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试验基地–––西域长歌(4)

天宫一号

<p class="ql-block">  在新疆死亡之海罗布泊西北方,坐落着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这里是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核试验基地的研究中心场所和部队指挥中心,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马兰。马兰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野草,能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绚烂绽放;马兰基地是一座数十年不为人所知的隐秘所在,却爆响了震撼世界的惊雷。 </p><p class="ql-block"> 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6年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风云过往:</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p><p class="ql-block"> 1967年6月I7日我国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 </p><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23日我国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p><p class="ql-block"> 30多年的时间里,前前后后曾经在这片戈壁滩里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这是一群默默无闻的“马兰人”,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数十年里,极少有关于他们的报道。但是,无论过去多久,我们也不能忘记,正是这样一代民族精英、科技人才,无畏艰难,勇于创新,把功绩书写在大漠秘密的事业中,用信念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p><p class="ql-block"> 无私奉献, 做隐姓埋名人。</p> <p class="ql-block">  巨型《马兰魂》雕塑背面,镌刻着闫肃老师的《马兰谣》</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p><p class="ql-block"> 你要寻找她</p><p class="ql-block"> 请西出阳关</p><p class="ql-block"> 伴着那骆驼刺</p><p class="ql-block"> 扎根那戈壁滩</p><p class="ql-block"> 摇着那驼铃吹着那鹰笛</p><p class="ql-block"> 敲醒了黄沙漫卷灰蒙蒙的天</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p><p class="ql-block"> 你要寻找她</p><p class="ql-block"> 请西出阳关</p><p class="ql-block"> 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p><p class="ql-block"> 放出那银星舞起那长剑</p><p class="ql-block"> 撑起了艳阳高照晴朗朗的天</p><p class="ql-block"> 哦 马兰</p><p class="ql-block"> 哦 马兰</p><p class="ql-block"> 哦 马兰</p><p class="ql-block"> 哦 马兰</p><p class="ql-block"> 一代代追寻者青丝化白雪</p><p class="ql-block"> 一辈辈科技人情铸边关恋</p><p class="ql-block"> 青春无悔生命无怨</p><p class="ql-block"> 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p><p class="ql-block"> 一代代追寻者青丝化白雪</p><p class="ql-block"> 一辈辈科技人情铸边关恋</p><p class="ql-block"> 青春无悔生命无怨</p><p class="ql-block"> 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p> <p class="ql-block"> 夫妻楼</p> <p class="ql-block">一代代追寻者青丝化白雪 </p><p class="ql-block"> 一辈辈科技人情铸边关恋</p> <p class="ql-block">  夫妻树</p><p class="ql-block">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是当年马兰人的铁律。</p><p class="ql-block"> 1963年,即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前一年,北京某部一位女副所长被通知去罗布泊参加试验。她兴奋得一晚没有睡着觉,但是第二天只对丈夫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要到外地出趟差。”对方也随便回了一句:“好啊。”两人就这样平静地告别。妻子一进基地就是几个月。离基地不远处有一条季节性洪水沟,长满榆树。一条简易公路从沟里穿过。一天她正在树下等车,望见远处一个军人扛着箱子向这边走来,身形很像自己的丈夫。她瞪大眼睛,等到走近,果然是他!原来那天离家时她丈夫也接到了出差通知,但他们都严守保密规定,相互不多问一句。今天树下相见,才知干的是同一件工作。一个多月以来两人近在咫尺,说不定传送的样品、文件上都有对方的指纹,却不知心爱的人就并肩战斗在身旁。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张爱萍将军听到这件事后感动地说,真是一双中华好儿女,这树就叫“夫妻树”吧。六十多年过去了,马兰的老榆树依然还在,见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国家国防事业奋斗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张爱萍</p><p class="ql-block"> 自1959年9月,先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专委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对发展和改进我军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战略 力量和航天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p><p class="ql-block"> 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爱萍陪同毛主席接见部队</p> <p class="ql-block">  邓稼先(1924—1986), 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p><p class="ql-block">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先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程开甲(1918—2018) ,出生于江苏吴江。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p> <p class="ql-block">  王淦昌(1907年—1998),出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p> <p class="ql-block">  吕敏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我国核试验近区物理测量领域的开拓者。1952年从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年赴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当得知祖国要自主研制核武器,立刻申请从苏联回国效力,1962年回国后被调到国防科委,在新疆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工作。与他的老师—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来的程开甲教授一起,开始了中国核试验事业最早的科研攻关。在全国、全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大力协同下,短短两年内研制出1000多台套核试验控制、测试、取样用的仪器设备,取得了从无到有的开创性突破。</p><p class="ql-block"> 在核试验的物理诊断领域中长期从事系统的、开创性的工作,为提高中国核试验物理诊断水平,建立较完善的诊断体系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张震寰 1964年,作为首次核试验委员会成员兼试验部部长,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工作。