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杂谈之一

河东漫士

<p class="ql-block">本文所记皆课余闲题,收录在一部分成篇</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农业大国,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悠久丰厚,辉煌灿烂。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受影响近二百年科技发展,极大的改变、提速了人类社会生产文明的进度。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三农”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小时候记忆中的各种传统手工艺比如:箍漏锅,爆米花,扎箩,钉称,缠筛子,油簸萁,打扠,钉镰,石匠磁磨,打行头等民间手艺皆已失传,机械化的文明程度,改变进化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冯先生以生动灵便,鲜活朴实地文笔,再现了当年民间手工艺者,他们师徒关系严厉和旧观念下的不近人情,以及农村生活中的约定俗成,不拘小节,市井文化,小人物的现实思想意识等等, 勾勒出活生生一幅“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我想随着各位作者不断深入挖掘整理,“北山拉炭,盐池担硝,黄河捞炭,民间生产生活,各种传统,各种人生经历”等等,在《我们这一代s》微信精英群里创作出大量杰作佳构,一定会合成一部中国二十世纪农村现实生活“百科全书”,汇成巨著,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过去的传统手工艺,大多克绍箕裘,师徒相传,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好多传统手工艺,也就濒临失传。冯君一文翔实再现了旧时民间传统手工艺者,薄技在身,养家糊口,走街串巷的工匠人生,读来倍觉时月艰辛,乡土民情等犹如清明上河图浮于纸面,这些传统生计,随着世代变迁,有的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有的永远淹没于历史前进的车轮里。</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近现代革命奋斗史,樊家一门无尚荣光,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代代英贤。樊耕农先生深入敌人内部,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革命理想神圣而伟大,他的事迹可歌可泣,壮丽的人生比影视剧还精彩,崇高的事业比昆仑山还巍峨,英年早逝,浩气长存。战火硝烟方显钢铁意志,峥嵘岁月更固磐石信念。抚今追昔,年轻一代若能读之掩卷而思,感悟和平来之不易,激励自己把握人生,砥砺前行,就会实现更远大的人生抱负。</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积弱贫穷的国家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一切方兴未艾,在大的历史时代个人命运与国家息息相关,也就有了“北山拉炭”,“盐池担硝”等史诗般的艰苦奋斗历程。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盐池拉硝岁月虽一时为了温饱在本波,经历磨练锻炼了人的意志,谱写艰苦创业说不上啥远大的人生理想,但这为张培民先生在以后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保尔.柯察金一样,有了钢铁般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接受了各种不同的挑战,战胜重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书写人生的靓丽篇章。</p><p class="ql-block">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建伟大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事业落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如何才能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就需要年轻一代奋发向上,大有作为,以梦为马,创造未来。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越来越好,这又是养尊处优的一代人,从小娇生惯养的多,贪玩网路游戏,崇拜明星、金钱的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锻炼,缺乏艰苦奋斗的磨练,缺失信仰,没有坚强意志的一代。</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写出大量讴歌新时代辉煌成就的文艺作品时,更不应该忘记过去艰苦创业历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p class="ql-block">文艺家应该承担传承光荣奋斗历史使命,使年轻一代人更多的了解艰难困苦岁月,从中感悟人生,启迪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居安思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一样磨练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同样一个家庭里,父辈的艰辛,我们不能忘记,峥嵘岁月,难以回首,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要世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两篇都是关于著名音乐家刘炽的文章,一代音乐天才,所创作的歌曲传唱大江南北,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估计都会唱,经典老歌脍炙人口,流传久远。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刘炽先生非凡的音乐才能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佳作,是与国家命运,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扣人心弦,唱响生命主旋律,激励一代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p><p class="ql-block">童年一吻,萦怀一生,“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喜欢一个人,始于共鸣,陷于才华,忠于人品。风雨兼程的岁月,无限精彩,掌握机会,越努力越幸运。流年之中每一个季节都有花开,人生之旅每一个阶段都有光彩。</p><p class="ql-block">$如歌如泣的散文,儿子对母亲的眷恋和思念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情真意切,令人唏嘘!惟思念永恒,惟情理挚真,无至孝难以慎终,无大爱难以追远。母亲念儿倚门是盼,儿思母德望断云天;母亲冀儿方期戬榖,葳蕤兰庭,儿愿母亲福延遐龄,老莱子戏;云壤之别难通阴阳两重天,梦遗南柯同叙寻常巷陌事;只留下无限追忆,播下懿德垂范,永世长存。