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晋西游击队在交口诞生记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晋西游击队是一支在敌统区、敌占区、接敌区,以分散、流动、袭击的作战法打击敌人的一种非正规之武装组织,也是在中共山西省委的领导下,利用蒋、冯、阎军阀混战之后,山西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政治危机加剧之时机,在反动统治薄弱和群众基础较好的吕梁山区建立的一支革命武装。1931年5月下旬,在隰县辛庄村(今交口县)组建了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成为吕梁山上第一面标有斧头镰刀的工农革命武装,也标志着山西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诞生。这支队伍先后转战晋、陕、甘三省,主要活动于吕梁山一带,宣传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为摆脱军阀合击,同年8月下旬,从西宋庄突围离开交口。9月2日,西渡黄河到达陕北,后改称为陕北支队,为开辟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西北红军做出了重要贡献。晋西游击队的组建,是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山西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组织红军开展游击战、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有效尝试,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领导、组织的最早的一支农村游击队。虽在交口活动了仅3个月,但它诞生于交口,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书写了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 题 记</p> <p class="ql-block">  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成立旧址,位于交口县温泉乡城北沟村辛庄自然村旧村中。据《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记载:旧址坐西向东,东西21.9米,南北34.1米,占地面积74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四合院布局,中轴线自东向西有大门、正房、轴线西侧有窑洞。1931年5月下旬,在隰县辛庄村举行了晋西游击队成立大会,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队第一大队”成立,吕梁山上第一面标有斧头镰刀的山西第一支由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在交口诞生。</p><p class="ql-block"> 壬寅之年,盛夏时节,我参加了交口县文联组织的“交口文艺喜迎二十大——重走东征路,领略东征魂,传承东征文化,弘扬东征精神”文艺采风“第五站”活动。此行,我们一行30余人,走进温泉乡,专程走近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成立旧址,漫步旧址,观赏品读间,感悟领悟中,可谓经历了一场红色革命精神洗礼。</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山西是中国建立地方党组织较早的省份之一。1924年5月,山西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诞生。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山西的青年学生运动、工农革命运动、扩大国民革命联合阵线、兵运工作等风起云涌,奏响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进军号角。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倒在血泊之中。紧急关头,党的八七会议,汲取大革命失败血的深刻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其时,在山西,由于阎锡山实行清党反共,山西党组织一度遭到严重破坏,进入逆境中苦斗的极困时期。到1930年底蒋冯阎大战后,冯玉祥、高桂滋、孙殿英部等先后退驻山西,各自掠地自保,索饷屯兵,招兵买马,使得山西政局陷入混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p><p class="ql-block"> 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对山西形势作了客观研判,认为山西地区群众斗争之力量对发动武装暴动十分有利。10月,天津会议确定山西为北方革命重点。为此,决定改山西特委为山西临时省委,刘天章任省委书记,主要任务是在山西尽快“组织红军,创建苏区,将山西变为江西第二”。11月,加派谷雄一与刘天章一起创建工农红军,开辟山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2月,杨重远、拓克宽等先后到汾阳、离石、柳林一带开展创建游击队准备工作。不久,陕北特委派阎红彦、白锡林来到太原帮助组建游击队。随即,在汾阳县万义客栈建立了秘密联络站,负责筹集武器弹药、转运调配人员等,经过1个多月准备,先后有30多人到达山区,长短枪计25支。4月24日,山西省委和太原市委联席会议决定:党在白区主要任务是加强工人运动,领导矿工进行政治和经济斗争;大力发展在敌军区中的工作,发动敌军兵变,以创建红军,将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开辟和发展中心区域晋中、河东、晋北、晋西的农村工作,组织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p><p class="ql-block"> 1931年夏初,驻汾阳的冯玉祥军官学校里,1000多名学员中就有200名党员,不少人还担任营排级军官;党在晋军驻太原大营盘的商震军官教导团里,2000千余名学员里,有近100名地下党员,且建立了10多个党支部;驻太原北门外的李服膺步兵第17团里有地下党员50余人。