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园王安石故居的著名清代碑刻

石头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育如 王子勤</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1021.12.18~1086.5.21),江西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他是真正的“修齐治平”式人物,他执着的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全然不顾朝廷内的尔虞我诈,不计个人家族利益。以天下为念,不计个人名位得失,是后人推崇王安石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一生手不释卷,挚爱读书,诗词文俱佳,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和南京的关系极大,幼年生活在南京,两次做南京的地方官,尤其晚年寓居南京,其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被称为“王荆公体”。图片17岁时因父亲王益调任江宁通判,阖家迁金陵(北宋时为江宁),王安石在《忆昨诗示诸外弟》长诗中,叙述了他弱冠之年随父亲王益在江宁读书的情形。两年后,王益病故,葬于牛首山。此后王安石一家寓居江宁,过着清贫的生活。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首任江宁知府,仅几个月后就调往汴京(今开封),任翰林学士兼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拜相。</p><p class="ql-block">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新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因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和抵触,加之神宗听信谗言,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十一日,王安石左迁江宁知府,第二次知江宁。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度为相。次年,其子王雱英年早逝,55岁的王安石悲伤不已,对其身心打击极大,王安石再次辞去宰相,将王雱归葬江宁。</p><p class="ql-block"> 宋神宗任王安石“使相”(荣衔,不行宰相之权),判江宁府。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王安石第三次知江宁。面对虎踞龙盘的金陵,王安石发出了“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熙宁十年(1077),王安石辞去<span style="font-size:18px;">宰</span>相、江宁府判,开始了其隐退生活。他在南京城东,建造了一座“仅避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的住宅。</p><p class="ql-block">此地彼时十分偏僻,距城东门七里,到钟山主峰也是七里,所以有“半山园”之称。半山园原系东晋“高门士族”“江左风流宰相”谢安的故居遗址,又名谢公墩,半山园遗址今在南京市中山门北白塘,海军指挥学院院内。</p><p class="ql-block">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初六,65岁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溘然病逝,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世称王文公。葬于半山园之后,安眠在钟山之麓。王安石父王益、本人、其子王雱,祖孙三代皆葬于江宁牛首、钟山两山,与金陵结下了几代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黄裳在《如梦记》中写道:“王介甫(安石)到底是值得佩服的历史人物。人们走过南京城东、半山园侧时,是不能不想到他的。”现在的半山园已修饰一新,除其中的民国碑、现代整修立碑外,半山园中历史久远且著名的有两块清代碑刻。</p> <p class="ql-block">一、 故居内的道光年碑</p><p class="ql-block">  此碑高35厘米,宽88厘米,嵌于故居内墙右侧,书法与石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图1 故居内的道光碑</p><p class="ql-block"> 此碑在黄裳的游记中有开头部分的片断记载,且因该碑在室内,细读全文的机会不易,现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半山寺故址乃宋相王介甫园囿。介甫罢相闲居半山园时,命笋舆于钟山白荡之间,往来游眺,题诗甚多。后遂舍宅为寺。古柏双株,相传荆公手植。其东岩即谢公墩也,为太傅与康乐围棋睹墅名区,故荆公有争墩之作。唐李青莲亦有东山蔷薇诗,而沈休文所赋东田即其地,事俱载在建康金陵等志。</p><p class="ql-block"> 先君驻守以来,于乾隆乙卯夏始构韬光别墅于寺东,至嘉庆戊午复增建留余山房。凿池种花,戎政余闲,籍以息静。霜来露往,岁久亦稍催残,光于道光癸未葺而新之。槛外鸣湍潺潺终日,虽久旱不竭,水源来自钟山燕雀湖。明季筑城,乃作铜沟压城底,引水入内,回环九曲,由青溪直达桃叶渡。</p><p class="ql-block"> 甲午秋,制府陶云汀先生暇日来游,登东岩舒眺,因与共议筑亭于岩上,二水三山,望如画幅。乙未春,光复鸠工构古柏山房,院内古木寒烟,老梅香雪,与山头云树、屋角泉声高低掩映,足快听瞻。是乃因前哲之遗踪,籍以成今日之佳境也。惟虑岁久无稽,援笔记略于石。</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秋九月 </p><p class="ql-block"> 钟山戍客奎光书。”</p><p class="ql-block"> 印文有“戎马书生”四字。此碑是道光十六年丙申(即公元1836年)主持修建的江宁都护奎光(字益之, 咸丰三年在抵御太平军时战死)写的记事碑,回忆其父亲在半山寺东侧修建“韬光别墅”的经过,以及两年前与两江总督陶澍同游谢、王旧地,提议重修半山亭等情况。此碑刻记叙了半山寺、韬光别墅、留余山房、半山亭、古柏山房等的源流等历史渊源以及道光十六年重建的起因、经过,列举了六朝、唐宋等文人墨客在此地的诗赋情况。记文叙事清晰,写景尤佳,“二水三山,望如画幅”、“古木寒烟,老梅香雪”等令人神往之“佳境”。