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u>元芳,此事你怎么看?</u></i></h1>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这句话当年在微博上走红一时。李元芳的标准回答是:“大人,此事必有蹊跷”“大人,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div><br> 这句原本正儿八经的句子一经网友调侃,味道萌透了,可它就像《财神客栈》的老板娘玉玲珑,是一味“蒙汉”药,在放倒很多江湖汉子的同时,也掩盖了很多人最想寻找的深由。</div><div><br> 自打“元体芳”走红,很多大拿忙不迭地跳将出来,纷纷出手解构这一话语的缘起。他们都以为他们的出手已命中了所议问题的靶心。但他们大多脱靶了。 对于一个事件的起因探寻,是很多知识分子颇热衷的事业。他们可能大都信奉德谟克利特说的那句话:只要找到一个因果性的解释,也胜过成为波斯人的王。</div><div><br>“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可谓是网络世界中语言的一次大规模群体事件。此一神句刚一出道江湖,就在微博上日播250万次。这足可证明,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无数个热衷此道的人合力接棒完成的。<div><br> 这一次语言的狂欢是一种美丽的同谋。按福柯的说法,一个语词只要进入特定话语的范畴才能获得意义,也才有被人说出的权利。特定的话语背后,总体现着某一时期的群体共识,一定的认知意愿。<div><br> 每一特定的时间内,人们无不按照自己的认知意愿认知自己的世界。此世界,大白话说一句,无非即是语言世界。它在按自己的方式,形成着某一时期特定的话语形态。这种话语形态也有自己最根本的特征;对内,它进行整编、调适,寻找最佳的攻击力;一旦成军之后,对外,它全力瞄准所要打击的目标,构成十环的射击力。<div><br> 当下,众网民集体无意识中最想打击的目标靶是不能看到底的诸多社会问题的真相。对如此众多的不透明真相的置疑,他们不再奉行“可说的其实不可说,不可说的只能保持沉默”的原则,而是不遗余力地群而攻之。<div><br> 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掂出了一个最能契合他们心境的,能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词,来作为一种最表示自己内在愿望的神表达。“元芳体”,由此出现了。<div><br> 这句原本早已沉寂多时的极普通电视台词,还真没有招谁也没惹谁,它只是被赶上了。它的语境恰好契合了许多网民万夫心中所指的一个现象——“真相,到底在哪里?”它成了当下网民们集体无意识火山喷发时的一道最高抛物线。</div><div><br><div>“元芳,此事你怎么看?”,重要的不是前一句,而是沉在下盘的“此事必有蹊跷”——人类除了好奇心天性外,更渴求了解事物的真实面目。这源于大多数人不是天生喜欢作假,而恰恰是太需要真实。<div><br> “元芳体”的滥觞,正源于人们对正统语境的不足信。它也因此成了正统语境的“情敌”——情报来源的敌人。面对正统的置疑与诘难,“元芳体”一脸的不屑,它跟正统传媒的对话,一如《聊斋志异》中女鬼对狐狸精的抢白:“你说我不是人,难道你就算是人吗?”<div><br> 从“元芳体”的身上,我们更看到了反权力的存在。活在的当下很多人都自认自己受到了某种权力那无影神掌带给自己的无形压力。——那里有权力,那里就有阻力。“元芳体”,横空出世了。“元芳体”正是这样的一种反权力。它揭露秘密、提出假设,一心一意逼迫真相站出来说实话。<div><br> “元体芳”总是在很聪明地着意追逐热点事件或为热点事件推波助澜。越是未知的事件,越容易被作为它的中心事件。当网民认为某种公布出来的“真相”,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伪饰的,而这时,“元芳”,这位网民的神助就会显得“很忙”。<div><br> 虽然,“元芳体”只是当下网络里不时泛起的语言泡沫,至多各领风骚三五天,但只要真相一天不明朗,类似于此的神句,还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div><div><br> 一言以蔽之:“真相”不真,“元芳”不死。<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u style=""><i style="">吴家凡</i></u> 《爱人·2011》</font></h1></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