由此,革命力量得到加强,地方党员有了大发展。5月初,省委军事会议指出:党的工作必须是在准备革命兵变的方针指导下,发展队伍,组织群众,开展斗争。会议决定把高桂滋的2个团拉出来,组成红军第24军;策动晋军军官教导团和步兵第17团起义,组成红军25军;把活动在吕梁山区的“武装土客”争取过来开展晋西游击战争,决定刘天章除领导全面工作外直接领导晋西游击队创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晋西吕梁山区具有组建工农武装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土地贫瘠,土豪劣绅、地主恶霸统治和剥削人民尤为残酷,易于宣传和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二是吕梁山峦起伏,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基于此,山西省委决定在吕梁山区建立一支由党领导的工农武装。</p><p class="ql-block"> 当时,活动于吕梁山区的“武装土客”,多为贫苦出身的陕北人,其中还有一些惯匪,以给贩卖大烟土的奸商武装保镖而谋生,往返于晋陕黄河两岸,常在吕梁山区落脚。刘天章及时掌握并分析了师治贵、幸德有、邓如海等较大惯匪的情况,马上与陕北特委取得联系并得到大力支持,陕北特委派富有军事经验的同志参加到晋西游击队创建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其实,早在1930零年冬,高桂滋部中地下党杨重远、拓克宽、周维仁、董金芝等,先后到汾阳、离石、柳林一带,察看地形,了解民情,积极准备。1931年5月,陕北特委又派阎红彦、白锡林到吕梁山区参加筹备活动。为争取“武装土客”,秘密将阎、白、拓、杨等打入“武装土客”内部展开说教工作,阎、白还担任了“土客”班长职务,争取到一些“土客”改邪归正,有的“土客”还成了领导干部。而对难以争取者实行清洗和镇压,枪决了习性不改、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土匪郝兆瑞。为加快准备工作,首先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在汾阳设立联络站,负责转运、收集武器、弹药;接收、调配游击队员等。并从太原兵工厂调地下党5人,从军阀高桂滋部队中调地下党17人,还从省委和陕北特委派优秀党团员15名,作为游击队骨干力量,为筹备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1931年5月上旬的一天,游击队在隰县辛庄(今交口县)举行了庄严的成立大会。会场上插着缀有镰刀、斧头和五角星的队旗。全体指战员颈系红领带(表示勇于为革命流血牺牲,故又名“牺牲带”)。大会由拓克宽主持并宣布“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成立又称晋西游击队。同时,宣布了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领导:大队长拓克宽,副大队长阎红彦、吴岱峰,政委黄子文,党总支书记杨重远。下设2中队:由阎红彦(兼)、白锡林任第一、二中队长。全体队员举手宣誓道:“吕梁山上红旗飘,红军诞生在今朝。马恩列斯为导师,共产主义是目标。队前宣誓决心表,革命到底不动摇。”从此,吕梁山上举起了第一面有镰刀、斧头和五角星的革命红旗,山西诞生了第一支由党直接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p> <p class="ql-block">  (晋西游击队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游击队成立后,首先学习毛泽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游击队战争的“十六字诀”,以新四军为榜样,是一支雏型的工农红军。</p><p class="ql-block"> 不几日,这支队伍根据山西省委指示,就转移到了孝义县西宋庄 (今交口县),以此为根据地,东迄汾阳县的三道川,西至中阳县上桥村,南抵孝义县的西泉村,北达离石县的王营庄,东西约40公里,南北约60公里,在吕梁山开展游击活动。选择汾阳、孝义、交口地区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吕梁山的20多个村庄,其中在交口的辛庄、大麦郊、温泉、西宋庄、锄家沿,水头等六个村发动组织群众,在一些村建立了农民协会,成为游击区的村政权。为迅速打开局面,党总支决定:部队一面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工作,一面有计划地进行打土豪活动。确定中心任务是群众工作,反对单纯军事活动,力求避免同大股敌军作战,先后打击了中阳县上桥村民愤极大的世代土豪杜寿高;平遥县梁子沟地主兼资本家郝守富;孝义县碾头村的恶霸地主武世恭,仗其子武孟酋当山西议员的权势,鱼肉乡里,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群众起来后,他闻风而逃,马佩勋侦察到武世恭的行踪后,由阎红彦率领4个游击队员乔装成商人深人到介休县张兰镇智擒武世恭,将武世恭先押到西宋庄,押回碾头交群众斗争,镇压了这个大恶霸。在打土豪、发动群众斗争中,以“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为行动准则。在春耕和农忙时期,常到贫苦农户家去帮助送肥、翻地、整田、砍柴、挑水等。同时,抓紧时间搞爬山、瞄准、射击、劈刺、投弹各种军训。既学习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提高了战斗力,又建立了鱼水般的军民关系,传播了党的政治主张,得到老百姓的诚心拥护。 正如一首山歌唱道:正月里来是新春,我望我郎当红军。如今革命高潮起,小郎哥呀,团结闹革命。哎嗨哟!二月里来刮春风,穷苦人民闹翻身。吕梁山上搞武装,同志们呀团结起来闹革命,哎嗨哟!这山歌表达了人民对党、对红军的无限深情,证明了晋西游击队在群众中深深扎下了根,它成立不到1个月便扩大了一倍。五月下旬,成功策反了敌驻汾阳永安镇一个加强排40余人起义,一举震动了山西当局,也使游击队的力量扩大到90余人,长短枪80余支。 </p><p class="ql-block"> 晋西游击队在西宋庄,帮助人民开办了一所列宁小学校,由党永亮主办。