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效应

巴特

<p class="ql-block">效应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而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鲦鱼效应</p><p class="ql-block">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这条首领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牢骚效应</p><p class="ql-block">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他们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避雷针效应</p><p class="ql-block">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氨基酸组合效应</p><p class="ql-block">组成人体蛋白的8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7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米格-25效应</p><p class="ql-block">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磨合效应</p><p class="ql-block">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p><p class="ql-block">要想达到完整的契合,须双方都做出必要的割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7、权威暗示效应</p><p class="ql-block">一化学家称,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播速度,他打开瓶盖15秒后,前排学生即举手,称自己闻到臭气,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其实瓶中什么也没有。迷信则轻信,盲目必盲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8、定位效应</p><p class="ql-block">社会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在召开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如此五至六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p><p class="ql-block">凡是自己认定的,人们大都不想轻易改变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9、犬獒效应</p><p class="ql-block">当年幼的藏犬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这些幼犬自相撕咬,最后剩下一只活着的犬,这只犬称为獒。据说十只犬才能产生一只獒。困境是造就强者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0、近因效应</p><p class="ql-block">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强烈的影响。结果往往会被视为过程的总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1、美即好效应</p><p class="ql-block">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p><p class="ql-block">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2、马蝇效应</p><p class="ql-block">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p><p class="ql-block">有正确的刺激,才会有正确的反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3、隧道视野效应</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不拓心路,难开视野。</p><p class="ql-block">视野不宽,脚下的路也会愈走愈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4、塔马拉效应</p><p class="ql-block">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他雷达的最大不同是不发射信号而只接收信号,故不会被敌方反雷达装置发现。</p><p class="ql-block">善藏者人不可知,能知者人无以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5、马太效应</p><p class="ql-block">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p><p class="ql-block">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6、蝴蝶效应</p><p class="ql-block">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反映的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以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7、鲇鱼效应</p><p class="ql-block">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p><p class="ql-block">原因在于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8、羊群效应</p><p class="ql-block">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p><p class="ql-block">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棘轮效应</p><p class="ql-block">消费层级易向上调整,难于向下调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瓦拉赫效应</p><p class="ql-block">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最佳点,使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1、布里丹毛驴效应</p><p class="ql-block">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p><p class="ql-block">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p><p class="ql-block">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p><p class="ql-block">那头毛驴最终之所以饿死,导致它们最后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左右都不想放弃,不懂得如何决策。人们把这种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2、责任分散效应</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p><p class="ql-block">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3、晕轮效应</p><p class="ql-block">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4、霍桑效应</p><p class="ql-block">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5、罗森塔尔效应</p><p class="ql-block">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p><p class="ql-block">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6、瓦伦达效应</p><p class="ql-block">“瓦伦达效应”得名于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p><p class="ql-block">瓦伦达以高危表演为生,但是从未出过事故。1978年,73岁的他觉得自己年岁已高,准备告别这个行业,不过在宣布退休前,他决定做最后一次钢索表演作为告别演出。</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这次告别演出却让他送了性命。当瓦伦达刚刚走到钢索中间,做了几个难度并不大的热身动作,还没有进入表演状态,就从钢索上掉了下来,抢救无效当场身亡。</p><p class="ql-block">“我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他都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而在最后一次的表演中,瓦伦达太想成功了,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事后,他的妻子分析道。</p><p class="ql-block">“瓦伦达效应”就是指人在巨大心理压力下患得患失的心态,太在乎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好,心理负担过大,结果适得其反,把事情弄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7、库里肖夫效应</p><p class="ql-block">“库里肖夫效应”得名于苏联导演库里肖夫,来自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p><p class="ql-block">“库里肖夫效应”,就是指观者将自身的经验投射到了眼前的事物中,他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联想。</p><p class="ql-block">推而广之,也就是说,有时候人们看到的外在世界,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投影,他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事,看见自己愿意看见的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8、巴纳姆效应</p><p class="ql-block">“巴纳姆效应”也是来自于人名,一个很著名的杂技表演者巴纳姆。</p><p class="ql-block">巴纳姆的演艺生涯非常成功,后来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些人人都很喜欢,并且很容易就对号入座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巴纳姆效应”,就是指我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概念化的概念,然后直接套用在自己身上,借助外部的信息来评判自己,即使这种概念十分空泛,没有什么道理。</p><p class="ql-block">很多社会现象背后都有“巴纳姆效应”的影子,比如算命,比如星座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9、拆屋效应</p><p class="ql-block">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拆屋效应就得名于此。</p><p class="ql-block">这一效应隐含着双方的心理动态博弈。当你提出一个不合理的高要求时,对方会权衡得失,针对你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方案,同时做出最坏的打算。然后你再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要求,对方就可能会因为拒绝了你的第一个要求而有所愧疚,从而让步,尽量满足你的要求。</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逛街买东西时,与店主讨价还价就是拆屋效应最常见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0、首因效应</p><p class="ql-block">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如果一个人在最初的交际中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触,这种第一印象留下的好感也会对以后的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虽然这个效应人人皆知,甚至到了老生常谈的地步,但这其中确实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规律。因为我们都习惯对看见的人与事进行归类和整理,简单来说,就是“贴标签”。</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接受到来自外部的信息,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认知的框架,后来接受的信息就被整合到框架上,一旦定型就很难改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1、期待效应</p><p class="ql-block">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塞浦路斯的一位国王,他一生喜爱雕刻,他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希望全部都倾注他雕刻的少女雕塑上,期待雕塑能够复活,后来这个雕塑竟真的复活了。</p><p class="ql-block">后世便这种行为称为“期待效应”,认为你可以,你就可以,认为你不可以,你就不可以。</p><p class="ql-block">若是想有好的发展,就要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影响自己的行为,就会慢慢趋向于自己的期待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2、多米诺骨牌效应</p><p class="ql-block">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第一棵树的砍伐,最后导致了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废,可能是一生荒废的开始;第一场强权战争的出现,可能是使整个世界文明化为灰烬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3、海格力斯效应</p><p class="ql-block">海格力斯效应会使人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之中,错过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再没有真正的快乐,在没有新的进步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被称为“海格力斯效应”。</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4、霍布森选择效应</p><p class="ql-block">1631 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许挑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5、巴纳姆效应</p><p class="ql-block">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p><p class="ql-block">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与1948 年通过试验证明的。</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6、超限效应</p><p class="ql-block">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p><p class="ql-block">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 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 元钱。而这种由于剌激过多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p><p class="ql-block">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7、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p><p class="ql-block">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p><p class="ql-block">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8、凡勃伦效应</p><p class="ql-block">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它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p><p class="ql-block">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 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1.66 万元的眼镜架、6.88 万元的纪念表、168 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9、异性效应</p><p class="ql-block">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异性效应”。“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尤以青少年为甚。其表现是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这是因为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p><p class="ql-block">异性效应有自己发生的条件。在一个集体中,异性人数的构成,无论哪一方,不能少于所需要的最低比例——百分之二十,而且,年龄要相差不大。随着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特别注意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寻求机会表现自己。在异性面前,重视个人的容貌和装束,更强烈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本身便是一种道德约束力,异性效应的道德教育机制,关键也在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