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历城东北乡有一古村,名曰向阳村,历史悠久,极富传奇色彩。宋朝之前,该村叫做南阳庄,金末元初,因蒙古忽必烈侵犯中原时,有支蒙古军队在此地安营,长期驻扎。在那时,中原人称蒙古人为北方达子,把元军驻扎之地呼作达子营盘,一来二去,附近的百姓便把南阳庄习称为达子营。这一村名延续了六百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还一直流传“先有南阳庄,后有达子营”及“八月十五杀达子”的传说。二十世纪60年代,达子营改称向阳村。<br>旧时的达子营有很多庙宇,有真武庙、玉皇阁、白衣殿、观音堂、关帝庙、三官庙、武将庙、土地庙、龙王庙、娘娘庙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河泛滥,冲毁许多民房和古庙,只有真武庙、武将庙、白衣殿、土地庙躲过一劫。民国二十六年(1937),有乡绅、名仕捐资重修了观音堂、关帝庙以及武将庙的东屋三间。1951年春,又拆除了很多古庙,经当地老者与土改工作队反映要求,才有幸把武将庙和观音堂保留下来。<br>武将庙座落在村南首,建于大清乾隆十八年(1753),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庙里供奉的是一位武将,当地人称武将老爷。当时修建的武将庙,大殿三间,坐南朝北,条石为基,青砖砌墙,双樑托柱,方木檩条之上皆用八砖棚盖,灰浆密闭后以黛瓦咬扣封顶。侧面看,大殿屋顶前大后小,前间屋顶盖有廊厦,这很有讲究,周边百里前来求拜祈安的信众络绎不绝,廊厦成为信众休息、遮风避雨之所。大殿右首曾建有三间东屋,有僧人、道士驻居。曾有院墙,北墙正中是古朴典雅的院门,两侧有石狮守护。进院门有三米高的影壁墙,南有钟亭,悬有1.5米高的大铁钟。院内有石桌、石凳、石马、石碑,殿前有水缸火池。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武将庙,香烟缭绕,钟声悠远,车马熙攘,人流接踵。当年的武将庙,非常繁盛,在乡人心中,名气很大,地位很高。<br>为维护庙宇及僧人、道士日常生活,还专门划出2亩大地(折合市亩5亩2分)让人租种,每年夏秋之后,给庙里缴粮。每逢春节、元宵、三月三、重阳等重要节日,人们都自发地敲锣打鼓,焚纸烧香摆供,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平安。 传说这庙里供奉的武将老爷本姓曲,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位随军医生,跟随抗倭名将戚继光前往山东蓬莱等东部沿海抗击倭寇。凯旋返京途中,行至此地,突染疾病不得前行,只得暂留达子营村养病,待病愈再回军中。因他在军中能为士兵治病,尤其对士兵的箭伤、枪伤、刀伤以及外伤骨疮,医术精湛,堪称一绝。为感谢达子营的乡亲父老对他无微不至地关照,他在养病期间,主动为染恶疮痍瘤的百姓,免费诊治,药到病除,医道灵绝,名声远播。周边百姓得知消息,纷纷前来求医问药。这位曲姓武将爷,均热心诊治,无论这恶疮毒瘤有多顽固,都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治一个好一个。<br>俗话说“医不治自”。武将爷治好了很多百姓的病,却治不了自己的病。本想尽快养好病,早返军中,戍边抗敌,贡献力量。奈何自己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却越加严重。当地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遍请当地名医,为武将爷诊治,偏偏天不遂愿,眼睁睁看着武将爷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人们痛惜慌恐,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纷纷跪求上苍,留下好人一命。<br>最终,这武将军医、抗倭英雄死在达子营村。当地百姓万分感念这位曲姓武将爷的恩德,从四面八方赶来送恩人最后一程,并举行非常隆重的追悼安葬仪式。恩体葬于当地。人们每逢武将爷忌日,纷纷前来墓地祭祀追念恩人隆德,且长年不断。至清朝乾隆年间,在墓地之前,由附近百姓自发捐资、捐料、捐工,修建了这座庙宇,因他是一位武将,更是一位抗倭的民族英雄,便将此庙称为武将祠堂,民间习称武将庙或武将爷庙。并为其塑成泥像请立于大殿中堂正间,坐南面北。武将神像两旁立有关羽、张飞两位三国汉室忠将相伴左右。从此以后,定期按时依礼祭祀三位武将英灵。四面八方的百姓有了病疾恶疮,都是前来求拜武将爷显灵诊佑。尤为恶疮毒瘤患者,诚心求拜,非常灵验。<br>在多灾多难、兵慌马乱、缺医少药、科学蒙昧的古代中国,庙宇文化为中国百姓的身心健康心灵安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地变迁,社会的进步,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人们禁锢愚昧的思想得到解放,庙宇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依赖于庙堂。因此,庙宇文化也就失去了光环,辉煌不再。诸多庙宇被荒废而渐倾圮也就在所难免。幸存下来的武将庙是中国北方优秀的民间历史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历史记忆。如今的武将庙已成为济南市高新区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类挂牌保护单位。<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温承元 提供资料 李心贞 整理撰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