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26日,闫总带着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前往商南县看望茶叶奶奶张淑珍。未见奶奶之前就听说过关于奶奶的故事:一个86岁的老人家研究了一辈子茶叶,带领着商南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商南自古不产茶,如今茶青漫山坡”的奇迹,是广大茶农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为商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了不起的茶叶奶奶。</p> <p class="ql-block">商洛六个县,唯独没有来过商南县。初入商南县,首先看到的就是大大小小的茶铺,一家挨着一家,惊喜之余难免产生疑问:茶都卖给谁了?这么多茶铺……</p> <p class="ql-block">见到张奶奶的第一眼就是和蔼可亲,86岁高龄奶奶耳不聋眼不花,头脑异常清醒。见我们进来开心的笑了,招呼我们坐下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起商南的茶叶。</p> <p class="ql-block">奶奶桌上摆着厚厚一沓数据,都是她近期的研究成果:奶奶指着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一个结论:勤能致富。只要勤快只要肯干,就会有成绩。数据显示同样的地同样的面积不同的经营者收入就不同,相差甚远。奶奶急呀,急于帮茶农们脱贫,急于让茶农们都过上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奶奶兴奋的拿起各种茶样来给我看茶,给我们讲每一款茶的不同。讲到年轻时候上山栽树采茶更是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奶奶说上山是她最开心的事,她的腿比谁都走得都快,看着漫山遍野的茶叶那是一种幸福……</p> <p class="ql-block">以前听说过南水北调的事,今天再一次听到一个:南茶北移。电影《北纬三十三度》讲的就是茶叶奶奶张淑珍的故事:1961年,20多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与爱人焦永才一道,主动要求派往“祖国最需要的艰苦地区”。初来乍到,下乡调研,百姓日子过得苦,看得张淑珍直掉眼泪。她决定“要用今生所学,造福商南百姓”。学林业出身的张淑珍,开始尝试栽植经济树种,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县上领导、老红军梅光华来调研,问张淑珍:“我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树,老百姓年年采茶卖。咱商南,能种茶吗?”在我国种茶历史上,茶叶适生区大都在北纬30°以南。商南,地处北纬33°44′,从无种茶先例。“茶树栽培临界线,真的不能逾越吗?”张淑珍决心试一试,“科学规律,基于以往的成功经验。但既往经验,更要不断地求索、创新。”多次实验多次移栽多次失败,直到1967年,张淑珍再次点种茶籽,3年后从苗圃采茶,经手工炒青,收获茶叶3斤8两。这3斤8两茶叶背后,凝结着200多万字的数据支撑:土壤、水分、伏旱分析,与江南茶区差异性指标研究……为采集一手资料,张淑珍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在深山小城里,“南茶北移”的大幕,正徐徐开启。张奶奶和百姓一道,在北纬33°创造奇迹,将种茶地向北推进了数百公里!</p> <p class="ql-block">漫山遍野的茶叶采摘了,销路又在哪里?茶叶,卖出去是宝,卖不出去就是草。已担任商南县茶叶站站长的张淑珍思来想去,召集36家茶场经营者,提出成立国企“茶叶联营公司”,集产、供、销于一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p> <p class="ql-block">奶奶给我们讲完商南茶叶的历程,又要陪我们一起去茶山看看。看到她老人家疲惫不堪的身影,我们实在不忍心让她一同前往茶园。借口有约和奶奶依依不舍的告别。</p> <p class="ql-block">晚上和一位资深医学老师说起养生之事,老师说养生有三个境界:保命、保健、保寿。人首先要活着,要健康精彩的活着,而且要活的长久。这就是养生。眼前的张奶奶完美的诠释了养生这一概念。她的这一生:活的精彩。愿张奶奶活的更久,长命百岁。</p> <p class="ql-block">春雷阵阵,与我为伴;风吹松涛,就是最美的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