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座落于上海嘉定南翔古镇东面的古猗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原名猗园,取“绿竹猗猗”之意而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拓充重葺,此时更名古猗园。2022年是建园500周年。“古猗园”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前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的手笔(1978年)。门前一对雄踞的石狮,是明代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如今,古猗园几经扩建,面积达146亩。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散发着古猗园独有的古朴、素雅、清淡、洗练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古猗园,以猗猗绿竹、幽静曲水。典雅的明代建筑、韵味隽永的楹练诗词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这座集江南苏杭园林特色为一园的明代古园,为上海这颗明珠镶上了绿宝石,发出熠熠光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500年前的第一位古猗园园主李宜之写下“来往荷香里,竹中惟一凉”的妙语佳句。</p><p class="ql-block"> 翠竹挺拔端庄,婀娜多姿,三五成群,夹道相拥,形成了古猗园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p> <p class="ql-block"> 嘉定最早的竹刻创始者是朱三松,竹刻这门艺术一直传承至今且在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古猗园的照壁,面上的图案以“白鹤南翔”为内容,勾勒出南翔镇得名的历史传说,富有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游览古猗园的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祖孙三人也来欣赏这美景。</p> <p class="ql-block"> 荷花池边,先映入眼帘的还是那千姿百态的荷花。荷花已开了不少,有的直立在那儿,好像在专门等着我;有的花瓣没有完全展开,好似一个害羞的小泵娘,见不得外人,只依靠绿叶的衬托和陪伴;有的还是花苞,只露出一两片花瓣。</p><p class="ql-block"> 走近荷塘,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翠绿的荷叶,就像绿色的海洋,让人陶醉,心境豁然开朗起来。荷叶有小的,有大的,可爱极了。</p> <p class="ql-block"> 逸野堂俗称四面厅,是整个古猗园的主厅,也是当时园主人接待宾客的场所。楠木为柱、雕花作廊,飞檐翘角,四房通透,充满江南园林的写意美!</p> <p class="ql-block"> 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污泥却没有被染上一点污秽,清洁无瑕。 周敦颐的《爱莲说》曾经形容:“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生性与众不同,永保自己的个性 。所以把这句话为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缺角亭,座落在竹枝山颠,面朝九曲桥,背向浮筠阁,四只檐角有三只为紧握的拳头,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决心;独东北一角是空的,象征东北三省的沦陷。该亭是1933年4月由南翔仁人志士陈少芸捐建,亭子初名“近勇”,意谓“知耻近乎勇”,因以志国耻,故又名“缺角亭”,亭联为“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盘游有度好乐无荒”。此联原是民国著名将领李烈钧,为南京玄武湖览胜楼而题,那为什么会出现在古猗园内呢? 这要从李烈军将军的二子李赣驹说起。出生于1919年10月的李赣驹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1989年,70岁的李赣驹来园有感于缺角亭背后这段凝结着高度爱国精神的悲壮故事,于是提笔书写了其父生前创作的这副对联。历史就像逝去的驱壳,无法还原,唯一留下的是不灭的精神火种,缅怀历史,只有留住精神才是最好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缺角亭,巍巍然屹立在古猗园内,载满着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向往、对家国的情怀。那三只握紧的拳头仿佛永不屈服的卫士,护佑着中华儿女,护佑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 夏天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荷花的颜色分为白色,粉色还有红色等等,好看极了!有风的时候,荷花摇摇摆摆像是在跳舞。下过雨以后,荷叶上一颗颗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晶莹透明,似乎让所有衰老的花草树木显出了生机。</p> <p class="ql-block"> 万安塔,原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泰定万安寺内,1988年移建至古猗园内;始建于元代,八角七层楼阁式,石构,实心,通高6.6米;现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历时八年开凿唐经幢,于唐公元875年落成。1959年移入园内。高十米,仰莲基座 ,八角七级幢柱,上镌刻尊胜陀罗尼经四大天王佛像坐立其顶。可惜的是原高三丈的唐经幢在1968年上半部遭雷击碎而散失。</p> <p class="ql-block"> 荷花生性与众不同,永葆自己的个性。荷花还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任尘世喧闹,捧出自己的一份初心,映照岁月、万物、尘世,抑或人间的万万千千,让人生得悟些岁月流转里的温暖,抑或成长。</p> <p class="ql-block"> 白鹤亭高九米,五角翘似孔雀开屏,亭尖是一只昂首展翅,凌空欲飞的丹顶鹤。</p><p class="ql-block"> 传说距今1500年前的梁代天鉴年间,有人在现今南翔古镇的位置挖土,发现了一块白色的巨石。后来便有一对丹顶鹤飞来栖于石上,当时的高僧德齐和尚认为,这里是一块佛地,决定在此建造佛寺。说来也怪,从那之后,每天丹顶鹤飞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有人来献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不久就筹集到一大笔钱,动工建造寺院。寺院建成之日,丹顶鹤却南飞,一去不返。后人怀念那对丹顶鹤而将寺名更改为白鹤南翔寺,南翔古镇由此得名,白鹤亭也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我爱荷花池,它虽没有西湖那样浓妆淡抹,没有长江那样气势磅礴,没有瘦西湖那样宁静柔和,就是这样一个小池子,带给人们的感觉却是无景能比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苑位于古猗园枝山西南脚下,依竹傍水,环境幽静清雅,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明代庭院。苑内的南厅造型朴实精致,原是古代园主书房兼卧室。</p><p class="ql-block"> 1976年著名画家刘海粟与夫人到古猗园作画写生时,惟钟情于这座朴实精美的幽静庭院。</p> <p class="ql-block"> 荷花池内有一石塔,是建于宋代1222年的“普同塔”,它高约一丈,是古猗园最重要的珍遗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火炉一样的夏天里,只有荷花,顶着烈日怒放;在冬天冰冷的水塘里,只有荷花在水中深藏;在水里污浊的泥土里,只有荷花扎根成长而不受污染;在收获喜悦的日子里,只有荷花把“白珍珠”献上。我爱荷花,爱她的妩媚娇艳,爱她的圣洁高雅,爱她的顽强性格,爱她的出淤泥而不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座奇形怪状的假山,形似五位操琴弹唱的老人,传说他们原是五位大仙,故取名“五老峰”。他们犹如五仙下凡,弹琴下棋,永留人间的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 睡莲</p> <p class="ql-block"> 看着眼前满池盛开的睡莲,我不禁为这些美丽的“出水芙蓉”而陶醉。自古以来,睡莲在人们心中永远是美丽高洁的形象。 </p><p class="ql-block"> 睡莲的美真是名副其实,它比荷花小得多,花瓣有红的、黄的等颜色,紫红娇艳,霞映澄塘,极为艳丽。它的花蕊是黄色的,健美挺拔,一丛丛一束束地挤出花瓣,绽开轻盈的芳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长18米宽4米的九曲桥是古猗园中又一景观。</p> <p class="ql-block"> 荡漾在花海中的我们心情十分愉悦!</p> <p class="ql-block"> 盛开的睡莲,张开似乎不计其数的花瓣,静静地躺在水面上,享受着阳光的爱抚。</p> <p class="ql-block"> 润玉般的睡莲开放在明镜般的水中,让人饱了眼福!</p> <p class="ql-block"> 养在大碗中的睡莲,犹如美丽的少女,在水中露出她如花的笑脸。</p> <p class="ql-block"> 在古猗园放飞的小外孙</p> <p class="ql-block"> 古猗园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园林,它伴着湖水、楼台与轩阁相映,翠竹间隐约可见的亭榭之影令人心生醉意。</p><p class="ql-block"> 美哉!古猗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