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的故事”说开来

金刚罗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请想象有这么一幅画。</p><p class="ql-block"> 有一条鱼在前面游,其它的鱼游着靠拢过去。请问:“你觉得这条鱼是开心还是不开心?”</p><p class="ql-block"> 若是中国人,大多数会觉得这条鱼很开心啊。因为有其它鱼追随,像明星;大家聚拢在一起,热闹有安全感;大家是朋友……</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美国人,很多人会觉得不开心。因为我一个人很好,它们都过来干什么?这很别扭,不自在不自由啊。</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美国心理学经典中的文化投射测验,叫<b>莫里斯-彭范式</b>。</p><p class="ql-block"> 偶然看到上面的故事。静下来想想,有点儿意思。</p><p class="ql-block"> 那么问题来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咋会有这样的差别?</p><p class="ql-block"> 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哲学范畴? 费思量。</p><p class="ql-block"> 简单说,还是那句老话,“<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b>”。这是我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所有活动,无外乎为了生存、欲望和好奇心。在分析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时,也无非涉及到个人原因和环境因素。只是关联的程度有差异罢了。琢磨透了,也就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异同。</p><p class="ql-block"> 上面<b>“鱼的故事”</b>,国人的表现,看看中国的版图就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整体看,中国四大高原,使得华夏这只“大公鸡”呈西高东低态势。东边面临浩瀚的太平洋,北面有蒙古高原,尤其是西面有难以逾越的青藏高原。虽不像东瀛岛国那么孤立,但华夏先民想扩张疆域,走出去,很难。只有耕耘好自己的家园,抱团取暖,自给自足和谐发展,才是正道。所以这块土地上的原居民,宗族观念、家国情怀尤为突出。数千年来,农耕为主的华夏民族,真正地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也只有近几百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而开放地貌的环地中海文明,也与地中海周围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关。一边是粮产丰富的非洲,一边是难以农耕的多山地、夏季干旱冬季多雨的古希腊地域;地中之海刚好为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半农业、半工商业的古希腊文明也成就古希腊哲学。这与靠天吃饭的纯农业文明不同,工商业需要精密逻辑思维和慧能的调动。这也就是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追求自由和个性发展的基因密码。</p><p class="ql-block"> 我们听听专业人士的分析(文字来自网络,略加缮写):</p><p class="ql-block"> 第一,中国人强调整体思维,西方人强调分析思维。通俗来说,中国人容易看到一片森林,西方人容易看到一棵棵的树。中国人更容易看到整体、全局,看到所有的关联性和变化属性。西方人则更容易看到每棵树的独特个性、与众不同的特点,甚至可以看到它的排他性。比如,你和西方人说屈原投汨罗江是民族英雄,他们很不解,那是他自杀行为,为何成了hero? 西方人少有家国情怀。价值观的差异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第二,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我们中国人更关注的是家庭,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有约定俗成的共同价值观。而西方人更强调个人愿望和自我价值,也就是由自己来决定自己是谁,不大在乎别人眼中的我如何。这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差异。举个例子,信封的书写。西方是名字~姓氏;详细门牌号~街道~区域~城市~国家。而中国正相反。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西方人却在说“没有涓涓细流就没有大江大海”。</p><p class="ql-block"> 第三,中国人遇事融通,辩证思维,不会一根筋地做事情;而西方人更强调逻辑思维的合理性。也就是“合情合理”与“合理合情”的先后差别。我们会敏感地意识到,事物的多面性,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一个事物。</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人性的伸张(动物属性)与社会秩序对人性的规范与约束(社会属性),这一张一弛,规则与方式,哪个玩的好,那个就可能永续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鱼的故事</b>”说的是人。细来琢磨,这芸芸众生,也是这么回事儿。</p><p class="ql-block"> 地域、人性、传承;地利、人和、天时。“<b>余亦鱼,应知鱼之乐也</b>”! 呵呵,也想看看自己这条罗汉鱼,适合的位置在哪儿? </p><p class="ql-block"> 我国疆域宽广。其实啊,几千年的多民族融合和迁移,这种类似的差异,也是很突出的。</p><p class="ql-block"> 比如,东北人喜欢抱团取暖爱热闹,仗义执言,多少都有点“<b>领袖意识</b>”,像那条前面的鱼。东北平原地域平坦开阔,来这儿呆上一段时间,心情都会不一样。快人快语、快意恩仇的襟胸和眼界,自然与“山路十八弯”不同。死冷寒天的冬季,你不抱天取暖日子就很难挨。整个东北地区地理、文化、经济上的高度同步,造就了东北人相似的性格和较为明确的身份认同感。</p><p class="ql-block"> 巴山蜀水,到处是丛山峻岭、溪涧沟壑,自古独处一偶。生活虽清苦,但百姓的日子过得悠哉悠哉。又恰逢地震带上,太多的生离死别,冲淡了太多的嫉怨哀仇。一句:“巴适得很”,莫慌 ! 成了人生常态。</p><p class="ql-block"> 燕京,京畿重地。人们张嘴便离不开时事要闻、国事民生。