还开办了一所农民夜校,吸收附近村庄的农会骨干参加,游击队员们分担讲课,揭露封建剥削压迫,启发学员的阶级觉悟和共产党领导贫苦农民闹革命的道理,以及红军的宗旨、任务、纪律等。农民夜校为建立苏维埃政权培养了干部。短短几个月内,晋西游击队在吕梁山区以隰县、孝义、汾阳、离石、中阳五县交界地区为中心,将游击活动的区域扩展到周围各县,声势浩大,威震晋西。</p> <p class="ql-block">  (1931年5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一大队在辛庄村(现交口县温泉乡辛庄)成立时合影。站立的为杨重远(大队总支书记),图左一为阎红彦(大队党总支组织部长),图左二为吴岱峰(党总支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红军根据地部分人员合影。左起,第二排第四人为吴岱峰;前排雷恩俊(1),李赤然(3),高长久(5),高朗亭(6),白治民(7),高敏珍(8);三排:黄罗斌(1),王达成(2),许善法(3),张达志(4),张邦英(5),白如冰(6))</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晋西游击队在吕梁山进行许多战斗,其中,在交口有锄家沿遭遇战和水头镇伏击战两次主要战斗。</p><p class="ql-block"> 锄家沿遭遇战。锄家沿位于温泉镇锄家沿村,地处交口县和中阳县之交界处,这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山高林密,易于隐蔽作战。1931年5月下旬,游击队在中阳县的上桥村打了土豪杜寿高之后,在返回根据地途中,路过锄家沿时、队伍停下来休息,敌人也向这里开来,事先双方都没有察觉。直到敌人走近游击队哨兵时,才被担任警戒的杜兴垣发现立即鸣枪报警。敌人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向游击队住的锄家沿猛烈射击。阎红彦在北山组织了一支枪法好的突击队,其余队员由白锡林带领绕到敌人侧翼向敌群射击,敌人的指挥官被特等射手白锡林击中倒下马来,一时间敌人乱了阵脚。阎红彦趁机命令号手吹起了冲锋号,游击队员们一齐向敌群射击,枪声四起,这时又下起倾盆大雨,敌人不知游击队虚实,溃散而去。此战缴获敌人几支枪。牟中队长牺牲,蒲政平负伤,由地下党送医院治疗。当地群众给游击队送饭,庆祝游击队取得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水头镇伏击战。1931年夏季的一天,游击队接到水头镇地方党送来的情报,说白军来了一个连住在水头镇,这是准备来包围游击队驻地西宋庄的敌人。水头距西宋庄只有四、五十华里。经队委研究讨论,决定在敌人出击的必经之路设伏消灭来敌。此战由拓克宽、阎红彦指挥,白锡林化装前往侦察。天黑之后,游击队在离水头不远处选择了一个两面是高山密林之有利地形埋伏待敌。拂晓,敌人来了几个侦探兵,游击队按兵不动,等待敌人全部进入包围圈之后,阎红彦鸣枪为号,游击队集中火力向敌群射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乱成一团,有股敌人拼命地向山里逃窜,准备抢占制高点,却又遭到预先埋伏在制高点上的胡廷俊游击小组的猛烈射击,敌军伤亡不少。经过激战,大部敌人被歼灭,只有少数几个逃跑了。这一仗,俘敌五、六十人,缴获了敌人的大部武器弹药。游击队进水头后,群众纷纷送茶送饭,队员们在街头刷写标语,散发传单。并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革命的道理和党的政策。宣布了对待俘房的政策:愿意参加红军欢迎,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每人两块银洋。会后,招待俘虏吃了一餐饭,然后把他们送出了警戒线,放他们回了家。一个俘虏感动地说:“红军长官给了我活命,我们再也不当兵打红军了。”这次战斗,体现了党对俘虏的政策,扩大了政治影响。</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晋西游击队成立后,连续打了几次胜仗,队伍迅速发展到100余人,吕梁山地区国民党各县政府纷纷告急。1931年8月,山西当局调动一个师的兵力和地方武装近万人,开始“进剿”吕梁山根据地。危急时刻,为保存这支红色武装力量,山西特委作出择机西渡黄河决策,并通知陕北特委。按照山西特委部署,晋西游击队在粉碎敌人多次围追堵截后,于9月2日晚,在石楼辛关西渡黄河,转战陕北。</p><p class="ql-block"> 晋西游击队渡过黄河后,向安定县西区枣树坪前进。9月5日到枣树坪找到了西区区委书记谢德惠,联络到了陕北特委委员、安定县委书记马文瑞。得知游击队到来,马文瑞立一边召开县委会议,研究如何支持部队站稳脚跟、发展壮大等问题,一边派慕嘉绩和张资平看望部队。9月,柳树滩会议推选阎红彦为大队长,吴岱峰为副大队长,杨重远为政委。为壮大游击队,马文瑞和县委一班人,全力投入了“扩红”。首先派原陕北特委军委委员、人称“活地图”的马云泽参加游击队,接着又把一批经过培养和选拔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50多人送到游击队,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从此,晋西游击队在中共陕北特委的领导下,在安定、清涧、延川、靖边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深入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改造武装土客,创建骑兵,壮大队伍,最多时步、骑兵达到300多人,声威大震。1931年9月,以晋西游击队为基础组成陕北支队,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10月,两部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1932年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担任总指挥。这支诞生在山西的红军队伍,为开辟、坚持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红26军和红27军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创建西北红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晋西革命根据地,是红军东征和八路军挺进山西对日抗战的立足地和扩展地,是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坚强屏障,也是支援解放全国的战略后方。