</p><p class="ql-block">$“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跟地域有关,黄河流域盛产小麦,自然形成深厚的面食文化,山西就是以面食而闻名天下。而晋南地区的小麦的确是精品,磨出的面粉独特,加上民间传统饮食习惯,做出的式样五花八门。面食加工成“花馍”成工艺品,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面食做法更是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文讲述细致,妙笔生花,谈古论今,极尽地域文化特色,一碗面热腾腾呼之欲出,读后难免令人垂涎三尺。</p><p class="ql-block">@一个八零后的母亲,从童话书中感悟人生,言浅意深,环境造就人也锻炼人,不论优越还是贫穷,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人生价值。对教育后代来说是有积极向上的重要意义的,现在小孩娇生惯养的多,孩子自律能力差,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怎样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每个父母都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昨天公众号文章《信仰》,还未及细阅,今赏《我的老父亲》一文有感于怀,孝亲敬老人之本分,忠孝传家远,勤俭继世长,封建社会尚有“二十四孝”传颂于世,今之世界更应弘扬德孝文化。老家运城这几年德孝文化建设搞得挺好,孝敬老人本不应该是政府行为,然时至今日,忤逆百出,天下熙熙,皆为利忙。信仰做到最好的是潜移默化,骨子里生来的敬畏,孝德也应是一种潜移默化行为。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为老人的健康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老人的日益衰老而忧虑。</p><p class="ql-block">南俊女士文章虽着笔写自己的老父亲,文笔朴实,情感真挚,重点在于孝道至上,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所描述理想社会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一个孝亲敬老的家庭必是一个和睦相处的家庭,子孙后代德孝家风言传身教也是一脉相承的。</p><p class="ql-block">$🍵“四渡赤水出骑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共产党夺取胜利的必然法宝。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军事天才,是战略家,战术家。从遵义会议开始掌握兵权到一九四五年真正成为中共领导人,是实践证明用兵如神的唯一、必然领导人,他是“游击战”的祖宗,任何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军事院校出来的高级将领,“游击战”就是正规战的克星,不论国民党、日本人还是美国,必是手下败将。就这一方面在世界军事史上成为教科书式的人物,形成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核心内容。</p> <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乡土文学就像倾听昔日的钟声,犹如年轮的呼吸,那事那人那段岁月,读之倍感醇厚,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壮阔的人生画卷生动自然,他们用简单的快乐,笑迎风霜冰雪,演绎四季兴衰。太史公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食、色,性也。”作者运用娴熟的笔墨,刻画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细嚼慢品那种内涵丰富的细节,朴素、凝炼、通俗易懂语言,才能深刻体会、感受那百态人生。</p><p class="ql-block">@秋风楼上秋风辞,千古一辞耀古今。“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佳人”即后土娘娘,这一表述,清晰有据,而非狭义上的“美人”,古今词意有别于此。陈振民先生这一论断已经早已闻名于世,今日重温,再次感悟汉武帝之辞藻,大气磅礴,烁古震今,汉辞第一也。</p> <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从心灵上好好反思,让自己在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池里放下虚荣,放慢脚步,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去旅游,去接近大自然,每一片叶子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每一朵花都有它的生命,每一个微笑都是幸福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孟津王觉斯独尊“二王”,融颜真卿与米芾为己用,笔力雄健,长于布局,纵横跳跃,高古浑厚,值得深入借鉴。</p><p class="ql-block">@农耕文明,后稷稼穑始,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被称之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稷王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稼穑出自《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毛传”解释说:“种之曰稼,敛之曰穑。”就是种植叫“稼”,收割叫“穑”。[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再吩咐家人:‘勤力稼穑,勿致荒芜。’”《史记》,《尚书》,《山海经》都有记载。</p><p class="ql-block">史前文明,无文字记载,大多是神话相传,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世界文明史构成人类发展壮大轨迹。</p><p class="ql-block">九</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汾交汇的汾阴濉上,世代居住在岸边的黄河儿女,朝夕相伴滚滚黄河,对这条母亲河都有着无限眷恋和最深情感。回首往昔,黄河每次洪水或泛滥成灾、或激流勇进,都会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捞河炭》一文深情生动描绘了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补给生活,个个身怀大无畏的冒险意识,从大自然中索取,形成随遇而安、波澜不惊、生生不息的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在生活逐渐富裕,物资丰富多彩的今天,这种经历现在的年轻一代人是很难体会到的。让我们跟随作者炽热涌动的笔墨,领略那“会当击水”,敢于“弄潮”的自信人生!@麦收时节忆当年,文笔流畅,再现了“龙口夺食”夏收激烈场面,颗粒归仓,风雨无阻。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极高,再加上麦田也越来越少,根本没有当年热火朝天的麦收场景,作者用朴实通俗的语言,生动鲜活,细致入微,把记忆中的场面变成永恒的文字,读之犹如身临其境,值得称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