颇有胸怀祖国迈向世界的情怀。那劲道,好像某某名人、某某高官,是他隔壁的大爷。京腔京味,圆润流畅,听着个舒坦。要晓得,那可是皇城根儿下的尊威和八旗文化的余音,内心激荡的是存在感。再看沪上人家,窗明几净,但厅堂未必敞亮。外地人总说,此乃精明有余而高明不足。你可知,那是当年买办经济“洋泾浜”留下的烙印。一句“侬啥么子?”“哪能?”,那“腔调”啊,比啥个么子都重要。</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改革开放早期,江浙沪一带的老板,一旦顺风顺水,做大做强心向往之。而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则不然,即使富可敌国也尽量低调。有人分析,是明清两代被世界列强给弄怕了。外夷入侵,时局动荡;人家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则必拿富庶人家开刀。这种谨慎的心态,口碑相传,便形成了后人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 大千世界,朗朗乾坤。若真当世界大同,那也是好生的无趣。走出家门见众生,这众生绵延千万载,生生不息。是怎样一个脉络塑造了这样一群生灵?</p><p class="ql-block"> 那就以华夏先贤时代为驿站,穿越那一段段时空,聆听一下他们的教诲吧。</p><p class="ql-block"> 瞧,儒、道先贤率先出道。</p><p class="ql-block">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贯穿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儒家思想,给定下了个基调。</p><p class="ql-block">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p><p class="ql-block"> 瞧见没?这叫家国情怀,足足的正能量。这格局,这修行,岂是宵小之辈蝇营狗苟所为?</p><p class="ql-block"> 儒家思想,从上至下制定了仕途标准,其本身也成了历朝历代的御用工具。它解决了<b>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b>共处的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道家先贤也没闲着。《道德经》简言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道教的自然观是一种回归;道法无处不在。它解决了<b>人与道法的和谐</b>问题,并倡导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后来的佛家思想都说了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佛陀曾说:“<b>不取于相,如如不动</b>”。佛教的中心思想:四圣谛苦、集、灭、道。相信因果,反观自在,万物皆空,相信有转世来生。</p><p class="ql-block"> 佛教思想,似乎解释了人类的终极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去哪里?重要的是,解决了<b>人与自我的和谐</b>问题。</p><p class="ql-block"> 瞧,季羡林大师曾说的,当下社会需要解决的四大和谐问题,被儒、释、道承纳打包了。</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大宗教的起源和传承,历史弥久,浩若烟海。这课题太大,罗汉修行有限,hold不住,就打住吧。</p><p class="ql-block"> 我是很希望,自己就是那条鱼。</p><p class="ql-block">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这是对旧社会的黑白素描。我游历过无数的古镇,每每黎明时分,溪水在哗哗作响,唤醒了老伯老奶奶,也唤醒了炊烟袅袅。静谧中,一幅原生态生活画卷,随着你的脚步蔓延开来。驻足凝视,古人就在前面那扇门里面。</p><p class="ql-block"> 恍惚间,先辈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他们,一定有念过学堂的,诗书礼仪奉为圭臬;也一定有目不识丁的,茶楼酒肆自有谈拉说唱不绝于耳。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柴米油盐酱醋茶,那缕缕在白墙黑瓦间缭绕,弥漫大街小巷的烟火,浓浓的,让这素描动了起来。晨曦斜照,街景鲜亮立体。炊烟漫过,古镇朦胧了,也最是魅力。</p><p class="ql-block"> 城郭、山野,雅居、陋巷。即使纵横古今中外,博览文理史哲。先贤教诲,经史子集,我认为这些灌输和熏染,也都是一种“<b>洗脑</b>”。对与错都是相对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地域特色。教化刻板成了规矩,执着变成了另一种“麻木”。不管是正统的、还是坊间的“约定俗成”,这等等的价值取向,都是由此而来。“冒天下之大不韪”,说的只是其中的另类。</p><p class="ql-block"> 说起洗脑,其能量真当不可小觑。有很多例子可以佐证。</p><p class="ql-block"> 比如,二战期间,日本向国民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大肆渲染武士道精神。其长期、大剂量的精神轰炸,使得土著居民有些执迷了,神经错乱了,理性继而早泄了。不是有的女孩子自愿前往战区充当安慰妇吗?不是有女孩宁愿用肉体温暖兵败回国的日本男人、而拒绝外国军人吗?还有那些效忠天皇的“人肉炸弹”、剖腹“玉碎”等反人类行为。军国主义思潮,远超越了廉耻、伦理和道德;一切服从军国,舍弃小我唯有亢奋。大和民族,被武士道精神成功地洗成了脑残。</p><p class="ql-block">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描述了其大婚迎亲的场景:……岳父荣源和婉蓉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他们父子早已跪在胡同里的家门外,跪迎“圣节”的到来。皇权的至高无上,照样把孔家店贩卖的三纲五常,反洗扭曲得自相矛盾。洗脑有麻痹的功能,足以让人失去思考的能力。甚至会把是非邪正、好坏黑白都能给颠倒过来。</p><p class="ql-block"> 多少朝代,为政者愚民,混淆视听;为民者盲从,顺来逆受。明眼人看得清晰: “<b>是非只是妄念,输赢才是人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07酷暑 富春江</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避暑,罗汉在爬格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