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二十三)

白桦 : 老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作者:程念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编辑:白桦 / 老褚</span></p> 建新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在呼玛下乡的十年中,造就了一批能吃苦耐劳的青年,使他们累积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1969年11月底到呼玛的。我们五、六十个上海知青,被分配到三卡公社二队。那时的呼玛县,面积相当于江苏省的三分之二,人口加上插队知青不过三万,大都沿黑龙江而居。用当时的话说,是“沿江一条线,里面空一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到三卡不久,就听说公社各队都要分出一部分力量,到山里去开辟新点,作为巩固边疆的一项重要举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晚上,生产队开会,说队里的新点,已经选好地方,那里有大片平整的土地,日本人曾经,准备在那里修建两个飞机埸,土质也很好,一般都覆盖有二十公分厚的腐质物,水质也达到可以饮用的标准,还有一条日本统治时期未修完的路,伐掉一些树,再修整一下,就可以使用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报名参加了新建点的先遣队,先遣队约二十多人,首要的工作,是在那片荒地上,把第一幢房子先盖起来。那是在1970年的元旦过后,一辆胶轮的拖拉机把我们送到一个叫二十一号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地方有属于养路段的两幢木头垛房子,距三卡六十多里路,距我们盖房子的地方差不多有二十里。每天我们走着去干活,干完活再走着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遣队有好几挂马爬犁,但老乡们大都不坐,怕把马累坏了。我们四个上海知青,还有两个上海干部,也很少坐马爬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能在春节之前把房子盖起来,我们每天在野外的时间,长达十二个小时,那可真是“披星戴月”啊!天寒地冻,我们每天干完活往回走,个个都跟散了架似的,身体的热量也差不多耗尽,呼出的气都淡淡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这一辈子,最睡不够的就是那些天。每天早上,我们几个上海知青,都是被老乡或上海干部叫醒的。稀里糊涂起来,稀里糊涂吃早饭,等出门上路,才真正醒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年的春节前,我们终于把新点的第一幢房子盖起来了。它是一座很大的木头垛房子,可以住好几十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点后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队,有几百垧地,有好几台拖拉机,那可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但都是从我们盖这幢大房子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程念祺,上海知青,原呼玛县三卡公社三卡四队插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 / 制作 / 褚念华,上海知青,原呼玛县“五七”农埸一连</p>