此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石刻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半山亭外的同治年碑刻</p> <p class="ql-block">  图2 半山亭前的《重修半山亭记》碑(据《南京历代碑刻集成》)</p><p class="ql-block"> 1870年(同治年间)魁玉重修半山亭并立《重修半山亭记》碑,据姚诚寻访,碑高143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碑原立于旧半山亭内壁,现在立在重修的半山亭前约四米处,碑现已加罩保护,并录了全文在碑侧,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重修半山亭记</p><p class="ql-block"> 半山,为王荆公半山园旧址,晋代谢公墩也。道光中,督部陶文毅公与奎益之都护,暇日来游,建亭於其上。或以为墩在冶山北,读荆公《争墩诗》,知墩在半山无疑。山之小,不能一亩。兵燹後,寺宇残破,亭亦圮毁,有石焉翳於草,有泉焉伏於土。山僧、野老过而陋之;即寻幽访古之士,足迹亦罕到。同治庚午秋,余镇守此邦,兼摄督篆。因公偶经其地,感谢、王之云遥,慨胜迹之湮没,命寺僧铲刈榛莽,疏理溪涧。古径辟,荒烟收,奇石出,清泉流,乃鸠工添筑数楹,补亭於山上。每一登临,山水回环,引人入胜。挹云岚之秀,崇山峻岭无此幽邃也;听珠玉之声,长江大河无此和雅也。遂不觉性与之静,而心与之平。是知旷代名流,莅龙盘虎踞之区,独憩乎此山者,不仅在视听之娱也。後之游者,亦领略溪山之胜,而不以半山之小。小之是则山之幸也,抑不独山之幸也。亭落成,爰以所见,书於石。</p><p class="ql-block"> 同治九年歳次庚午闰十月,长白魁玉并书 古歙陈监勒。”</p><p class="ql-block"> 此碑前半部分记叙了前一块道光碑中的人文源流和当时的“胜迹之湮没”现状,后半部分记载了重修的善举及修复后的景致和感慨。</p><p class="ql-block"> 此碑与道光碑一样叙事清晰,状景优美,“云岚之秀”、“珠玉之声”,让寻游之客可“领略溪山之胜”,让读碑之人享“视听之娱”。碑文缺字参考姚诚等文及笔者据碑拓推测补齐,以全其璧。</p><p class="ql-block"> 碑文后的“长白魁玉”为荆州近代名人,曾任清代江宁将军和成都将军(1803~1882),字时若,姓富察氏,为荆州八旗驻防军满洲镶红旗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以二品荫生投身行伍,至咸丰年间擢升为凉州副都统。1855年署荆州右翼副都统,寻授江宁副都统。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获巴图隆阿巴图鲁名号、实授京口副都统,次年补授江宁将军。1861年与冯子材帮办镇江军务。1870年代署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处理了清末四大奇案中的张文祥刺马案。1871年授成都将军。1877年还乡后曾捐千两白银资助书院办学和帮助邻舍。1884年(光绪十年)卒,谥果肃,有《翠筠馆诗存》印行。</p><p class="ql-block"> 莫愁湖志载有一副署名“长白 时若魁玉”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山色湖光,都归一览;英雄儿女,并艳千秋。</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长白”指魁玉祖籍长白山,时若是他的字,魁玉是名。</p><p class="ql-block"> 半山园之古迹,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林幽水美。石刻碑文的记叙使历代的修整流传有序,而园中存留的二块清代石碑,不但记叙详实、文笔优美,而且书法秀逸、刻工精致,与王安石故居一起,是值得重点保护的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致谢:此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南京城记群的程远斋主,在他看完我写的第一篇王安石故居石刻文字之后,建议写故居中的清代碑刻并帮助进行修订。在写第一篇时就得益于程远斋在西祠记忆版中关于王安石故居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故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热心地介绍故居修复等情况,在找寻碑刻相关资料时给予了诸多的帮助,一并致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1. 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南京历代碑刻集成[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p><p class="ql-block">  2. 程远斋,新年——从《元日》想到王安石, 西祠胡同——南京城市记忆版.</p><p class="ql-block">  3. 李德,魁玉与《翠筠馆诗存》,民族文学研究,1998(1):44-49.</p><p class="ql-block">  4. 荆州近代名人魁玉,http://blog.sina.com.cn</p><p class="ql-block"> /s/blog_4bf0f1ae0100fh8b.html.</p><p class="ql-block"> 5. 南京王安石故居—半山园http://blog.sina.com.cn</p><p class="ql-block"> /s/blog_5314b9520102wjgz.html.</p><p class="ql-block"> 6. 南京碑刻选介050—重修半山亭记碑(清代)http://blog.sina.com.cn</p><p class="ql-block"> /s/blog_502916cf0101h756.html.</p><p class="ql-block"> 7. 枫影斜渡, 1898年的南京“谢公墩”老照片 http://blog.sina.com.cn</p><p class="ql-block"> /s/blog_4945b4f80101khdx.html.</p> <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kzgaiqx" target="_blank">读《南京历代碑刻集成》</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m9decj7"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陈育如彩拓画——观山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t8SmlnsmIkuhXUVMCDY6w" target="_blank">半山园王安石故居的著名碑刻</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