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拓养坤攻破石泉城看其丑恶一面及现实意义

山里人

近日,为了解石泉县城历史,翻看康熙《石泉县志》,无意翻到“节烈”一页,本想一翻而过,因为“节烈”专指妇女而言,节妇指夫死守节、终身不嫁的妇女;烈妇特指面对凌辱以死殉节或殉夫的妇女。这本是套在妇女头上的封建枷锁,可谓是锥心之痛,有什么值得看的呢?不料一则“烈妇无名氏”(即:不知道名姓的烈妇)的记载吸引着我看下去,因为它与我日前读康熙《石泉县志》记载“明代孙鲁临危坚守石泉县城”故事有关,自然引起我的关注。 光熙《石泉县志》石泉老城图 据光熙《石泉县志》记载:崇祯丙子年(崇祯9年,公元1636年),紫金川王率兵数万沿汉江而上,围攻石泉县城。在城中吏、民纷纷外逃的情况下,退休在家、官至长史的孙鲁毅然披挂上阵,力促守城,结果战死城墙,城被攻陷。而这则道光《石泉县志》所记载的“无名氏烈妇”,地点、事件、时间恰恰与之相符。原文是这样的: “丙子城陷。城中妇女或逼而投江,或掳而被辱者,不止万口。五月初二日,贼入城。汉之南岸,舣舟百艘,咸望城而泣!南门外柴草中,藏一少妇,年不满二十。贼数人取草,见妇,曳之出,见为绝色,欲驱之入城。烈妇便踊骂不止。贼怒,胁以刀刃,仍晋骂如故。贼首悦其色,慰谕而抚之。仍署骂如故。贼首恨其不屈,令断臂抉舌,迫之江干,一跃而入。观者坠泪。嗟夫!桃柳弱质,履白刃而可蹈,遇威武而不屈,其戴须眉者,宁无惭焉!久欲竖一无名氏烈妇之碑于死难处,惜有志而未逮。今特表而出之‘’。 <font color="#ed2308">石泉老城东城门</font><div> </div><div> 大意是:明崇祯丙子年(崇祯9年,公元1636年),石泉县城被贼兵攻破,他们大肆杀戮,蹂躏妇女,城中遭劫者不止万人,有的被掳走,有的被蹂躏,有的被迫投江。五月初二日,贼入城,逃往汉江南岸上百艘船只上的人都望城而哭!此刻,县城南门外柴草中,藏着一位年不满二十的少妇。几位贼兵到此取柴草做饭,少妇被发现被拽了出来,见其十分漂亮,便打算将其赶入城中,欲行不轨。不料无名氏烈妇硬是不从,顿足大骂。贼兵大怒,威胁她说,你再这样,就把你杀了!烈妇照旧大骂如故。贼兵头领看到她姿色漂亮,假意好言抚慰,引其顺从,烈妇仍然跳骂不止。贼首领恨其不从,下令士兵砍断她的手,挖断她的舌头,逼她跳江。烈妇毫不犹豫,一跃入江,观者无不落泪。唉!一个柔弱女子,面对刀刃不惧,遭遇恫吓不屈,真是令男子惭愧。可惜烈妇有平安生活的向往而未能实现,真想在烈妇殉难处立一块碑,把她的事迹表述出来。</div> 石泉老城县署 <font color="#ed2308">石泉老城西城门</font> 说心里话,看到这儿我心里也十分难受,几百年前的事似乎就在眼前,我们在批判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同时,更憎恨那种人性丑恶的一面,敬服这名女子威武不屈的刚烈精神。<br>  据考证,蝎子块属农民起义军首领,他率兵起义,是争取生存的权利,所到之处本应秋毫无犯,体恤为民。而他却忘了自己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将自己置于人民的反面,与土匪无异,哪有不失败的。它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这次开展的“不忘初心”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由此坚定信仰,牢记使命,永远向前!<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