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院留下的唐山大地震记忆

金沙坪

战友家在唐山有处老宅院,自从战友父母亲走后,老宅就没有人居住了。<br>  战友从镇武装部退休后才有了闲时,便经常回老宅院,洒水打扫、刷墙铺地,在院内开荒种地、植草养花,屋里屋外打理的井井有条,树绿花红、生机勃勃。<br>  2022年初夏,跟随战友到他家老宅院一转,耳闻目睹、倍感惊奇,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身临其境,深感不虚此行。 老宅院后建的围墙,砖石砌墙、焦子顶的三间平房,看上去是极为普通的北方农家小院,然而它却经历过上世纪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许多物件还都是地震前留下的,真实记录着国家发展和全家人的生活变迁。<br>  三间平房虽然地震中墙倒屋塌,但石头房基非常牢固,尤其是又粗又直的房梁,在大地猛烈摇晃房屋坍塌的瞬间给全家人支起了生存的空间。<br>  屋里的土坑还是地震前搭的,土坑的坑洞成了全家人在地震劫难中的庇护所,人掉进压塌坑洞里,掉下来的房梁搭在坑沿和残垣断壁上,是坑洞和房梁让全家人死里逃生。 <p class="ql-block">  两对老柜橱是爷爷、奶奶、伯伯和父母亲用过的,地震中垮塌的房顶就压在上面,柜橱却完好无损,今天柜橱的木质漆色、样式做工,锁箱的板吊都别具一格,散发着久远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大件之一的缝纫机,是父母亲想办法用50张供应卷购买的,地震中被埋在倒塌的废墟里,扒出来后,只是砸坏了机器板,擦干净、浇上油就能用。母亲继续用它给子女补衣服,逢年过节给孩子们做新衣服,五十多年了这架缝纫机早已不用了,但机器头上的“东方红”标牌越来越亮,字越来越新,战友兄弟姐妹们像宝贝一样收藏着。</p><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那年,战友的部队在吉林省四平,战备训练十分紧张,许多唐山籍战友无暇顾及震区的情况和唐山家人的安危,部队领导和地方政府也非常关心在外地工作的唐山人,一个星期以后才陆续有了地震灾区唐山亲人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  战友家的老宅院是块“宝地”。</p><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28日凌晨的唐山大地震发生7、8级大地震,老战友家是重灾区,上千人大庄房屋尽毁,遇难人数过半,老战友家人却都大难不死。</p><p class="ql-block"> 战友的妹妹是全家第一个被邻居从倒塌的房屋中扒出来,妹妹不顾伤痛又奋力扒开废墟,相继把父母亲和兄弟姐妹救出,全家人又不顾自己安危,冒着余震的危险,义无反顾地帮助街坊邻居抢救伤员。</p><p class="ql-block"> 战友全家人幸免于难,应该归功于老宅院结实的房梁和北方的土坑,人掉进压塌坑洞里,掉下来的房梁搭在坑沿和残垣断壁上,是坑洞和房梁救了全家人。</p><p class="ql-block"> 震后数天,全村搭满了简易房,后来解放军帮助在老房基础上修建成油毛毡房顶上压着砖头的半简易房,全家人在老院里渡过了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艰苦年代。</p> <p class="ql-block">  睹物思人,战友记忆中老宅院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p><p class="ql-block"> 老宅院是根,全家人无论走到哪里、分散在四面八方,只有回到这里就是到了家,看到了父母亲忙忙碌碌的身影,看到兄弟姐妹的童年足迹。</p><p class="ql-block"> 老宅院是书,记录着45年前大地震劫难中,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支援唐山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实场面,见证了父老乡亲善良朴实的磨难真情,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耿金和(金沙坪)2022年7月26日河北唐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