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采撷》一书插图——借以怀念宁夏西吉县一位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安秀梅

知三摄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民间艺术犹如一件六七千年时间的彩陶器,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从事民间艺术的人亦如永恒的一件艺术产品,被珍藏、被流传、被传承、被歌颂、被回忆、被纪念!</span></p> 《采撷》,即摘取、采录之意。此句出自南朝 齐谢朓《杂咏·席》:“遇君时采撷,玉座奉金巵。” 唐 王维 《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宋 苏轼 《元修菜》诗:“是时青裙女,采撷何悤悤。”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左爵相创设书局》:“ 爵帅 於赈济之外,发银万两,购买茶笋,俾百姓得采撷於深山穷谷以为资。”<br><br>又出自宋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稽神录》, 铉 所著也。每欲采撷,不敢自专,辄示 宋白 ,使问 李昉 。” 明 文徵明 《&lt;何氏语林&gt;叙》:“ 刘义庆 氏采撷 汉 晋 以来理言遗事,论次为书。”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 戴子 高望 以书一纸见示,采撷畧备。”<div>《民间采撷》一书之意也在这里。</div> 安秀梅女士 <p class="ql-block">安秀梅,(1962——2021)宁夏西吉人。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文博馆员。曾从事专业文艺工作,1986年调西吉县文物管理所从事专业民间工艺、田野考古、文物征集及文物鉴定工作,对古钱币鉴赏和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及收藏颇有造诣。1994年创办西吉旅游艺术文物社,1996年在宁夏镇北堡创办了西夏钱币博物馆。其从事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开发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设计制作的刺绣《十二生肖》《手</p><p class="ql-block">工刺绣虎头小包》参加“首届中国银川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分别获一等奖、优秀奖。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宁夏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和宣传。</p> 小时候的安秀梅的女儿 <p class="ql-block">美篇作者介绍 王知三,名举章,字知三,父亲起的这个名,他享誉了一辈子。先生一生写了一百多本书,结集出版94本,三千多万字。培养了千余名学生。行走了大半个中国,遍访了整个关陇地区,留下了五十多万张图片,拍摄了七十多部电视专题片、微电影、音乐风光片,在网络开设6个自媒体,在西北地区规划了近百处旅游文化景点。一生勤奋,简约,倔强,朋友遍及海内外。热心公益,乐于民间旅游文化的设计和艺术规划,长于民俗文化的开发。他在网络上传的美篇总数已达1300多篇,上传图片二十多万张,转发量多大十几万人次,总浏览量二百多万人次,浏览者遍及国内各地。</p><p class="ql-block"> 联系拍摄 186093353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