然而,晋西地区又是日本侵略军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的践踏之地,也是山西军阀阎锡山政权笼罩、“兵农合一”成灾的凶顽蹂躏之区。当年晋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晋西和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晋西,泛指山西同蒲铁路以西、黄河以东之南北狭长之地区。这里所说的晋西,是指北起汾离公路,南至吕梁山麓,以隰县为中心的晋西老区,涵盖了汾阳、孝义、中阳、交口、隰县、汾西、石楼、永和、大宁、蒲县、吉县、乡宁12个完整县,以及灵石、洪洞、尧都等县汾河以西地区,面积约19000平方公里,人口约80万。晋西历史悠久,开化较早。最早可追溯至旧石器中晚期,春秋时大部分境域为蒲地和屈地,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早在土地革命初期,我党就在这里建立了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陈赓、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林枫、贺龙、陈庚、王震、解学恭等在这里领导和组织了革命斗争,红色种子在晋西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 追溯晋西早期革命活动,首先要从1921年说起。当年,山西省立第六中学进步青年学生张振山、徐亚桑、景仙洲先后创办《新声周刊》《新愿书社》等,并在《向导》《新青年》等党的刊物上发表重要文章,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为更多的晋西进步青年加入党的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1931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特委的领导下,山西省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在交口组建,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成立了苏维埃政权。</p><p class="ql-block"> 走近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旧址,漫步其间,观赏品读,感悟山西省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的发展历程。在抗日战争中,晋西游击队是一支在敌统治区、敌占领区、接敌区,以分散、流动、袭击的作战方法打击敌人的一种非正规的武装组织。从晋西游击队到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之前身可追溯到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p><p class="ql-block"> 晋西游击队的诞生,在吕梁山区竖起了一面鲜艳的革命红旗,它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之政治影响,撒播了山西红色之革命火种,震慑了反动阶级之黑暗统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毋庸讳言,由于当时山西特委指导思想的失当,没有很好地认真而全面地执行党中央1929年“三二五”的指示精神,只顾单纯地组织革命武装,并把发展武装的重点放在争取士客”武装和策动兵变上,导致放松了对群众的发动和组织,使得打击土豪劣绅的斗争形成了分散的、零碎的,并未真正建立起巩固的革命政权,使根据地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不能巍然屹立。所以,当反革命势力反扑过来之时,游击队只能转战陕北,而不能坚守吕梁山革命根据地,且持久地开展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 峥嵘的岁月锻造着辉煌的历史,不凡的年代铭刻着难忘的回忆。晋西游击队之战火硝烟,虽已飘逝91年了,但在交口这一方浸染红色基因的热土上,产生了深远而重大影响,它如同深窖的老酒,日久弥醇。交口虽不是革命圣地,但也是革命重地。交口是沟通晋西南的重要通道,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诞生于交口这段历史,虽不是最辉煌的历史事件,但深深地印记在交口人民的心中,今天我们之所以追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是因为晋西游击队之革命精神已成为“交口精神”之渊薮,掘之不尽,永葆灿烂青春。</p><p class="ql-block"> 【本文参阅资料】《交口县志》《隰州志》《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吕梁市乡镇志》(交口卷)、《红色交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交口县历史》《晋西革命斗争史》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晋西、晋西游击队一些图文介绍等。</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爱好文学写作,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280余篇。</p> <p class="ql-block">(雨雾中的交口山城。交口县作为吕梁山名声在外的避暑胜地一直让人津津乐道、心生向往,这里年平均气温6.7℃,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333天以上,环境综合质量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素有“天然氧吧”之美称,是生态康养、避暑休闲之绝佳胜地。美丽凉爽的交口等着你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