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耳听为虚”与“眼见为实”

渭水渔夫

<p class="ql-block">  今日在《头条》看到一帖,帖子是一位资深编剧写的。说的是:作者最近开车出外办事,途中从某大媒体播音员嘴里听到了“戳力前行”。他感到诧异,顿时失笑。他以为是播音员将“戮力”读成了“戳力”。于是,他对此大发感慨,讥笑播音员识字太少,分不清“戮”“戳”,以致闹出笑话。殊不知这是作者“耳听为虚”,少见寡闻,其实是他自己闹出了笑话。</p><p class="ql-block"> “踔厉前行”与“戳力前行”从发音上分辨,的确相近,可汉语词汇里并没有“戳力前行”这个词,所以,作者以为是播音员将“戮力”误认为“戳力”了。</p><p class="ql-block"> “踔厉前行”、“踔厉风发”,这组生僻成语,自被最高领导人引用后,今年一下火了起来,这组词被各种媒体频繁使用,以致一些平时不读书不看报的文化人因此闹出了笑话。此事足以证明,耳听为虚,有些事,即使你亲耳所听,也未必就是事物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既然“耳听为虚”,那么“眼见为实”就是真理了?这也未必。在春秋末年,至圣先师孔夫子带着他的多位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由于当时处于乱世,礼乐崩坏,人心不古,各诸侯都崇尚武力争霸,他们非常反感孔夫子的仁义教化。这些诸候对孔子只是以礼相待,却根本不接受孔子的仁政学说,致使孔子一行“类类若丧家之犬”。</p><p class="ql-block"> 在周游列国途中, 孔子绝粮于陈蔡。孔子和学生饥肠辘辘,无力前行。于是,孔子来到一棵大树下歇息,并安排学生四处寻找食物。有学生讨来一升米,随即支起锅开始煮粥。孔子眼睛微闭,躺在树下看着学生添柴、煽火,他急切等待米粥充饥。</p><p class="ql-block"> 估计米粥已经熬熟,孔子无意中看见熬粥的学生从锅里抓了一把粥吃到了嘴里。孔子见状也没作声,过了片刻,学生将熬好的粥端到了老师的面前。孔子觉得这粥被学生偷吃过,于是问道:“这粥恐怕不洁净吧!”学生恭敬答道:“老师,粥里的土粒己被我吃了,现在锅里的粥都是干净的。你就放心地吃吧。”</p><p class="ql-block"> 听了学生的回答,孔子非常自责,他感慨道:“常言“眼见为实”,看来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今天我就差点误会了自己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一今一古两个事例,我是想告诉网友,在信息瞬息万变且鱼龙混杂的当今社会,我们接受信息,不仅要“耳听”,更要“眼见”。有时即使“眼见”也并非事实真相。因此,在当下,尤其是在网络上,我们不仅要具备辩伪的能力,而且更要学会辨伪。</p><p class="ql-block"> 洪晓</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7日于长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