1965年,作为第二次核试验委员会成员,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1967年6月,按照中央军委的决定,作为我国首次氢弹空爆试验现场指挥主要成员,负责这次氢弹试验的组织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7年11月,由他全面负责组织和指挥亿次机的研制工作。经过6个春秋,“银河”亿次计算机于1982年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计算机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巨型机的国家之一。为我国电子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60年来,马兰基地先后走出10位院士、30多名科技将军,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马兰精神已经融入马兰人的血脉,传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1962年11月3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批准成立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中央专委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具有高度权威的行政权力机构。<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恩来任主任,成员有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陆定一、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等15人。</span></p><p class="ql-block"> 专委会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生产、建设和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组织各有关方面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督促检查原子能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根据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及时进行调度。1963年5月,中共中央又决定,中央专委还负责导弹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中央专委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原子能事业和导弹核武器的发展,使国防科技事业稳步走上了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p><p class="ql-block"> 我国“两弹一星”能够在时间短、困难大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中央专委的统一领导起了决定性作用。</p> <p class="ql-block">  核试验前夜,在祖国西北的戈壁滩上,曾悄悄矗立着一座百米高的神秘铁塔。称其为“中华第一塔”亦不为过,因为正是这座塔,率先撑起新中国的第一份自信。但在其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的升起而消失之前,只有极少数人目睹过它的真容。</p><p class="ql-block"> 张爱萍望着黎明天幕下笼罩在聚光灯光柱中的伟岸铁塔缓缓说道:“到今天傍晚,它就不存在了,但它是值得亿万中国人千秋万代铭记在心的中华第一塔!”</p> <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4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被安置在早已修建好的高达102.438米的试验铁塔顶端的一个纯金属的小屋里面。次日,把铀和雷管与原子弹的其它部分装配起来。</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扣人心弦的10秒倒计时后,巨大的蘑菇云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翻滚而起,直上蓝天,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能量向内心聚焦,高温高压压缩铀235材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试爆成功!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被永久的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   原子弹爆炸的瞬间,“刷”,先是一道强光,摄影师捂着脸都能感到强光,然后是轰隆隆的巨响和狂风,等稍稍安静一些,摄影师和张春章率先冲出了工事,一看好漂亮好可怕的蘑菇菌升腾在罗布泊沙漠上空。</p><p class="ql-block"> 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上将急忙拨通了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的专线,他努力控制着激动的声音说:“总理,核爆炸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总理很平静地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是真的,是真的!”张爱平激动地说。</p> <p class="ql-block">  从1958年6月组建中国核试验基地,到1996年9月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我国成功进行了45次核试验。</p> <p class="ql-block">核试验使用的测量仪</p> <p class="ql-block">  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当年使用过的对数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绘图仪。</p> <p class="ql-block">聂荣臻元帅视察马兰基地</p> <p class="ql-block">  马兰核试验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办公室兼卧室</p> <p class="ql-block"> 张蕴钰</p><p class="ql-block"> 国防科委副主任、第一任核试验基地司令员,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次“两弹结合”、第一颗氢弹和多次空爆、地下平洞核试验等试验任务。 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1964年春,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在罗布泊拔地而起,在多风沙的戈壁滩上,工程兵为了安装这座当时中国最高的铁塔,冒了很大风险。多年后,每当张蕴钰想起那些战士都不禁动容。张藴钰说,上百米这样的高空作业,那时候也只给他们多了四个馒头,觉得为啥那时候不大家挤一挤,多给他们两个馒头,好像我们有点对不起那些同志们一样。  </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定在当天下午15时爆炸,张蕴钰登上铁塔,陪着技术人员完成引爆雷管的安装,最后一批撤离爆心危险区。从那以后,张蕴钰立下规矩,最危险的地方司令员必须到场。</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试爆模拟场现在还围着铁丝网</p> <p class="ql-block">大红山深处就是马兰基地</p> <p class="ql-block">  核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最强大的武器。1961年我国“原子弹研制”陷入停滞之际,陈毅元帅站出来说:“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有了这个东西,我陈毅这个外交部长腰杆才能硬起来。”</p><p class="ql-block"> 两弹试验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50多年过去了,马兰核试验基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今天成这里是“两弹”研发的军事纪念地。有较多军事遗迹,曾留下诸多国防将领和核试验科学家工作与生活的足迹,许多重要的居所和工作场馆至今仍较好地保持了原主体风貌,长达300米深邃迂曲的人工防空隧洞透露着核试验的神秘与艰辛。2021年3月马兰军博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军事文化旅游基地正式对外开放。由于新冠疫情影响,这个基地刚开放不久又关闭了。作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亲身经历中国站起来强起来的不平凡岁月,对“两弹一星”有着深厚情节的人,能亲眼看看当年在大漠中爆响原子弹的试验基地是我这次西域之行最大的心愿,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值!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节日,我完成了这个美篇,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