊的鹅卵石铺设,两旁是古时候保留下来的建筑、商铺。漫步在这鹅卵石花街,遥想当年灯火辉煌、帆影点点、灿若繁星的场景,不禁让人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 “龙舟冠军之乡”,是下司古镇的第三张名片。由此,下司古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西部龙舟城暨贵州省龙舟训练基地”和“中国皮划艇协会贵州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这是一把双刃剑,提高了小镇的知名度,却会打破古镇宁静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酸汤鱼”,黔东南州的四大名菜之一。因为它的麻、辣、酸都不怎么合我的口味,就此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 “蓝莓冰粉”,算不上古镇的名片,但古镇里到处都有售卖,我在小码头也品尝了。因为加了冰块,凉凉的,夏日里的饮品,口感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 下司,小而精致。当我们告别这座被历史尘封的茶马古道驿站,真的有点依依不舍。作为国家级的旅游景点,商业开发不过分,依然带有烟火味,这一点极为难能可贵。漫步古镇,时而小桥流水,如一曲委婉缠绵的江南小调;时而古殿楼宇,精巧玲珑,颇具庙堂气派。感受这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