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量阅读是从初中开始的,当时还没有什么书签的概念,读到哪里就折一个角,以便下次接着读。后来偶尔有张糖纸或者小画片,舍不得丢掉,就夹在读到的书页里,好像有了点儿书签的意思。再后来,植物课学做的标本,树叶的,花瓣的,蝴蝶的,还有手工劳动课做的卡片,在简单的硬纸片上画上花花草草,小人儿小动物,以及闲暇时剪裁的包装物上的图案、美术字、中国结等等,还真的都成了书签。</p><p class="ql-block">书签,这枚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其实也就是帮着人们减少翻书的麻烦,然而早年最初的书签什么样,肯定和我们想象的不大一样。</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的读报笔记,内容来自秦皇岛晚报,其中有文字语法更改,还有本人的些许认为,所以不是摘录,只能算是笔记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书签”不是我们认为的书签</b></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书籍的王国,历代典籍汗牛充栋,一册一册的书堆叠在一起,翻找起来非常的不方便,这时候的“书签”就派上了大用场,并成为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据传,唐代集贤院的藏书,是以红、绿、碧、白四色“签儿”区分“经史、子、集”的,学子找书之前先读“签”儿,于是大大减少了查找的麻烦,也就是说,在唐代出现的“书签”,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夹在书页里用来标记阅读进度的纸片,而是“书的标记”,这大概就是现在图书馆的那个索书号(好像叫借书索引)的意思吧。</p><p class="ql-block">如上所述,虽说“书签”这个称呼成形于唐宋,但是起着类似功能的物件儿,却是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不过他们刚出现的时候是一体的。在书籍还是竹片和木片的时代,书被叫做“简”或者“策”,其中单个竹片的叫做“简”,用绳子编起来的“简”叫做“策”。当时人们将读完了“书”,收起来时是从尾端开始卷起的,卷到最后把头端露在外面,然后放置两枚空白的“简”,把篇名等写在“简”背上,只要拿到简牍,就能对简牍中的内容一目了然,此时,简背便是“书签”的雏形了。</p><p class="ql-block">(简牍:古人书写用的未编成册的竹简或木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牙签”也不是我们认为的牙签</b></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地,竹简作为文献的载体就没有那么多了,实在是太沉了呀,所以作为替代,帛书出现了。</p><p class="ql-block">《后汉书儒林传》里记载:“其缣帛(缣帛:古代一种细而薄的丝织品,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常用来书写文字。缣读jian)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载七十余乘。”可见缣帛在当时使用之广泛。不过事情也没有那么绝对,缣帛份量是轻了不少,但是价格昂贵,所以在两汉之际,就有着竹简和缣帛同时作为书写载体的情况。</p><p class="ql-block">纸张发明以后,人们把文字写在缣帛或纸张上面,按照顺序裱在卷幅上,再把它缠在木质或者竹子的轴上,这样缠起来的书卷每五或十卷,用书衣包包起来,堆放在一起,为了查验方便,人们便在轴的一端系上标记着书名、卷次等相关内容的小牌子,这便是“书签”了。</p><p class="ql-block">这时期的书签一般是用竹子做的,上面雕花刻兰作为装饰。有钱人家还会用象牙来做书签,所以就有了“牙签”的称呼,韩愈在《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里面,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刀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宋苏轼《书轩》曰:“雨昏石砚塞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p><p class="ql-block">现代人牙签是用来剔牙的,而上述“牙签”实际是当时“书签”的一种。彼牙签非此牙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纸质书的书签</b></p><p class="ql-block">继简牍时期、卷轴时期之后,随着印刷术兴起,册页装盛行,人们读起书来方便多了。所谓的册页装,就是将纸张装订在一起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清明时代的书,装帧是双页,就是一页纸折叠起来,在两面印字儿,然后将开口装订在一起,(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线装书吧)而我们现在看的书是单页。</p><p class="ql-block">册页时代的书签,就是在封皮上贴的写着书名题名的绢条,因为它是贴在封皮上的,为了区别于卷轴装用的“挂签”,就被称作了“浮签”。当时的每册书的页数并不多,不像今天一样区分阅读进度,非得把书签儿插进书里不可,所以当时封皮上的那个绢条就充当了书签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有了印刷术,精装书、平装书则慢慢取代了线装书的位置,书也变厚了,而且书名可以直接印在封皮儿上了,不用再粘贴标签儿,逐渐地人们就把夹在书里作为阅读进度标记的薄片,称为书签儿了。这时的“书签”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书签。</p><p class="ql-block">2016年,北京市的高考作文中有一个题目是神奇的书签,要求考生设想自己有一枚可以交流的书签,想象一下在书签的帮助下怎么“爱读书、读好书”。</p><p class="ql-block">直到今天耄耋之年的我,依然喜欢各种书签。此时,它已经不仅仅是读书进度的标记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小小书签,体现着诸如审美等的雅兴,增添着文化生活的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